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倭寇之亂十分嚴重。從洪武到永樂的57年間,倭患次數共為94次,平均每年就有兩次,嘉靖時期,倭患次數更是猛增到628次,以致於“亡命無賴之徒交構為亂,東南之禍大作”。(《東西洋考》)
那麼,為禍明朝的倭寇,到底是什麼人呢?在大多數人的印象當中,倭國是指日本,所以倭寇自然是那些日本人組成的海盜集團。其實這個概念是不準確的,倭寇並不全部都是日本人,尤其是明朝時期的倭寇。
早期的倭寇大多是由日本下層的武士和浪人組成的海盜集團,他們侵略朝鮮、中國沿海各地和南洋,劫掠來往的商船。可是,到了明朝後,倭寇的成分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明朝從立國之初就實施“海禁”政策,朱元璋下令“寸板不許下海”。(《明史》)到了永樂年間,明朝也只允許朝貢貿易和勘合貿易,民間海上貿易是被嚴厲禁止的。嘉靖年間,海禁政策進一步加強,“自後沿海軍民,私與賊市,其鄰舍不舉者連坐”(《明世宗實錄》)
朝廷企圖斷絕一切海上聯絡,但他們卻沒有考慮到百姓的生存問題。沿海居民無法下海,更無法經商,這就斷絕了他們的生路,所以,許多沿海的百姓和內地的商人們紛紛加入倭寇,以尋求生路。
除此以外,張士誠的殘餘勢力、元朝的殘餘勢力,紛紛逃往海上,加入倭寇,侵擾明朝邊境。所以,為禍明朝的倭寇,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漢人或元人,日本人只佔小部分。其實,明朝官方對於這一點也是心知肚明的,《明史·日本傳》裡就記載:“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嘉靖實錄》亦有記載:“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
而且,很長一段時期,領導倭寇的是汪直。汪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漢人,他的家鄉在徽州歙縣。不尋常的人出生時都會有意象,汪直也不例外。據明代萬曆年間《歙縣縣誌》記載,汪直出生時,“其母汪氏夢有大星從天上隕入懷中,星旁有一峨冠者……已而,大雪紛飛,草木皆為結冰。鄉人曰:‘天星入懷,非凡胎也,”
汪直確實不是凡胎,他縱橫於海上,自稱“徽王”,也算輝煌一時。汪直的一生也堪稱傳奇,他曾擔任過海上走私集團的掌櫃,很多日本大名與西方的貿易都是透過他牽線搭橋。種子島大名就曾透過汪直買入葡萄牙人的火繩槍,並讓手下工匠進行仿製,這便是日本鐵炮的由來。
汪直是一個有大抱負的梟雄,他對於時局的把握其實比明朝當時的許多官員還要準確。汪直認為在西方商人開啟全球貿易的時候,明朝已經無法置身事外,開啟國門,允許海上貿易是大勢所趨。所以汪直一直沒有真正的與明朝作對,他曾多次聯合明朝官軍剿滅海盜,以打造一個安全、穩定的海上貿易航線。
汪直的崛起也得益於明廷的扶持。在浙江海道副使的默許下,汪直得到了一段時間的貿易自由,而且他還和許多官員有了聯絡,所以他才得以把控著東南沿海地區的貿易,確立自己“海上霸主的地位。
簡而言之,汪直是當時日本、明朝和南洋海上貿易的樞紐,他的背後,有日本大名的支援,有明廷的默許,也有商人們的贊助。所以,汪直的勢力迅速膨脹,成為東亞海上的主宰者,他在日本領土上建立“宋”,自稱徽王。田汝成《汪直傳》載:汪直“據薩摩洲之松津浦,僭號曰宋,自稱曰徽王,部署官屬,鹹有名號。控制要害,而三十六島之夷皆其指使。”
可是,明廷對於汪直的態度卻一直很複雜。一部分官員如胡宗憲等將汪直視為一個人才,一直尋求將他招撫,以平定東南沿海地區的倭患;另一部分官員卻將汪直視為匪首,恨不得將他殺之而後快。徐光啟就曾上奏“王(汪)直向居海島未嘗親身入犯,招之使來,量與一職,使之盡除海寇以自效。”
而汪直本人的情況也很特殊,名義上他是整個海上集團的老大,倭寇中的大部分勢力都是他的手下,但實際上汪直沒有辦法掌控所有的下屬。所以,汪直的很多部眾經常侵擾中國沿海地區。
百姓們深受倭寇的侵害,而汪直又是倭寇的老大,所以明人自然將他視為”大漢奸“,認為他是一個數典忘祖的無恥叛徒,對他恨之入骨。明人朱九德就在《倭變事略》裡對汪直評價說:“王直始以射利之心,違明禁而下海,繼忘中華之義,入番國以為奸。勾引倭寇,比年攻劫,海宇震動,東南繹騷。上有幹乎國策,下遺毒於生靈。惡貫滔天,神人共怒。“
朝廷的態度對於汪直也不可能有根本上的轉變。“海禁”是明朝的基本國策,但汪直卻想“要挾官府,開港通市”,這分明是想跟明朝對著幹。所以,朝廷是不可能讓汪直這樣的人活下來的。
倭寇裡確實有很多明朝百姓,但對於明朝官方來說,這些參加倭寇的,都是漢奸,是背叛國家、背叛民族的小人,當他們選擇加入倭寇時,就已經不再是明朝的百姓了。所以,明朝對於汪直率領的海上集團,總的態度是“剿”而不是“撫”。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胡宗憲受命出任浙江巡按監察御史,負責東南沿海的抗倭重任。胡宗憲認為,消除倭患的關鍵還在於汪直,所以他將汪直的老母妻兒放出監獄,優裕供養,並派出使者前去招撫汪直,承諾通商互市。
汪直大喜過望,率領船隊來到浙江。後來胡宗憲慰勸汪直至杭州拜見巡按王本固,汪直聽取建議,前往杭州。可是,汪直到了杭州後卻被王本固突然逮捕。
在獄中,汪直聲淚俱下,他向朝廷報告日本的情況說:“日本雖統於一君,近來君弱臣強,不過徒存名號而已。其國尚有六十六國,互相雄長。”並懇求:“如皇上仁慈恩宥,赦臣之罪,得效犬馬微勞馳驅,浙江定海外長塗等港,仍如廣中事例,通關納稅,又使不失貢期。”
汪直的建議與清朝的對外貿易很類似,如果明朝真的聽取他的建議,開放通商口岸,設立海關收取關稅,並恢復日本的朝貢貿易關係,明朝沿海地區的倭患或許真的可以解決。
只可惜,明朝沒有改變自己的政策,汪直被斬首於浙江省杭州府官巷口。汪直死前,曾說“死吾一人,恐苦兩浙百姓”,他死後,海上的海賊集團群龍無首,明朝的倭患果真再次嚴重起來。
談遷雲在《國榷》裡評論道:“胡宗憲許汪直以不死,其後議論洶洶,遂不敢堅請。假宥王直,便宜制海上,則岑港、柯梅之師可無經歲,而閩、廣、江北亦不至頓甲苦戰也。”
參考資料:
《明史》
《東西洋考》
《明世宗實錄》
《嘉靖實錄》
《汪直傳》
《倭變事略》
《國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