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自1644年入關以來,到1912年清帝退位,共統治中國268年。若再算上入關之前的後金時期,那麼一共就有12位皇帝。有這麼一個說法,那就是清朝無昏君。當然,無昏君不代表沒有庸君,除去清朝前中期的幾個皇帝,後期的皇帝大都平庸至極。我們來對比一下各個皇帝所取得的成就,就可以知道哪些皇帝是非常的平庸無能了。
清太祖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是後金的開國之君,也是清朝的奠基者,他25歲時憑藉13副鎧甲起兵統一女真各部,這場統一女真的戰爭從明萬曆11年(1583年)打到了萬曆47年(1619年),也就是說努爾哈赤在成立後金後三年才完全統一了女真各部。不過在1618年努爾哈赤就頒佈了《七大恨討明檄文》,正式反叛明朝。在之後與明朝的戰爭中勝多敗少,讓後金成為明朝的邊境大患。可惜天命11年(1626年)努爾哈赤兵敗寧遠城,並於同年駕崩。有說法是努爾哈赤被袁崇煥的炮火所傷,鬱憤而死。也有說法是努爾哈赤因為身患毒疽不治身亡。觀其一生,主要成就有統一了女真各部,統一了東北地區,制定了滿洲文字,創立了八旗制度,建立後金,豐富了軍隊的作戰經驗,制定了安撫蒙古的政策,遷都盛京(今遼寧瀋陽)。如此看來,努爾哈赤的確不是平庸之輩。
清太宗皇太極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自幼就跟隨父親四處征戰,騎射技術嫻熟。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被推舉繼承汗位。即位後的皇太極立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對於蒙古也制定了先征服漠南蒙古的戰略,使得後金在進攻明朝時無後顧之憂。同時皇太極還重用漢將,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明朝將領投降,削弱明朝實力。皇太極是一個有逐鹿中原野心的人,不甘願只做一個地方政權的大汗,便於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不久後又迫使朝鮮臣服清朝,崇德七年在松錦大戰中俘虜了明朝名將洪承疇,明朝的關外精銳也於此戰中喪失殆盡。自明朝寧錦防線崩潰後,清軍入關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可惜天不假年,皇太極在打贏寧錦大戰後次年就猝死了,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願望。終其一生,他實行了滿漢一體政策,保護了漢人,減輕農民負擔,大大的發展了生產力,增強了兵力,在不斷對明朝作戰的過程中,削弱了明朝的實力,為清朝的強大與入主中原打下基礎。唯一遺憾的是,他沒有親自帶領清軍入關。
清世祖順治皇帝
順治帝是清軍入關的第一個皇帝。多爾袞與豪格在皇太極死後爭奪皇位,誰也不服誰。年幼的福臨原本跟皇位毫無關係,可多爾袞在爭奪皇位無望時提出了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為帝的提議,並最終獲得了透過,多爾袞本人也當上了攝政王。1644年吳三桂開啟山海關,多爾袞得以帶領清軍南下進入北京城。不久後清朝遷都北京,順治帝在紫禁城武英殿即位,宣佈“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標誌著清朝從地方政權轉變為全國政權。由於順治帝年幼,故其在位前期都由多爾袞執政,此時清朝剛剛入關,國內民族矛盾尖銳,多爾袞實行“剃髮易服”更是加劇了矛盾。所以順治帝親政後第一個緊要的任務就是緩和國內矛盾。首先順治帝改變了多爾袞時期對漢官的猜疑壓制態度,轉而非常注意籠絡漢官,任用了很多有才能的漢人。接著又實行恤刑條例,安定民心。最後制定行軍條例,整頓軍紀。這一系列舉措下來不僅緩和了國內的主要矛盾,也讓朝廷有了更多的可用之才。可見順治帝是一位非常年輕有為的皇帝。至於最後是死於天花還是出家為僧,都抹滅不了他在位時做出的政績。
清聖祖康熙帝
順治帝駕崩後年僅八歲的玄燁繼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康熙帝。康熙帝這一生的成就頗多,有智擒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三徵噶爾丹、驅逐沙俄等等。實際上在康熙帝智擒鰲拜奪取政權初期國內形勢還是非常嚴峻的,當時國家尚未完全統一,國內又有藩王作亂的可能,加上準噶爾在西北虎視眈眈,可以說一招不慎清王朝就有被顛覆的危險。但康熙帝不愧是千古一帝,先是坐鎮北京制定了堅決打擊吳三桂本部,招撫其餘反叛者的政策,孤立吳三桂,平定了三藩之亂。接著又趁臺灣政局動盪之際果斷出兵收復,消滅了南明的最後一個政權。在康熙二十九年到康熙三十五年又三徵噶爾丹,維護了國家統一。唯一詬病的地方就是晚年對於皇位繼承人的確認躊躇不定,導致九子奪嫡事件的發生。而且人老了難免倦政,所以康熙晚年清朝的吏治十分腐敗,被九子奪嫡搞得心力憔悴的康熙也無力再去進行改革,只能含淚撒手人寰。好在他選對了繼承人,讓清朝擺脫了“胡運不過百年”的預言。
清世宗雍正帝
