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位權傾朝野的宦官,不是魏忠賢,也不是劉瑾!

宦官,也稱太監、內官。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只有地位較高的內監被稱為“太監”。後宦官亦通稱為太監。隋、唐有大監,“大”或作“太”,亦與宦者無關。明朝內廷有十二監,主官均稱太監,主官以下宦官,無太監之名。清朝始以太監加諸所有宦官,宦官與太監遂為同義詞。其中,受到影視劇等作品的影響,明朝時期的宦官,無疑給人們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比如《繡春刀》系列中的魏忠賢,可謂權傾朝野。再比如劉瑾、汪直等太監,都是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

明朝第一位權傾朝野的宦官,不是魏忠賢,也不是劉瑾!

不過,說到明朝歷史上第一位權傾朝野的宦官,卻不是魏忠賢、劉瑾、汪直等人,而是筆者今天要說的王振。更為關鍵的是,相對於其他宦官,王振不僅篡奪朝政,還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對於堪稱轉折點的土木堡之變,王振顯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然,在土木堡之變中,王振也丟掉了性命,從結果上來看可謂罪有應得。

明朝第一位權傾朝野的宦官,不是魏忠賢,也不是劉瑾!

首先,王振是明初蔚州(今河北蔚縣)的一個落第秀才,略通經書,在私塾教書。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或許是認為中舉人、考進士這條晉升之路過於艱難,他便在明成祖永樂末年自閹入宮,當了宦官。換而言之,王振對於權位的貪戀,促使其選擇了一條捷徑。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這位皇帝去世。同年,明英宗朱祁鎮即位,次年改元正統。這時,明英宗年僅九歲,不能親自處理朝政,明英宗的祖母、太皇太后張氏(誠孝張皇后)聽政,而朝政則基本上由內閣大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處理。

明朝第一位權傾朝野的宦官,不是魏忠賢,也不是劉瑾!

對此,在筆者看來,這也是明朝比較繁榮的一個歷史階段。不過,對於明英宗朱祁鎮來說,似乎並不怎麼喜歡這些明宣宗朱瞻基留下的老臣,而是對王振這位宦官青睞有加。在明英宗的寵幸之下,王振便越過原司禮太監金英等人,出任宦官中權力最大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司禮監掌印太監是明朝十二監中最具權勢的職位,有“內相”之稱。在司禮監中排名第一,位在秉筆太監之上,負責完成明朝朝廷決策中“批紅”的部分最後的稽核蓋印。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因為禮監掌印太監這一職位的權力,加上明英宗朱祁鎮這位皇帝的充分信任,促使王振成為明朝歷史上第一位權傾朝野的宦官。

正統七年(1442年),明朝太皇太后張氏病逝,失去了對王振最有控制能力的人。而此時三楊中的楊榮在正統五年(1440年)病逝,楊士奇因為兒子殺人而引咎辭職,只有楊溥在朝。不過,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此時,三楊之一的楊溥也老了,心計又沒有楊榮多,而楊榮引入內閣的大學士馬愉、曹鼐資歷太淺,威望不夠,在此基礎上,宦官王振擅權的一切條件都成熟了。對此,在筆者看來,宦官想要達到禍亂朝政的地步,不僅需要得到皇帝的信任,比如崇禎皇帝繼位後,魏忠賢因為得不到信任,自然也就改變不了滅亡的結局,而除了皇帝的信任,朝廷大臣的制衡,也直接影響到宦官的實際權力。

明朝第一位權傾朝野的宦官,不是魏忠賢,也不是劉瑾!

比如在三國時期的蜀漢,宦官黃皓一開始被諸葛亮、蔣琬、費禕等人壓制,但是,在這些大臣相繼去世後,黃皓的權力不斷增長,乃至於讓大將軍姜維都需要躲到沓中避禍。回到明朝時期,就王振來說,一開始被三楊、太皇太后張氏等人所壓制,但是,在這些人去世之後,王振顯然失去了約束,乃至於釀成了土木堡之變這樣的大禍。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蒙古瓦剌部落首領也先遣使2000餘人貢馬,嚮明朝朝廷邀賞,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並減去馬價的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製造釁端。

對此,在筆者看來,王振自己的貪婪,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挑起了瓦剌和明朝之間的衝突,產生了激化矛盾的負面影響。在此之後,瓦剌以明朝減少賞賜為藉口,兵分4路,大舉攻明,並親率一支大軍進攻大同。瓦剌軍來勢兇猛,迅速向南推進。明朝守衛西北的將士,幾次交戰失利,急忙向京師請兵救援。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率領大軍入侵明朝邊境。在王振這位宦官的慫恿下,明英宗朱祁鎮率二十萬大軍出征,計劃從大同北上,與瓦剌在明朝邊境決戰。

明朝第一位權傾朝野的宦官,不是魏忠賢,也不是劉瑾!

此戰,明軍剛到達大同就接獲太監郭敬的密報,得知瓦剌已做好準備,明軍立即從大同班師東返,計劃從居庸關回京。在明朝大軍撤退的過程中,遭遇瓦剌多次襲擊,先有吳克忠部後拒被殲滅,後朱勇率領大軍約四、五萬人,在鷂兒嶺慘敗全軍覆沒。餘下部隊移師於土木堡被瓦剌襲擊,明軍戰敗,傷亡過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大臣戰死。

最後,在土木堡之變中,明朝本來可以儘早撤退,但是,王振以為1000餘輛輜重車輛沒能到達,害怕自己搜刮來的東西受損失,便不顧明英宗和數十萬大軍的安全,傳令在土木堡宿營。而這,自然給瓦剌大軍包圍明軍創造了機會。從這一點來看,王振顯然是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了。就土木堡之變來說,可以稱之為明朝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也即土木堡之變前的明朝,文治武功,還是比較強大的中原王朝。但是,在土木堡之變後,明朝面對北方的遊牧民族,逐漸形成了防守為主的態度,這也是因為明朝的精銳,都在土木堡之變中損失殆盡了。

明朝第一位權傾朝野的宦官,不是魏忠賢,也不是劉瑾!

所以,土木堡之變對於明朝,完全可以和長平之戰對於趙國相提並論了。值得注意的是,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20萬軍隊被擊潰,王振終惡有惡報死於亂軍之中,從徵的數十位文武大臣幾乎全部戰死沙場。如果不是後來于謙等將士力挽狂瀾,明朝很可能就要提前滅亡了。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王振這位宦官在土木堡之變中僥倖逃生,反而會不利於于謙之後護衛京城的戰鬥。在土木堡之變後,憤怒的百姓當場打死了王振的另外兩個死黨、宦官毛貴和王長隨。接著,于謙等人擁立的明太宗朱祁鈺下令殺死王振的侄子王山並族誅王振之黨,王振家族不分老少一律處斬,並籍沒王振家產。凡此種種,顯然都可以說是王振罪有應得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271 字。

轉載請註明: 明朝第一位權傾朝野的宦官,不是魏忠賢,也不是劉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