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王羲之是哪個朝代的人 王羲之行書千字文鑑賞
書法家王羲之是哪個朝代的人
王羲之,字逸少,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大家,因為他在書法上的造詣極高,所以被後世尊稱為“書聖”。王羲之出生在兩晉時期的名門望族,祖父是西晉的尚書郎,父親任淮南太守,也是支援朝廷東渡的人之一。而且王家世代受文學薰陶,所以王羲之能夠在書法上在幼時就有接觸。
東晉
王羲之所在的東晉朝廷,是之前西晉總是南遷後所建的政權。原本的西晉都城洛陽覆滅,因為南遷的政權統治的大部分地區都處在江東,彼時稱為江左,所以相對於西晉稱為東晉。南下的東晉曾經嘗試過北伐,不過因為內部的相互撕扯不團結,所以北伐幾乎沒有什麼成果,除了篡位成功的劉裕有些建樹。
公元383年,面臨南侵的大軍,東晉宰相謝安極力主戰。於是謝石謝玄統領的大軍經過艱苦的抵抗,終於在淝水一戰中取得大勝。也是從此一戰開始,南北形成了一種對峙的局面。門閥士族的東晉與北方的五胡同存,也被稱做東晉十六國。之後東晉的大將劉裕篡晉成功,建立了劉宋政權,中國也就此進入了跌宕的南北朝時代。
王羲之之際的東晉還是剛剛建立,當時朝中勢力較大的還是王謝兩家。王羲之的伯父王導更是出任東晉的丞相一職,位高權重。而王羲之後來又成了尚書令郗鑑的東床快婿,所以王氏一家可謂是權貴一時。加上王羲之後來因為書法名聲大噪,所以世人皆是羨慕。
王羲之行書千字文鑑賞
《王羲之行書千字文》是一本人民美術出版社在2011年7月出版發行的書法字帖它是承德著名的書法家白景山在花費了艱難的六年後完成的,其重要性可以說是填補了中國書法學上的一段空白。
千字文
《王羲之行書千字文》主要探討和講述的自然是古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藝術,而它本來的雛形就是古時南梁皇帝命人著述的《千字文》,可見該作的重要性和深度。王羲之是東晉時期的人,他的書法在他生前就已經名滿天下,受到眾多人士的追捧。當時間到了將近兩百年後的南梁,王羲之的書法更是被當時的人們尊為漢字的模範,興起了第一次學習王羲之書法的高潮。
在這一次學王高潮中,南梁武帝大同年間,武帝尤其酷愛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於是武帝萌生了一個想法,就是從王羲之眾多作品中,遴選出千個互不重複的字樣來,編撰成書供天下人閱覽學習。所以這麼一個在當時看來很是重要的任務交給了著名文士周興嗣,據說他深知武帝重視此事,花了整整一天一夜完成了彙集了一千個不重複的王羲之書法單字的作品《千字文》,周興嗣也因此鬚髮皆白。
武帝在看到《千字文》一書後非常歡喜,對周興嗣的盡心竭力也給與了嘉獎。從此《千字文》一書成為了歷代書法大家經常臨摹的物件, 其中像蕭子云和王羲之的七世孫書寫的最為著名。
王羲之蘭亭序真跡鑑賞
王羲之於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蘭亭一聚中,寫下了亙古的“神書”《蘭亭集序》。《蘭亭集序》的寫成就連作者王羲之本人都是極為喜愛,後來已經可以寫不出這樣的作品來了。到了唐太宗李世民那裡,《蘭亭集序》更是被視為至寶,到了宋朝被稱為是“天下第一行書”。這麼一部絕世的佳作,其真跡自然是被世人所關心的。
後人臨摹的《蘭亭集序》
根據唐朝史家劉悚劉悚所寫的《隋唐嘉話》中記載,《蘭亭集序》真跡經歷這麼一段傳奇的歷程。在王羲之去世後的將近二百年間的時光裡,《蘭亭集序》真跡都是被王家人是為傳家至寶世代相傳的。到了公元548年,南方的梁朝政權在經歷了五十餘年後,因為侯景之亂而被四分五裂,《蘭亭集序》第一次流失在外。
之後《蘭亭集序》被南朝的一個叫智永的僧人獲得,而他就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孫。《蘭亭集序》在智永手中妥善保管了幾十年,後被獻給了南朝的陳宣帝。到了公元589年,陳朝被隋楊廣滅了,陳朝的寶物盡歸隋楊所有,其中自然包括《蘭亭集序》。不過楊廣並沒有將其當作寶物,不在乎的他被智永的徒弟智果以拓本為由借走了。楊廣做了皇帝后,也就沒有向智果要回真跡,所以就輪到智果收藏。
李世民也是個喜歡欣賞書法的人,極為推崇王羲之的書法。當他看到當年智果所拓的《蘭亭集序》拓本時,極為激動。於是命人花重金向智果購來。當李世民登基為唐太宗時,命人臨摹出了十本。因為唐太宗太過喜愛《蘭亭集序》,所以在其駕崩之後,真跡也就隨著他被葬在昭陵之中。
關於王羲之柳公權介紹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歷代書法家敬仰,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還擅長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各種字型,他拜託了漢魏的筆風,自成一家,對後世影響深遠。
