Netflix網劇《英文系主任》(The Chair)在八月底開播,這部劇很快成為了歐美文化圈九月以來一直熱議的話題,不僅受到影迷關注,甚至還有大學、研究機構特地為此舉行了線上研討會。一部描繪高校文科教師的職場劇,為何能引發歐美學術圈和文化圈的大討論?
美劇《英文系主任》海報。
與此同時,《英文系主任》也在國內引發了不少文科教師和研究生的關注。近年來,青年教師“非升即走”的境遇、大學公司化、考核指標KPI化、文科邊緣化等問題,也讓許多青年教師在這部劇中感同身受。本期讀刊,我們從《英文系主任》談起,一窺美國高等教育的種種問題和文科教師的艱難處境。
引發學術圈熱議的“出圈”網劇
《英文系主任》是一部描繪大學文科教師的職場劇。吳珊卓主演的韓裔英文系教授金智允成為了彭布羅克學院(一所虛構的小常春藤大學)歷史上首位女性英文系主任。在上任後,她被系裡的一系列危機搞得焦頭爛額——文科經費縮減、生源流失、教師內鬥、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封殺文化、工作與母職的衝突、文化衝突……整部劇猶如一鍋大雜燴,編劇將高校在媒體中屢屢曝光出來的各種現象以及美國社會的情緒“爆點”,以一種非常諷刺的方式寫入劇情中。這也使得該劇成為了反映美國高等教育生態的一面鏡子,引發了北美學術圈的熱議。
許多大學媒體對這部劇做出了評論。《布朗大學每日公報》(The Brown Daily Herald)的評論人塞西莉婭·巴倫認為,《英文系主任》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是因為其定位極其精準,其成功滿足了文科研究生、高校教師、文化媒體人和知識分子這個細分市場的需求。這是一部學術界的《老友記》,因為那些人物就像老師們身邊所熟悉的人一樣。《英文系主任》揭示了很多複雜的問題,但並沒有給觀眾提供解決方案。
美劇《英文系主任》在爛番茄網站引起的熱議。
的確,這是一部非常罕見的網劇。過去,美國有無數描繪律師、醫生、警察、消防員、記者、金融從業者和IT從業者的職場劇,但並沒有多少職場劇的主角是大學教師——尤其是人文學科的教師。這是很多高校文科教師在網上分享自己看這部劇的感想的原因——他們終於能在熒屏前“看見”自己了!加州大學默塞德分校英文系教師Mai-Linh Hong表示,“作為一名亞裔女性英語系教師,這部劇既搞笑又令人不安,這部劇彷彿就在偷看我的大腦,簡直是一部專門為我定製的黑色喜劇。”對於準備做文科學術的研究生來說,這部劇讓他們彷彿看見未來,因而極具代入感,比如,豆瓣網友“Blavatsky”評論說,“課上只有三個人的中世紀文學老太是我的未來嗎……”
當然,影視劇畢竟是虛構的,有些老師也指出該劇對學術界有所誤解的地方,比如,羅格斯大學卡姆登分校英文系的Lisa Zeidner教授調侃道,其實如今美國有73%的高校老師是合同制的,他們沒有終身教職。所以,每次當系主任在校園裡散步的時候,都會有非終身教職的老師氣喘吁吁地跟著系主任,懇求多開一門課。因為他們開一門課平均能拿2500美元,他們一個學期至少需要開五門課來滿足較低的生活質量。而在劇中,彭布羅克學院英文系的大部分老師都有終身教職。有關非終身教職的教師的慘狀並沒有很好地表現出來。這部劇到底描繪了什麼,讓其能成為美國文化圈和學術界的爆款網劇?
