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1+1:“小學生論文答辯”問題在哪

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應該循序漸進,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

評論1+1:“小學生論文答辯”問題在哪

7月3日,雲南昆明市北清實驗學校舉行小學生論文答辯會,論文答辯內容包含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短影片對小學生的影響、中國女子服飾變遷探討、秦始皇的功績對中國歷史的影響等。從網傳影片看,參加答辯的學生都是脫稿。

該事件在網路上引發了很大討論,學校也做出了回應。該校一老師解釋稱,在學生五年級時開始籌備,但和其學業成績並不掛鉤,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整個過程沒有任何家長是全程包攬的。

澎湃新聞:問題在於形式而非內容

小學生討論一些有啟發性的話題,而不只是天天追偶像、打遊戲,無論如何也不是一件壞事。不過小學生畢業論文答辯,究竟哪裡讓人覺得怪異呢?問題可能出在“表演”。從現場的狀況看,答辯在一個大禮堂舉辦,臺下滿滿當當的人,前面一排是可以舉牌的校領導和老師。學生則拿著麥克風,穿著整齊的校服,完全脫稿,字字鏗鏘如背誦一般地闡釋自己的觀點。這個陣勢,已經超過了99%的本碩博論文答辯,更加形式化,更加宏大而“正式”。在這個場景下,學生並不像是自由探索,反倒是嚴絲合縫地完成一種角色扮演。不知不覺中,答辯的性質也異化了,不再是學生的思考與總結,變成了學校的成績彙報與展示。這可能才是癥結所在。

北京青年報:這種形式主義需要警惕和反思

小學組織畢業論文答辯,顯然是借鑑了本碩博的畢業論文答辯,但這並不是真正的畢業論文答辯,既沒有要求學生必須寫畢業論文、做畢業設計,也沒有答辯委員會進行答辯、審議。這只是借用了畢業論文答辯這一形式,目的是展示學生的綜合素質,本質上和畢業匯演沒什麼兩樣。這種借用大學育人方式進行的“小學教學創新”,需要引起警惕和反思。中小學要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念,杜絕教育中的形式主義,更不能把學生作業變為家長作業,把“學生論文”變為“家長論文”。對於義務教育學校來說,落實義務教育課程新方案和課程新標準,是提高整體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教育創新必須尊重學生成長規律,不能流於形式主義。

新京報:創新不是搞噱頭,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

其實,這些屬於小學生專案化學習、小課題研究的彙報、展示會,由學生上臺陳述研究型學習成果,並不是真正的畢業論文答辯。把小課題研究彙報、展示會“命名”為畢業論文答辯會,恐怕只是借用“畢業論文答辯”這個概念,搞創新噱頭、成果包裝。學校教育應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創新意識,但創新不是搞噱頭,要緊密結合學生的自身能力與學習需要展開,而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學校教師要投入精力,研究怎樣開展適合小學生的有效的研究型、專案化、合作式學習,並探索建立評價學生能力進步的過程性評價體系。由此而言,學校不妨放一放“高大上”的研究課題,擺脫急於展示學校研究型學習、創新教育成效的心態,如此,才能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而不是“教學成果”的表演者。

東方網:“拔苗助長”是在害孩子

“超綱”的論文答辯不過只是展露“孩子成人化”的“冰山一角”。看看一些父母為子女購買的書籍,突破孩子閱讀理解能力的書籍堆放在家庭的每一個角落,恨不得孩子從小學一下子就跳到大學畢業。還有,在言談舉止、為人處世上,也希望孩子能“高人一籌”。這種家教觀念和家教辦法,所追求的效果無非就是把孩子“速成”為“小大人”。一些為人父母者不知拔苗助長的危害可以理解,但作為教書育人的老師也採取成人化的教育方式對待孩子,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甚至可以說是在害孩子。因為道理很簡單,大人不是擴大化的孩子,孩子也不是袖珍化的大人。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應該循序漸進,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

紅網:是教育創新的嘗試

從個人角度揣測,丟失了對教育創新該有的包容。既然是創新,需要走的路就是“前人沒有走過的路”,這個過程中應該包容教育創新的嘗試,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嘗試好了可以繼續搞下去,嘗試不好大不了今後不搞就是。更為關鍵的是,不要小看了孩子們的智商。如今的小學生也有著自己的認知和思想,他們對一些事物也有著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還有一個問題是,即便孩子的此類內容答辯是幼稚的,是懵懂的,也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因為,我們需要培養善於思考、樂於思考、喜歡思考的孩子。關注社會、觀察社會、思考社會,也是孩子該有的情懷。

(黃河評論信箱:[email protected]

編輯:梁冰

統籌:王攀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45 字。

轉載請註明: 評論1+1:“小學生論文答辯”問題在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