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侃爺聊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蘇東坡二十歲時在汴京考場一舉成名,年少得意。據《誠齋詩話》等史料記載,歐陽修讚歎他說,“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甚至還說,“我應該退避一下,好讓他出頭。”
歐陽修像
宋仁宗趙禎很欣賞蘇東坡和蘇轍兄弟,說他們都有宰相的才能;宋神宗趙頊更是喜愛蘇軾的文章,讀起來廢寢忘食,稱讚他是天下奇才。既然是奇才,未免都會有點恃才傲物,灑脫不羈,不然反而說不過去了。
蘇東坡那篇著名的《刑賞忠厚之至論》是在汴京會考時寫的,其中“發明”了一段上古歷史,“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陽修和梅聖俞閱卷,雖然交口稱讚這篇文章寫得好,但不知道那句話的出處。
蘇東坡劇照陸毅版
後來歐、梅當面問蘇東坡,你那句話從哪裡看來的?蘇東坡卻說:“何必一定要有出處!”原來,那是蘇東坡根據歷史人物的形象“推斷”得出的。如果換做別的考生,歐陽修肯定會提出批評,但他不但沒有批評蘇東坡,反而更欣賞他的豪邁。
天才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蘇東坡年輕時,常以其別具一格的機智幽默與人開玩笑,或者譏刺看不慣的人,有時候做事難免不夠穩重。這其中有不少趣事廣為流傳。
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性格較為古板,遇見蘇東坡這樣的快樂青年也是沒轍。
王安石畫像
蘇東坡小王安石十六歲,兩人雖然政見不一,關係還說得過去。蘇東坡因烏臺詩案鋃鐺入獄、幾乎性命不保的時候,已經告病在家的王安石一句話救了他;而蘇東坡後來也發現王安石的變法有可取之處,曾懇請掌權的司馬光保留一些新政,不要全部廢除。
蘇東坡剛出道的時候,王安石已經入職宋帝國三司,擔任度支判官。後來王安石晉升參知政事,開始搞新法時,蘇東坡和許多官員一樣,都上書表示反對。兩人因新法發生過幾次不愉快。
元豐二年(1079年),蘇東坡時任湖州知州,變法派“新黨”指責他寫詩譏刺朝廷,將其抓捕入獄,企圖殺之而後快。朝堂上有不少人為蘇東坡求情。當時王安石已經辭去宰相,擔任判江寧府等職,他也上書勸神宗皇帝說,“聖朝怎麼能殺名士呢。”於是蘇東坡被赦免死罪,打發到黃州去了。這件案子因為王安石“一言而決”。
在宋代的一些野史中提到,王安石有一首詩沒寫完,後面兩句是蘇東坡補全的,事情就發生在蘇東坡被貶黃州之前。《全元曲》和明朝馮夢龍的《警世通言》都收錄了這個故事,尤其《警世通言》的演繹更為有趣。
文中說,蘇東坡有一次去拜見時任宰相的王安石。在書房小坐等候的時候,看見書桌上的硯臺下面壓著一片精美的素箋。蘇東坡拿起來一瞧,上面是一首未完成的詩稿,題目是“詠菊”,只有前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一看筆跡,蘇東坡就知道是王安石寫的。
但蘇東坡品了品味,覺得王安石寫得不對。一年四季的風各有稱謂,春天為和風,夏天為薰風,秋天是金風,冬天叫朔風。既然詩中說西風,西方屬金,也就是寫秋天了。但“黃花”在當時指的是菊花,秋天正是菊花怒放的季節,頗耐風霜,就算花瓣幹了,也不會落到地上變成“滿地金”。
蘇東坡認為王安石犯了個常識性錯誤,這兩句詩簡直貽笑大方。他不禁技癢難耐,當下提筆揮毫,老實不客氣地續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意思是說,秋天的花可不是春花,詩人“王安石”你好好想想。言下之意是讓王安石不要亂寫詩。
配圖
寫完之後,蘇東坡自己又覺得不妥,擔心傷了王安石的面子。如果用袖子擦掉字跡,王安石的詩稿也就毀了。蘇東坡只好把詩稿原樣摺疊,還壓在硯臺下面,然後他也不好意思停留了,對門人謊稱有事,下次再來拜見宰相,便匆匆離去。
卻說王安石忙完公務來到書房,發現蘇東坡走了,自己的詩稿也被補全了。看罷蘇東坡寫的兩句詩,王安石有點來氣,覺得蘇東坡還是閱歷不夠,而且行事輕薄。
後來蘇東坡到了黃州,轉眼間已經快一年。 重陽節剛過,天天大風不止。一日,蘇東坡想起了定惠院長老送的幾株菊花,就拉上朋友一起去後院賞菊。可是到園子裡一瞧,只見滿地鋪黃,大風把菊花全都吹落了。
蘇東坡目瞪口呆,半晌說不出話來,想起了王安石寫的那句“吹落黃花滿地金”,這才心服口服。
參考資料:《宋史》、《警世通言》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