文科教育的危機,揮之不去的陰影
在《英文系主任》的第一集開頭中,金智允當上了彭布羅克學院的英文系主任。在“老白男”佔著巨大優勢的英文系,金智允能坐上這個位置並不容易。當她開心地玩著帶有粗口俚語的系主任名牌時,她的椅子忽然散架了——這裡玩了劇名The Chair(椅子、系主任)的雙關梗,這也意味著她的系主任之路並不順利。
金智允一上任就得處理英文系的爛攤子——院系生源減少了30%、學生選課人數節節下降、英文系的預算被大幅削減。若留不住學生,彭布羅克學院英文系是否還能繼續存在都會成為問題。校方希望讓那些拿著最高工資、擁有終身教職卻沒多少學生選課的教授退休,以減少開支。但想做“老好人”的金智允反駁了這個提議。校方為了勸退這些拿著終身教職的教授,甚至將一位女教授的辦公室搬到髒亂差的地下室裡。
美劇《英文系主任》劇照,圖為主角金智允。
人文教育危機成為了《英文系主任》所有劇情演進的源動力。這部劇將日常見諸美國報端的人文教育危機搬上了檯面。在美國,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人文學科的危機重新降臨。劇中文科生源減少、選課人數下降、文科院系的財政危機是不爭的事實。據《大西洋月刊》的報道,如今人文學科畢業生佔全部畢業生的比例降到了美國近四十年來的最低點。同時,取得哲學、歷史學、語言和英語這四大人文學科學位的總人數在近20年來首次跌破了10萬人。
伴隨學生減少而至的是學校的倒閉潮。近年來,美國私立的文理學院出現財政赤字和倒閉潮的新聞不絕於耳。據美國教育部預測,美國私立大學的合併和倒閉案例將在未來幾年裡快速增長,去年已有25%的私立大學出現了財政赤字。其中,許多奉行博雅教育的文理學院和藝術學院首當其衝。這也使得許多學校削減文科院系的經費,裁減文科院系的老師,甚至關閉某些文科。《英文系主任》裡的彭布羅克學院就是一所“小常春藤”級別的頂尖私立文理學院。美國私立文理學院的財政危機就是這個故事發生的大背景。
人文學科的課堂改革奏效嗎?
在《英文系主任》中,為了挽回英文系的頹勢,金智允擔起了改革的重責,希望能扶大廈之將傾——她看好一位年輕的黑人女教師雅茨——她是美國頂級期刊《美國現代語言學學會會刊》的年度論文獎獲得者,並善於從文化研究的角度研究美國文學。此外,她的上課風格極受學生喜歡,比如,她允許學生用嘻哈改編《白鯨》的方式來上課。因為她的課堂獨具魅力,加上她符合進步左翼的“政治正確”,金智允決定推舉這位女教師以獲得終身教職。一方面,這樣能吸引更多學生繼續選英文系的課;另一方面,在文學研究的研究方法上,金智允希望能在系裡引入文化研究的批判視角,平衡一下系裡那些“老白男”教授們相對“保守”(他們更推崇哈羅德·布魯姆式的文學正典)的學術氛圍。
這是否是緩解人文教育危機的課堂改革?雅茨的課程和研究方向的確體現了許多美國高等教育界人士的改革建議。美國東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本傑明·施密特在《大西洋月刊》中認為,英文和歷史作為人文學科核心專業的現象正在消失,他將希望寄託於正在崛起的文化研究,因為文化研究能給學生提供一種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在9月3日的《高等教育內部參考》(Inside Higher ED)中,美國國家人文中心(National Humanities Center)主席羅伯特·D. 紐曼(Robert D. Newman)撰文認為,面對人文學科的危機,許多右翼人士將人文學科打上精英主義的標籤——認為人文學科本身毫無經濟價值,本該成為有錢人學習的學科。為此,紐曼呼籲,人文學科只有迎合時代的需求,才能安全地儲存深刻的東西。跨學科教學是人文學科的未來,透過將人文學科引入到各個實用學科裡,帶領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才能彰顯人文學科的價值。同樣在《高等教育內部參考》中,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歷史教授史蒂夫·明茨直接給出了應對人文學科危機的具體建議:為學生提供如何生活的指南;在實用的學科中引入人文學科的關懷;批判性的人文學科;強調跨文化的研究視角。
美劇《英文系主任》劇照,圖為黑人女教師雅茨。