柳公權隸書
王羲之小時候就喜歡書法,受到父親王曠的啟蒙,七歲的時候就擅長寫書法,早年王羲之拜衛夫人為師她對王羲之的引導,在王羲之早年的書法學習中起到重要作用,她透過結合自然的方式耳濡目染的影響著小王羲之,讓他對書法產生濃厚的興趣。
王羲之志存高遠,善於創造,善於學習,他妙用秦漢的小篆、隸書,集萬家所長,並且將他們與自己的草書相結合,逐漸形成了那個時代只屬於自己的一派風格。開闢了書法的新天地。
柳公權是楷體的總結者和創新者,他在研究王羲之的基礎上學習顏真卿自己獨創了“柳體”楷書,被後人當作楷書的模板,成為唐代著名的書法家。
他的字勻衡瘦硬,筆畫爽勁挺秀,骨力遒勁,和顏體相必,清瘦的字型更容易被後人接受。唐代元和年間後,柳公權的名聲越來越大,唐宣宗更是公開表示自己喜歡柳公權的書法,曾經召見柳公權,讓他在大殿面前為自己寫書法。
唐宣宗賞賜個他錦彩及瓶盤等銀器,當時有外來的人像唐朝進貢的時候,都會買一些柳公權的書法回去看。
現在的人學習書法,首先會參考唐朝的顏真卿和柳公權,柳公權在書法藝術的改革和發展中都做出了突出貢獻,為整個楷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王羲之行楷書法欣賞
王羲之被認為“書聖”並不無道理,他的行書作品《蘭亭序》被歷代書法家公認為是舉世無雙的“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行書有如行雲流水,其中又以蘭亭敘為最極品。
王羲之畫像
《蘭亭序》整篇文章有二十八行,共有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非常的完美。《蘭亭序》是王羲之為他們一次在蘭亭舉行“修禊”典禮的時候,大家一邊喝酒一邊即興寫詩匯成詩集後所做的詩集的序言,由於當時的王羲之信奉老莊思想,而當時南方士族階層也深受老莊思想的影響,所以此序在文學史上也佔有一定的地位。王羲之的行書在當時獨樹一幟,後世人還評論說“王羲之的字型,脫胎於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緻、美輪美奐的書體。他字的雄秀之氣,來源於自然,所以古往今來大家都學他的字,把他當做老師”。
說完了行書,我們再來談談王羲之的楷書,《姨母帖》是王羲之早期的作品之一,雖然帖中的文字屬於行楷書體,但是在其書法之中還留有一絲隸書的遺意。整篇文字筆法端莊凝重,筆鋒圓渾遒勁,整體風格厚實凝重。這也無可厚非,因為王羲之和他的姨母感情深厚,在突聞姨母的噩耗後,王羲之的心情十分悲痛,連正常的食物也不能處理了。這《姨母帖》在王羲之的書法中應當屬於“過度型”的書體,那時的王羲之的書法正在慢慢發生改變,對王羲之書法風格的發展演變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介紹
《快雪時晴帖》是東晉書法名家王羲之以行書寫成的。此帖長23釐米寬14.8釐米,行書四行,共有二十八字。當然真跡已經不知所蹤,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是唐代雙鉤填廓法臨本。此帖是一封書信,其中內容是寫王羲之在大雪停了之後,天剛放晴的愉快心情,還有他對親朋好友的親切問候。
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全篇筆法雍容而古雅,篇中的字有的是行書,有的是楷書,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快雪時晴帖》極為被乾隆皇帝所看重,乾隆皇帝把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還有王獻之的《中秋帖》,都藏於養心殿的一個叫西暖閣的閣內,還親手寫了一塊匾叫“三希堂”,把它們是為絕世珍寶。而《快雪時晴帖》被乾隆皇帝認為是“三希”之首。
《快雪時晴帖》的筆勢以圓筆藏鋒為主,在起筆和收筆之間,鉤挑波撇都不露鋒芒,書寫時由橫轉豎一般多用圓轉的筆法,結體均勻平整安穩,表現出了作者氣定神閒,不緊不慢的神情表現。此帖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幾個字,但是其中卻有蘊含一種和諧之中有巧妙的聯合一種造化自然的意境,在行書之中又帶有楷書的筆意。見識到此帖的人,多對它有識者有“圓勁古雅,意致優閒逸裕,味之深不可測”的評價。因為其中的平和簡靜,從容中道而以韻勝的書風早就成為晉人的書帖的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