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吐蕃寧肯硬抗大唐200多年,也不去攻打看上去更弱小的印度?

"和葉社稷如一,於貞觀之歲,迎娶文成公主……重協社稷如一,更續姻好。景龍之歲,迎娶金城公主降嫁贊普之衙……舅甥和葉社稷如一統,情誼綿長……"——《唐蕃會盟碑》

文成公主跟金城公主出嫁吐蕃,成兩國之好的事蹟流傳至今,如今為了迎娶文成公主而修建的布達拉宮依舊屹立在拉薩,這座世界上最高的宮殿任歲月流淌,靜默訴說著當年的故事,但大唐跟吐蕃當時真的關係就那麼好嗎?並不是,甚至可以說吐蕃跟大唐一度是彼此眼中的心腹大患。

為何吐蕃寧肯硬抗大唐200多年,也不去攻打看上去更弱小的印度?

我們都知道唐朝由盛轉衰乃是因為安史之亂,很多人卻不知道真正引發安史之亂的乃是因為天寶年間發生在唐朝與南詔之間的兩次天寶之戰,使得唐軍"流血成川,積屍壅水",兵力大大受損,將士們"棄之死地,隻輪不返"。而天寶之戰背後的推手正是吐蕃,南詔不過是在吐蕃與大唐之間夾縫生存來回倒戈罷了。

為何吐蕃寧肯硬抗大唐200多年,也不去攻打看上去更弱小的印度?

吐蕃政權的實際建立者是松贊干布,但論起吐蕃國史的話,建立者乃是其父,自終,一共有200多年的歷史(公元618年—842年),但奇怪的是,吐蕃建立了多少年,基本上就跟大唐打了多少年。

雖然松贊干布期間大唐跟吐蕃關係很不錯,但是到了他的孫子芒松芒贊即位後,便開始出兵攻打大唐所支援的吐谷渾,從此邊境時有摩擦,安史之亂爆發後吐蕃更是趁水摸魚,佔領了大片大唐土地。

為何吐蕃寧肯硬抗大唐200多年,也不去攻打看上去更弱小的印度?

後來如今甘肅敦煌(古為沙洲)地區出了個叫做張議潮的人物,發動反攻號角,奪回了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十州,吐蕃從此國力削弱,再加上內部紛爭,終於走向了滅亡。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當時在唐朝中前期時國力鼎盛,還跟吐蕃有良好的交情,反觀另外一個跟吐蕃接壤的印度,當時比較弱小,吐蕃卻不去打更加好打的印度,反而非要跟大唐硬抗200多年?

為何吐蕃寧肯硬抗大唐200多年,也不去攻打看上去更弱小的印度?

一方面是因為經濟問題。印度當時雖然弱小,但同時也代表著貧窮,跟吐蕃接壤的那些地方可以說非常窮,打了也沒用,只會白白耗費兵力,大唐則不然,大唐的富庶是當時舉世皆知的。

其次是因為地形問題。別看吐蕃雖然分別跟大唐還有印度都接壤,但吐蕃打大唐只用從高原往下打,自上而下進攻,沒有什麼地形阻攔;而吐蕃跟印度之間可是有著珠穆朗瑪峰等連綿的山脈作為天然屏障,很難越過。

為何吐蕃寧肯硬抗大唐200多年,也不去攻打看上去更弱小的印度?

還有一個原因在於文化隔閡。當時大唐跟吐蕃已經有了經濟文化上的交流,吐蕃也知道大唐的生產力也好,文化也好,都是更為先進的,吐蕃能夠利用其發展壯大自身;印度則是另一種文化形態,同時印度本身的語言非常多,至今都有2000多種語言,交流不便也是吐蕃不選擇印度的一個原因。

為何吐蕃寧肯硬抗大唐200多年,也不去攻打看上去更弱小的印度?

最後還有一點,那就是吐蕃一開始並非直接選擇對大唐出兵,而是選擇吐谷渾;吐蕃跟吐谷渾是本來就有摩擦,但當時吐谷渾是大唐"罩"著的,再加上對於洱海地區的南詔的控制權的爭奪,一來二去就打出了脾氣,於是就此針對上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02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何吐蕃寧肯硬抗大唐200多年,也不去攻打看上去更弱小的印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