雍正帝可以說是清朝最勤政的皇帝了,他在位期間針對康熙末年的弊政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實行改土歸流、攤丁入畝、養廉銀等制度,加強了對西南的統治,減輕了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負擔,大力地整頓了財政。雍正帝還史無前例的創立了密摺制度,加強了對於大臣的監視,並且設立軍機處集中皇權。同時雍正帝吸取了九子奪嫡的教訓,首創秘密立儲制度,讓諸多皇子都不知道誰是繼承人,大家都有機會,避免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雍正帝這一系列改革對於康乾盛世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也挽清朝之大廈於將傾。雍正十三年(1735年)勤勞的雍正帝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將一個呼之欲出的盛世交到了四子弘曆手上。
清高宗乾隆帝
乾隆帝是我國實行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之一,在位六十年,退位後又以太上皇之名掌權三年,直到八十八歲駕崩後才離開他那依依不捨的寶座。乾隆帝的天分沒有康熙帝和雍正帝那麼好,但是也不差,繼位初期也是一位勤政的皇帝,非常重視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同時準噶爾汗國也是在他當政時被滅的,可以說乾隆帝為國家的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清朝統一戰爭歷時115年終於在他手中結束了。可惜其在位後期對於自己取得的成就十分得意,慢慢的變成了只會享樂的皇帝。他修《四庫全書》卻導致大量古籍失傳,數次下江南導致國庫虧空。後期吏治也有些敗壞,多地爆發了起義。在乾隆五十九年自大的乾隆帝又拒絕了英國的通商請求,讓中國錯失了最後一次跟上世界潮流的機會。不過雖然乾隆帝做了許多錯的為政舉措,但他還是有很多功勞的,功過參半吧,也不能算是庸碌之君。
清仁宗嘉慶帝
嘉慶帝是乾隆帝的十五子,他能繼位完全是因為乾隆帝太能活了,早期指定的幾個接班人都沒有活過自己,導致乾隆帝最後選擇皇位繼承人時只有十五子顒琰還看得過去。事實證明嘉慶帝確實沒什麼才能,在位期間雖然十分勤政,但是無法實行有效的舉措拉一拉清朝這個日薄西山的王朝。他最大的成就就是乾隆帝駕崩後迅速的剷除了大貪官和珅,可貪汙的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還越來越嚴重了。這期間還發生了白蓮教之亂,八旗生計、河道漕運等問題也越來越凸顯,清朝已經開始由盛轉衰了。嘉慶帝不是中興之主的料,充其量就是個守成之君,不過看在他剷除了和珅的份上姑且不把他算作庸碌之君。
清宣宗道光帝
道光帝是清朝最節省的皇帝,也是清朝唯一一個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他在位期間發生了鴉片戰爭,清朝的國門被迫開啟,不過並不傷及元氣。相反道光帝還是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他整頓吏治,整釐鹽政,通海運,平定張格爾叛亂,嚴禁鴉片,力行節儉,勤於政務,只可惜自己本生才略有限,雖有改革之心,可清朝的弊端實在是積重難返。鴉片戰爭後道光帝索性就不再折騰了,也拒絕變革,導致清朝內憂外患日益嚴重,清王朝也快走到頭了。道光帝是想成為一個好皇帝的,從他力行節儉就可以看得出,堂堂九五之尊生活的如此拮据,也不好責備他什麼。
清文宗咸豐帝
咸豐帝是清朝最後一位有實權的皇帝,與大多數清朝皇帝一樣,咸豐帝繼位初期勤於政事,大力改革,任用賢能,企圖重振朝綱。他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支援其訓練地方團練來鎮壓太平天國。不過此舉也可以看出清朝的中央軍已經沒有什麼戰鬥力了。不過英法聯軍打破了咸豐帝中興大清的美夢,第二次鴉片戰爭讓清朝喪失了更多的主權,咸豐帝為了躲避戰亂逃到了承德避暑山莊,次年咸豐帝於承德駕崩。雖說咸豐帝有改革之心,但是他卻沒有處理好與恭親王奕?的矛盾,還留下了清王朝的禍害——慈禧。指定的顧命八大臣不是慈禧、慈安和恭親王的對手,清朝的政權最終落入了兩宮太后之手。而慈安對於政權之事並不感興趣,所以慈禧漸漸的成為了實際掌權人,之後的皇帝也就都變成傀儡。從這一點上看,咸豐帝沒有安排好身後事導致清王朝加速滅亡,可以說是比較無能的皇帝了。
清穆宗同治帝、清德宗光緒帝、溥儀
這三個皇帝放在一起說,因為他們都是沒有實權的傀儡皇帝。同治和光緒時期是慈禧掌權,溥儀繼位後年僅三歲,政權也是掌握在隆裕太后和攝政王載灃手中。既然都沒有皇帝的權力,那也就沒有是否平庸無能的問題了。國家大事不是自己做主,哪怕自己再有救國之心也是無用的。像是光緒帝確實是個難得的好皇帝,奈何慈禧不放權。不過光緒帝本身也有些過於心急,想法太過於理想化,哪怕他掌權恐怕也救不了清朝。
總的來看,清朝掌有實權的皇帝都或多或少有些成就,但由於禍害清朝的慈禧太后是咸豐帝留下的,那說他是最無能的皇帝也是情有可原了,接下來就是道光、嘉慶比較無能,前中期的五位皇帝加上繼位前期的乾隆帝都是可圈可點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