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寧娶寡婦,不娶生妻”,古人這句俗語有借鑑意義嗎?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人這輩子最幸福的事,莫過於在合適的時間遇到合適的人,在合適的階段踏入婚姻的殿堂。

可惜世間無十全十美之事,不得已的苦衷,總會將曾經的愛情拉入深淵,繼而變得面目全非。

古人對待愛情,多在詩詞中體現。如“生死挈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看著雖美,可在現實生活中卻極難實現。

古往今來,婚姻嫁娶很多時候無法成為兩個人的事,古有禮教束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年輕人無法抗拒。而現代則不為生活所束縛,悲劇看的多了,便有了想法。

為何說“寧娶寡婦,不娶生妻”,古人這句俗語有借鑑意義嗎?

俗語說:“寧娶寡婦,不娶生妻”,這是何意呢,時至今日還有借鑑意義嗎?今天,讓咱們來聊聊古人的婚嫁觀念。

寧娶寡婦

眾所皆知,古人對女子有偏見。在男尊女卑的社會里,這樣的情況倒是屢見不鮮。寡婦在古人眼中,總會被視為不祥之人。

而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寡婦更難直起腰來,說到寡婦的艱難處境,就必須要提一提女子的三從四德。

三從四德中,有一則說的是“夫死從子”。這一原則,想來便是導致寡婦日後艱難處境的根本源頭。

為何說“寧娶寡婦,不娶生妻”,古人這句俗語有借鑑意義嗎?

禮教規定:“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一句話,女子一生便被框在了規矩之中。從者,從其教令也。意思是說,作為一個女子,要聽從他人的教令。

女孩子幼年,要聽從父親和兄長的教令。嫁人之後,要聽從丈夫的教令,丈夫死後,女子不僅要為丈夫守節,不能再嫁他人,還要服從長子的管教,家裡的任何重大事情必須交由兒子做主。

值得一提的是,儒家倫理學中有提到“尊母孝母”,但似乎僅僅止步於此,沒有規定母親有哪些權利,相反,對於長子有何權利,倒是詳細描述。

為何說“寧娶寡婦,不娶生妻”,古人這句俗語有借鑑意義嗎?

春秋時期,魯國地界有一位寡婦,生了九個兒子,她含辛茹苦將兒子們撫養長大,在兒子皆成家之後,這位母親想要回孃家探望。

但因為“夫死從子”的禮教規定,這位母親需要徵求兒子們的意見。兒子們都同意了,這位母親囑咐兒媳們看好家門,說自己晚上一定會回來。

結果天還沒黑的時候,這位母親便回到了家,魯國大夫特地對其進行了表彰。故事到此你或許會疑惑,為什麼魯國大夫會知道這件小事?當然是因為有派人進行監視,禮教之嚴,可見一斑。

為何說“寧娶寡婦,不娶生妻”,古人這句俗語有借鑑意義嗎?

因此,寡婦改嫁一般會被看作不忠。但隨著世事變遷,人總需要生存和改變,一些寡婦偷偷改嫁漸漸便被默許。社會輿論對寡婦不友好,對於“生妻”則更加狠辣。

不娶生妻

“生妻”本意是指年輕的妻子,因為眾口鑠詞,“生妻”又有了很多其他的含義,想要理解這句俗語,我們首先來解讀一下,“生妻”的兩個意思。

第一,丈夫尚在,卻改嫁的年輕妻子。最有名的莫過於蘇武的故事,如漢書中所言:子卿婦年少,聞以更嫁”。意思是,蘇武的妻子很年輕,聽聞已經改嫁。彼時蘇武身陷匈奴,持節牧羊。

為何說“寧娶寡婦,不娶生妻”,古人這句俗語有借鑑意義嗎?

因為訊息閉塞,家裡人得不到蘇武的訊息,以為蘇武已經死了,於是他的妻子便主動改嫁。

一時間蘇武的妻子,被擺在了倫理綱常的背面,就算蘇武身死,妻子也應該為夫家守寡。卻因為未得訊息便改嫁,為世俗所不容。

從這個角度來說,不娶生妻是說得通的。丈夫尚在,年輕的妻子便改嫁,有違綱常。若是成了寡婦,改嫁倒還可以理解。

但是明明丈夫在人世,卻依然嫁與他人,與現代人所說的“出軌”沒啥區別。通常說來,敢這麼做的女子,無論現代還是古代都為人所不容。

為何說“寧娶寡婦,不娶生妻”,古人這句俗語有借鑑意義嗎?

第二,被休掉的女子。雖說古代男尊女卑,但一般尋常百姓家是不會輕易休妻的,因為古代規範了妻子的行為,制定了“七出”。只要女子不違背“七出”,丈夫就沒有理由休妻。

七出指:不順父母、沒有子嗣、淫亂、嫉妒、有惡疾、多言語、盜竊。因此,一旦女子被夫家休掉,常人便會以為女子會犯其中一條,任何一條都不會為人所接受,於是便有了“不娶生妻”的說法。

為何說“寧娶寡婦,不娶生妻”,古人這句俗語有借鑑意義嗎?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55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何說“寧娶寡婦,不娶生妻”,古人這句俗語有借鑑意義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