在《高等教育紀事報》中,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比較文學和亞洲研究教授埃裡克·哈約特(Eric Hayot)寫道,人文學科的市場營銷是有問題的。除了性別研究和種族研究外,人文學科的課程名稱本身不再吸引人。而且,絕大多數課程是圍繞著專業化的學科需要來組織的,大多數本科生根本不會也不想成為文科教授。埃裡克·哈約特提出的改革建議是——將現有課程組合成模組,每一個主題模組中都包括來自各種人文社科的知識。透過跨學科的視角,老師們能更好地帶領學生思考某一領域的系列問題。
總的來說,瞭解學生的需求、文化研究的立場、進行專題化和跨學科教學是人文學科重新吸引學生上課的一條路。在《英文系主任》中,像雅茨開設的“性愛與文學”如此吸睛的專題課程似乎是一種答案——這跟做文化媒體有所相似——在議題上,選擇進步左翼關注的議題,為此老師要準確把握受眾的關注點,然後糅合各種學科的知識和視角,並在講授形式上將知識打包得儘量“可口”,再送到受眾面前。雅茨幾乎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這也讓系裡相對保守死板的“老白男”教授艾略特十分妒忌她的受歡迎程度。為了增加艾略特的學生數量,不讓他被學校辭退,金智允將艾略特和雅茨的課程合併了起來。但這直接觸發了艾略特與雅茨的矛盾。而且,艾略特是終身教職評議委員會的主席,他決定公報私仇,阻礙這位黑人女教師獲得終身教職。
“大學公司化”是文科危機的根本原因
在《英文系主任》裡,雅茨與艾略特的矛盾可以被看成兩種立場的矛盾——保守和進步、男性與女性、老一代與新一代、白人與黑人、守護文學正典與政治立場先行。但是,這種矛盾不該上升到職稱評級這樣本該保持公正的程式中。豆瓣使用者“把噗”評論道,這部劇展現出,文人的清高只不過是一種傳說,為了教職、福利、地位等利益,文人之間搞小團體、拉幫結派,加上自尊心很強的傾向——反而會讓鬥爭變得非常激烈。這種說法沒有錯,尤其在資源相對減少的情況下,爭奪利益的人事鬥爭會變得愈加激烈。
美劇《英文系主任》劇照,圖為艾略特教授。
這個問題最根本原因在於大學的公司化。我們對文人“清高”想象以及學者“象牙塔”裡追求學術理想的純粹“學術共同體”的美好想象都建立在學術界未被商業邏輯“殖民”的前提之下。在大學公司化後,學術界似乎與職場變得越來越相似。“非升即走”的聘用制不斷增加、科研專案的績效考核不斷加碼……在美國,大學的公司化恰恰也是“無用”的文科衰落的重要原因。
《英文系主任》能按照職場劇的套路進行拍攝,也是因為大學本身不再是純潔的“象牙塔”,而變成了你爭我斗的“職場”。《英文系主任》很好地展現出大學公司化對文科教育所造成的傷害——比如,想裁去有終身教職的老教授們。在劇中,老教授們說,他們當年之所以從事學術,是因為當教授是罕見的年紀越大越受到尊敬的職業,裁員對他們來說無疑是晴空霹靂。而且,校方為了吸引流量,還罔顧教學質量和學校聲譽,打算聘請明星、暢銷書作者來當老師。在績效邏輯面前,文科的教育質量變成了可以犧牲的選項。
《泰晤士高等教育》有一篇文章呼籲,在看過《英文系主任》之後,我們更應該關注劇中忽視的非終身教職教師的境況。根據《學者內部參考》(Insidescholar)的報道,在1969年,美國大約有78%的教職員工是有終身教職的,但如今,學校為了壓縮成本,大部分教師都是沒有終身教職的。這意味著他們缺少社會安全網,這會讓許多教師產生巨大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情緒。此外,《對話》雜誌的一篇評論表示,該劇沒有很好地展現出大學中的階級不平等。而且,高校的晉升體制對女性、有色人種和出身工人階級的學者都非常不利。
在劇中,身為合同工的黑人女教師雅茨實際上非常市場化——為了找更好的教職,她在頂級期刊發論文;她深諳學生的心理需求,讓課程變得更吸引人。傳統的知識分子可能不會贊同雅茨的課程改革,而會認為她過於迎合學生,不是一種正確的講授方式。老教授Joan特別不喜歡看學生在教師評價網上對她的評價(這就像消費者對商品的評價一樣),當她看到有學生對她提出了惡評,她還透過駭客找到了惡評她的學生,並訓斥了一頓,以維護自己的尊嚴。到底是老教授們不思進取,與時代脫節,還是高等教育體制本身存在的問題?
美劇《英文系主任》劇照,圖為焚燒學生評價的女教授Joan。
總而言之,純粹的“學術共同體”的想象在大學公司化的腳步下已然破滅。在《慢教授》中,作者瑪吉·伯格和芭芭拉·西伯認為,大學校園越來越像購物中心。大學公司化的工具主義價值觀,不僅讓老師們把時間當作工具,而且導致了老師們把彼此也當作工具。因此,同事們變得越來越難以相處——因為他們是職場中的競爭者——這時,純粹的“學術共同體”就開始解體了。在這種激烈競爭的內部氛圍下,大學教師們不僅變得更加孤獨,“宮鬥”還會以各種面貌展現出來。其中,在終身教職評審和職稱晉升的決定中,各種形式的歧視也變得屢見不鮮。
“封殺文化”的問題在哪裡?
