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古人常說的這句俗語有科學依據嗎?

不像如今凡事都要講究科學,在古時,"科學"一詞還沒有出現,人們封建迷信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在當時,許多知識和道理不是透過科學研究出來的,而是人們的生活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例如:氣象方面的諺語: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日落胭脂紅,無雨也有風。農用方面的諺語:清明前後,栽瓜種豆;春雷響,萬物長等等。不得不說,古代老百姓創造出來的這些諺語或俗語,簡單直白,同樣也包含道理,所謂"話糙理不糙"。這些經驗也是可供後人參考和學習的。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句俗語"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在古時,也是頗有講究的。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其中又蘊含著什麼道理呢?

"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女孩忌諱在午時出生,而男孩忌諱在子夜時降臨。其中的'午時'和'子夜'是我國古代計量時間的單位——時辰。古人將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分別用十二地支來表示為'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一個時辰就相當於如今的兩個小時。而'午時'指的就是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一點;'子夜'指的就是晚上十一點至凌晨一點。

嬰兒什麼時候出生,在如今看來並沒有什麼不同,也不會對嬰兒造成什麼影響。況且一個人的一生會如何,又怎麼會是一個出生時辰的兇吉能決定的。

那麼,古時百姓總結出的這句'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又是因為什麼呢?

第一個原因是:古時的醫療水平不高,一點小病就很可能要了一個人的命,更不要說剛出生免疫力還很脆弱的新生兒了。況且古時候的社會生產力低下,特別是在農村,賦稅徭役的制度加上天災人禍,對於這些不幸人們無力改變時,就只能找到一種精神寄託,也就形成封建迷信的思想,所以,人們也就更加看重這些玄學對孩子的影響。

第二個原因是:古人對陰陽五行相生相剋尤其看重,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士農工商皆是如此。陰陽是奠定中華文明邏輯思維基礎的核心要素,也是一個簡樸而博大的中國古代哲學。'陰陽'這個概念據說最早出現在遠古時期的《連山》中。古人認為,陰陽代表著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萬物的運動和變化都是以陰陽為本源,就如同《荀子·禮論篇》中記載的:"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關係,古人觀察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相聯的自然現象,例如:天和地的關係中,天為陽,地為陰;日和月的關係中,日為陽,月為陰;男和女的關係中,男為陽,女為陰等等。

陰陽之間,既可以調和也可能衝突。所以,屬性為陰的女子若在陽氣最重的午時出生,身上帶的陰氣就會和陽氣衝突。新生兒本身就很脆弱,如果遇到陰陽不調和,很可能患病,且這種傷害可能影響終身,一輩子體弱多病。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屬性為陰的女子在至陽的時候出生則被稱為"命硬",既代表了對災禍的抵抗能力,也代表了會給親人帶來厄運,這也是古人對女孩在午時出生忌諱的原因之一。

同樣的,屬性為陽的男孩子在陰氣最重的子夜出生,也會遇到陰陽衝突的情況,遭遇一樣的問題。因此,可以知道,古人正是因為非常重視陰陽調和的問題,認為新生兒不該在與自身屬性相違背的時間出生,才會有了'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這句古話。

陰陽學說在古代被稱為萬物運動和變化的本源,在古代人們心裡地位極高,在一定程度上,它的確解釋了許多現象,可以應用到一切自然現象中以及中醫學在陰陽的基礎上對人體疾病的治療;同時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育了人們重視平衡、和諧。正所謂,對傳統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於陰陽學說中的可取之處,我們必然應該繼續學習和傳承下去,但是對於陰陽學說中不符合時代發展的糟粕之處,我們就必須要摒棄掉。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時代在發展,社會在發展,在傳承中華長達五千年歲月的悠久文明中,我們越來越清楚哪些該汲取哪些該摒棄。就像這句俗語'女怕正午生,男怕子夜臨',在如今這個科學技術和醫療技術發達的時代,就沒有了說服力,也不具有科學依據,如今的我們可以透過科學的手段去了解病症原因,不再是隻能寄託希望在虛無縹緲的事物上。人們不會因為陰陽不調和的原因忌諱孩子的出生時辰,無論在哪個時間出生的孩子,都能夠健健康康的長大。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63 字。

轉載請註明: "女怕午時生,男怕子夜臨",古人常說的這句俗語有科學依據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