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難中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被女真人俘虜,包括皇后、嬪妃、皇子、公主等皇室成員和宮廷女官、大臣、宮廷樂師、廚師等都被女真人俘虜北上,康王趙構得以倖免。北宋靖康二年,也就是1127年,趙構從濟州南下,在南京應天府營築“中興壇” ,於五月初一正式即位,建立了南宋政權。
一百多年後的1276年,蒙古大軍攻佔南宋都城臨安,此時的南宋已經沒有任何可救的希望了。直到1279年,在“崖門海戰”中,陸秀夫揹著剛滿八歲的南宋最後一個皇帝跳海,南宋徹底亡國。可以說,在南宋和蒙古的諸多戰爭中,襄陽之戰是最為關鍵的一戰,它直接決定了南宋的生死存亡。
襄陽有襄陽城和樊城兩個重城,二城隔江相望,中間有浮橋相通,形成了一套堅固的防禦體系。從襄陽向南可直達荊州,進而掌控漢江平原,向西可守住出川要道。此戰略要地曾為南宋軍事重鎮,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宋、蒙襄陽之戰,從1267年蒙將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之戰開始,到1273年襄陽守將呂文煥投降,前後用了將近6年的時間,這期間,經歷了呂文煥反包圍戰,張貴、張順援襄之戰,龍尾洲之戰和樊城之戰,最終,以襄陽失守而告終。此後,蒙古軍以勢如破竹之勢席捲江南,消滅南宋,統一全國。
其實,早在蒙古大汗窩闊臺時,就已經開始了對南宋的入侵。由於,南宋軍民的拼死抵抗,直到1271年忽必烈建立國號“大元”之時,南宋政權依然還在。不過,此時的南宋,皇帝昏庸,奸臣當政,朝廷日益腐朽,官兵浴血奮戰之時,臨安還在歌舞昇平,所以,襄陽之戰更是加速了南宋的滅亡。
這裡,我們來解讀一下襄陽之戰的始末,也許就能從中解讀出宋、蒙戰爭史的真相面目。
1234年,宋、蒙聯合滅金之後,蒙古違背協議,未將黃河以南的土地交給南宋,於是,南宋派兵北上收復今河南開封、洛陽、商丘等地,結果,被蒙古軍擊敗了。到了1235年,大汗窩闊臺以此為藉口,開始大舉進攻南宋王朝。蒙古軍橫掃大西南,征服了雲南,招降了吐蕃,控制了西南地區,可以說,是從南、北、西三方面對南宋形成了合圍之勢。
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兵分三路進攻南宋,自己親自領兵出戰四川,1259年蒙哥在四川釣魚城意外戰死,由於內部的汗位之爭,蒙古軍被迫撤退。與此同時,忽必烈為爭奪大汗之位,欲撤兵北還。南宋方面,權相賈似道當權,不斷打擊排斥異己,自此,一大批有能力的將領,貶職的貶職,投降的投降,朝廷無意再戰,力主求和。在此情況下,南宋和蒙古劃江為界,形成了對峙局面。
北返後的忽必烈,與守舊勢力阿里不哥經過了四年的鬥爭,最終,取得了勝利,奪得了蒙古大汗的寶座,進而穩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之後,這位大汗又把目標轉向了南宋王朝,不過,這次他改變了戰爭策略,將戰略目標由川蜀地區轉移到了漢江流域,並且,以襄陽作為了突破口。
在這裡,說到蒙古對襄陽的進攻,就不得不提到劉整這個人。
劉整本為宋朝名將,後受到呂文德陷害,於1261年被迫降元,得到了忽必烈重用,蒙軍能夠取得勝利,也是得益於劉整獨到的建議。1267年,劉整向忽必烈提出:先取襄陽,再攻臨安的亡宋戰略。也就是建議:大元先攻打宋朝的天然屏障襄陽,南宋若失去了襄陽,就意味著失去了淮西,失去了淮西,江南就唾手可得了。之後,這個建議很快被忽必烈採納,並開始實施對襄陽的戰略包圍。
劉整作為南宋的降將,對南宋的將領自然有著一定的瞭解,對襄樊地區的水域情況較為熟悉,所以,他也能夠提出更為合理有效的戰爭方案。在攻城方案上,劉整還向忽必烈獻計,利用呂文德職務之便在襄陽城外設定榷場,進而以保護商品為名修建城堡。呂文德當時任職南宋京湖制置使,又好貪財,禁不住誘惑很快就答應了蒙軍的請求,蒙軍在襄樊東南的鹿門山修築土牆,內建堡壘,以阻援襄之路。
1268年,蒙軍在襄樊東南和東北分別修築鹿門堡和白河城兩個堡壘,對襄樊二城構成包圍之勢。1270年,蒙軍又在襄樊西部的萬山包百丈山築長圍,在南面的峴山、虎頭山築城,連線各個堡壘,完全隔斷了襄陽與外界的聯絡,使襄陽成為一座孤城。至此,蒙軍在軍事上完成了對襄陽的全面包圍。
1272年,蒙軍加緊了對襄陽的攻勢,城內糧柴短缺,宋軍士氣衰退,樊城襄陽二城先後失陷,孤立無援下守將呂文煥被迫舉城投降。1273年,襄陽之戰終以南宋失敗而告終。
可以說,在長達十幾年的宋、蒙戰爭中,南宋不是沒有機會,南宋軍民抵禦外敵的決心也值得欽佩,但是,因南宋統治者不重視邊備,將帥軟弱投降,呂文德利慾薰心,賈似道弄權誤國,最終,使得蒙古軍有機可乘。再加上,南宋統治階層內部意見的分歧,官員的勾心鬥角,戰鬥中的消極防禦,也讓南宋屢失戰機,最終,使國家陷入到了一個萬劫不復之地。
襄陽的失守,徹底摧毀了南宋最重要的軍事防禦體系,極大地打擊了南宋軍民抗元的信心,之後,面對蒙軍的強悍攻勢,南宋再無力反抗了,以至於,其迅速走向了滅亡。
參考資料:
【《宋史》、《宋元襄樊之戰》、《南宋史研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