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才輩出的大明初年,楊憲之名如今並不為人所熟知,這或許與他在開國之後短期的政治生涯有關:洪武元年官至丞相職,洪武三年便被朱元璋誅殺。對於他的死,至今仍無定論,史書上也沒有明確記載他的死因。但是,根據當時的政治形勢,我們還是能夠略知一二。
死於朝黨之爭
楊憲在大明的政治生涯雖然短暫,但他在之前便已經是朱元璋身邊的重要文臣之一,作為檢校組織的領導人,憑藉著出色的洞察能力,為朱元璋收集了許多的重要情報。所以,在大明成立之初,楊憲便被升為丞相,順利進入大明王朝權力中心。
▲(楊憲 影視劇形象)
然而,楊憲似乎並沒有領會到朱元璋的意圖。朱元璋之所以任用楊憲為丞相,並不是因為朝中無人,要知道在當時諸如劉伯溫和李善長等當世名臣都是具有丞相之才,而他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是因為朱元璋看中了他出色的情報能力,希望他能成為監視朝中大臣的一枚眼線。但楊憲非但沒有領會,而是反其道而行,捲入了明朝初年的朝黨之爭。
明朝初年的朝野主要分為分為兩派:
以李善長和胡惟庸為首的淮西派。
以劉伯溫為首的浙西派。
兩派勢力雖然在陣營上形同水火,也就導致了“黨爭”。對於黨爭,朱元璋並沒有一味排斥,因為朱元璋知道兩黨相爭遠比一黨獨大更有益於他駕馭群臣、控制朝政,只要能夠讓這兩黨之間達到一個平衡點,無論他們如何爭鬥,朝中大權不至於一派獨大,威脅皇權,同時又能夠讓國家機器正常運轉。而明初的兩黨之爭正是達到了這個平衡點,朱元璋也就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是,這個平衡點並未維持多久,很快就被人打破了,這個人也就是楊憲。
楊憲在進入中書省之後,一改往日低調出事的作風,為政獨斷專行,濫用職權免除舊吏,任用自己的親信。還殺了御史劉炳,彈劾當時的左丞相汪廣洋,自己也坐上了丞相位置。
這還不夠,權力慾望驟升的楊憲最終將矛頭淮西派的李善長,除了日常上奏彈劾李善長之外,還經常向朱元璋進讒言說李善長:“空有才能,難堪大用。”
▲(李善長 影視劇形象)
然而,他所做的這一切,並沒有達到讓李善長下野的目的。相反,這使得朱元璋對其失望至極,認為他沒有發揮監視群臣和收集情報的作用,相反,朱元璋認為他已經卷入了黨爭,加入了劉伯溫的浙西派,利用朱元璋打壓淮西派。這無疑打破了朱元璋所預想的政治格局。最終,在李善長和胡惟庸的彈劾下,楊憲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到了盡頭。
死於朱元璋強化皇權之路
中國封建政治歷史的發展自秦始皇開始,一直貫穿著兩條主線: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
所謂專制主義,就是指皇權專制,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皇權一直都是沿著不斷加強的軌跡而發展。
到了朱元璋一朝,他仍然認為皇權還需要進一步強化。於是,他將“魔爪”伸向了幾千年來的丞相制度。而他的手段也十分直接:洪武年間四位丞相,皆沒有善終。中國歷史最後一任丞相胡惟庸更是被逼的謀反,最終帶著丞相制度消失在歷史舞臺之中。
而楊憲也就是這四位丞相中的一員,同時也是第一位。
▲(朱元璋 影視劇形象)
結語:
楊憲之死,無可定論,但他反應出了古代封建政治的殘忍性,和皇權政治的“無恥性”。任何權極一時的人臣,最終都可能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