《英文系主任》所引發的討論不侷限於美國高等教育,這部劇還帶出了許多美國社會左右兩翼“文化戰爭”中的重要議題——女性在職場中的困境、“封殺文化”的影響。學術界作為美國“文化戰爭”的前沿陣地,這些矛盾被激烈地展現了出來。在劇情主線外,《英文系主任》還描繪了金智允作為一名女教授,在養育女兒的母職和職業生活之間的艱難平衡。對於金智允來說,學校內的事物一團亂麻,她與養女的關係也變得岌岌可危。這恰恰是許多女學者切身的生活煩惱。而且,這部劇還描繪了職場上的性別歧視——女教授Joan曾抱怨,她年輕時的工資遠不如男性教職工的工資;倫茨教授的妻子生完孩子之後,在獲得終身教職之前就辭職了,因為她不得不留在家做晚飯……
此外,金智允還與另一位老師比爾產生了曖昧關係。比爾曾經是一位極受歡迎的老師,學生們都非常愛戴他,但一場變故奪走了他妻子的性命,從此之後,他一蹶不振、渾渾噩噩。在一次課堂中,比爾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做了納粹敬禮的手勢,有學生錄下來並放到網上進行惡搞,這讓比爾成為了校園公敵。學生們遊行抗議,要將“納粹分子”比爾(比爾當然不是“納粹分子”)驅逐出校園,最終釀成了公關災難。
美劇《英文系主任》劇照,圖為教師比爾面臨學生抗議。
這部分劇情其實恰恰反映出美國社會正在流行的“封殺文化”所帶來的問題。高校作為“文化戰爭”的前沿陣地,也是“封殺文化”重災區。在現實生活中,美國高校的確存在著類似的荒誕事件。去年,美國南加州大學的Greg Patton教授在給學生上傳播學課程時,教授各種文化中“填充詞”的用法時說:“文化不同,口頭禪也會不同,這是基於你的母語。就像常見的英文詞“that,that,that”,在中國就會說‘那個,那個,那個。’”因為中文裡的“那個”聽起來很像歧視非裔美國人的詞語,Greg Patton遭到學生抗議被學校停職。
這種“封殺文化”也延續到了課堂內容裡,學生用當代的“政治正確”重新審視歷史正典中的人物。《英文系主任》裡有一幕卻引發了很多人的爭議。艾略特在臺上講《白鯨》文字的時候,臺下有學生說,梅爾維爾是家暴男。艾略特簡單解釋了幾句便繼續講課。這時,黑人女教授雅茨站起來說,到時候我給大家講他家暴的那部分。這部分劇情觸及了美國社會的敏感點——我們能因為梅爾維爾是家暴男,就否定他在文學上的造詣和貢獻嗎?因為梅爾維爾對美國文學的貢獻很大,我們就能無視他的家暴行徑嗎?
在美國年輕人重新審視歷史,推倒哥倫布、南方聯盟將軍雕塑的浪潮之下,《英文系主任》以比爾這條線反思著美國社會“政治正確”的尺度。這也是這部劇能獲得文化圈關注的原因之一,恰如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非裔美國人的教師Imani Perry認為,《英文系主任》的成功之處不在於它傳遞了什麼堅實的資訊或立場,而在於它的政治模糊性。Perry還評論道,在學校裡教師遇到左翼思想警察舉報的頻率,跟右翼學生去監視左翼教授的言論的頻率一樣高。《英文系主任》沒有簡單地去製造二元對立,而是讓大家進行反思。激進的封殺文化是不是另一種束縛?我們該如何看待“政治正確”?這或許是這部劇給美國社會所提出的問題。
參考連結:
https://www.browndailyherald.com/2021/09/07/chair-netflixs-love-story-disguise/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blog/weve-seen-chair-now-its-time-adjunct
https://insidescholar.org/the-rise-of-adjunct-faculty/
https://www.vice.com/en/article/qj85bb/we-asked-actual-academics-to-review-new-netflix-show-the-chair
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the-humanities-as-we-know-them-are-doomed-now-what/
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blogs/higher-ed-gamma/reimagining-humanities-21st-century
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views/2021/09/03/how-humanities-can-flourish-future-opinion
https://preview.houstonchronicle.com/movies-tv/netflix-s-the-chair-with-sandra-oh-is-a-16398803
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the-chair-episode-1-im-surprised-by-how-much-works
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the-humanities-have-a-marketing-problem
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whats-the-best-way-to-do-public-humanities-ask-a-philosopher
https://www.chronicle.com/search?q=humanity#nt=navsearch,https://theconversation.com/new-netflix-drama-the-chair-is-honest-and-funny-but-it-still-romanticises-modern-university-life-166655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21/08/30/sandra-ohs-masterly-performance-of-empathy-in-the-chair
https://screenrant.com/chair-pembroke-university-true-story-real-explained/
https://theconversation.com/new-netflix-drama-the-chair-is-honest-and-funny-but-it-still-romanticises-modern-university-life-166655
撰文 | 徐悅東
編輯 | 李永博 青青子
校對 |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