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五年(1642年),松山、錦州失守,這個時候洪承疇也歸降了清朝。崇禎皇帝本來打算和滿清議和,因為兵部尚書陳新甲洩漏議和的事情,和清兵最後議和的機會也破滅了。這個時候崇禎皇帝悲嘆道:“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
崇禎十六(1643年)李自成攻克襄陽、荊州、德安、承天等府,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大同失陷,北京告急。崇禎帝封吳三桂為平西伯。三月十七日,農民軍圍攻北京,十八日晚,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
《明史·卷二十四·本紀第二十四》記載崇禎帝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從崇禎皇帝的遺言看出,崇禎皇帝多麼的無奈,到死都不承認自己的過錯,還說“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崇禎當了十七年皇帝,殊不知最有機會翻盤的就是他,崇禎若能用好,明末最優組合,李自成、滿清都可以消滅。
依靠魏忠賢制約文官集團,徵收商業稅
崇禎登基以後,中國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漢南續郡志》記,“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禎朝以來,陝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離失所。
崇禎七年(1634年),家住河南的前兵部尚書呂維祺上書朝廷:“蓋數年來,臣鄉無歲不苦荒,無月不苦兵,無日不苦挽輸。庚午(崇禎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無青草,十室空。……….村無吠犬,尚敲催徵之門;樹有啼鵑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青磷,夜夜似聞鬼哭。欲使窮民之不化為盜,可得也”。
這個時候崇禎皇帝就要收取農業稅,收稅的目的主要是用來擴充軍餉以及來賑災。這個光榮的任務就要落到魏忠賢手裡,魏忠賢不能殺,因為你向東南資本家徵稅,文官肯定會不同意,因為文官集團本來和閹黨集團就不和。
魏忠賢炮製的《東林點將錄》,從原有的108人,增加到309人,很多東林黨的人士被削職為民。到了崇禎朝,崇禎可以扶持東林黨。崇禎可以利用東林黨和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讓他們相互制約,相互鬥爭,這樣有利於權衡。
利用孫承宗組建遼東防線,來阻擋後金
崇禎二年,皇太極繞過關寧防線,越過長城,京師再度告急。崇禎讓孫承宗護衛京師,孫承宗連夜佈防,第二天崇禎又讓孫承宗守通州,孫承宗不顧城外敵軍,進入通州禦敵,收復了永平、灤州、遷安、遵化,肅清了後金武裝。
後來孫承宗代替王在晉成為薊遼督師,孫承宗修建的關寧錦防線,收復失地四百餘里,修建大城九座,屯田五千多情,安置難民近百萬,逼退努爾哈赤後退七百多里,孫承宗不是遭到魏忠賢的排擠,也不會辭官。
如果崇禎再次啟用孫承宗,在為孫承宗訓練一支強大的火器部隊。滿清只能在東北一帶活動了,因為寧遠之戰的時候,袁崇煥就是靠的堅城、洋炮。袁崇煥第一用的紅衣大炮,第二就是炮城結合。用明軍的長處,攻打清軍的短處,獲得勝利。
利用袁崇煥、趙率教、滿桂防守後方
有了孫承宗防禦關寧錦防線還不夠,還要防止敵人乘虛而入。咱們後方就用袁崇煥、趙率教、滿桂來防守後方。為何用這三員大將呢?咱們從錦州這一仗就能看出來。天啟七年即天聰元年(1627年)五月初六日,皇太極出瀋陽進攻錦州。
遼東巡撫袁崇煥,讓滿桂駐守前屯,趙率教來居中排程。皇太極率6萬大軍,躍過大淩河,直趨錦州城。後金軍突然圍城,明遼軍準備不足,趙率教便和皇太極議和。從而拖延時間,並等待援軍。時間拖延了幾天,皇太極就下令攻城,錦州激戰爆發了。
後金軍出征17天,用軍事手段攻城,不可;以政治手段勸降,不降;誘其出城野戰,不出;部署奇兵打援,不獲。後金的八旗官兵,時值初暑,暴露荒野,糧料奇缺,士氣低落。後來寧錦大捷,趙率教在錦州,滿桂在寧遠,英勇作戰,立有大功。
綜合上面的敘述,利用魏忠賢來徵收稅,利用孫承宗建立關寧錦防線,利用袁崇煥、滿歸、趙率教來防守後方,李自成的軍隊也打不到北京,滿清也入不了關,明朝還是那個大明王朝。只可惜崇禎皇帝,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