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動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16、19世紀,奧地利曾兩度成為世界中心

大家好,我們的校園社團那些事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提起奧地利歷史,相信多數人會想到哈布斯堡家族。你知道這個家族曾撼動過歐洲,但你也許不知道,他們甚至牛到曾讓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成為全歐洲乃至半個世界的中心。
為何說半個世界呢?這源於19世紀奧地利首相梅特涅創立的一項國際秩序,即維也納體系。梅特涅曾說過,“我的宅邸後方開始就是亞洲。”這半個世界,指的正是歐亞大陸。
當然,從地理學角度出發,歐洲和亞洲的分界線不可能在奧地利。梅特涅的話更多的是象徵性意義。
撼動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16、19世紀,奧地利曾兩度成為世界中心
奧地利的語源來自德語“OstMark”,原意為“邊防區”。
公元1世紀末,遠在東方的東漢王朝徹底擊潰了匈奴,迫使匈奴向西遷徙至巴爾喀什湖一帶蟄伏待機。大約兩百年後,這支匈奴人再度成長強大,於公元4世紀越過伏爾加河,侵入歐洲。勇猛善戰的匈奴人又迫使北歐和中歐的日耳曼人向南和向西遷徙。
歷史上造成民族遷徙的原因有很多,諸如傳染病、自然災害、人口的激增等,也有不少政治人為因素下強制性的遷徙。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日耳曼民族大遷徙,因為正是這場遷徙,形成了德、法、英三個如今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國家,還導致羅馬帝國最終解體。
眾所周知,東歐各國大多為斯拉夫民族,但在匈奴人西遷後,許多亞洲民族也接踵而至,進入該地區。有學者研究表明,匈牙利人的祖先是部分匈奴人、部分阿瓦爾人和部分馬扎爾人。阿瓦爾人和馬扎爾人同樣來自亞洲。其中,阿瓦爾人就是從東晉十六國時期開始西遷的柔然人,鮮卑別部的一支。而馬扎爾民族則從公元9世紀起入侵匈牙利平原。
於是,毗鄰匈牙利的奧地利地區,便成了歐洲人抵擋東方遊牧民族的“邊防區”。公元955年,馬扎爾人與東法蘭克王奧托在列希菲德展開激戰,馬扎爾人獲得最終勝利,進而獲得定居在匈牙利的權利。
如此一來,梅特涅那句話便很好解釋了。在歷史上,奧地利確實與東方的亞洲世界有密不可分的淵源。就民族沿襲來看,說奧地利是歐洲與亞洲的分界區,事實上有它必然的道理。
撼動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16、19世紀,奧地利曾兩度成為世界中心
哈布斯堡家族並非土生土長於奧地利,而是來自奧地利西邊的瑞士。當時,在瑞士的東北部、萊茵河的上游有一座“鷹堡”,其音經過訛傳,便成為“哈布斯堡”名稱的由來。
奧托後來將東法蘭克王國改稱德意志王國。公元962年,教皇在羅馬為奧托加冕,奧托成為羅馬皇帝,是為奧托一世。到腓特烈一世時,又將國名改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簡稱即“神聖羅馬帝國”。從歷史淵源與民族屬性來看,“神聖羅馬帝國”其實就是古德國,或者以德國為主的中、東歐。
13世紀末,哈布斯堡家族出身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一世,打敗了波西米亞王,並將奧地利傳給兒子當作領地,哈布斯堡家族由此遷移到奧地利。到14世紀中葉,奧地利提升為大公國,其國君自稱奧地利大公。
幾乎同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制定了“金璽詔書”,從此,帝國皇帝將從七位選帝侯中選出。
這一制度的目的,是為了讓神聖羅馬帝國不會出現一名勢能侵犯諸侯權利的“皇帝”。事實上,這一制度也的確達到了目的,皇帝從此不再具有權力,而只是權威的象徵。而哈布斯堡家族則巧妙地利用了這份權威,在德國以外的各地仍掌握著極大的權力。
15世紀後半葉,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利安在繼位後與法蘭西大諸侯勃艮第家族的瑪麗結婚,後來恰好瑪麗的父親查爾斯六世去世,勃艮第家族的廣大領土,包括尼德蘭及法蘭科尼亞等地,也成為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哈布斯堡家族的聲勢由此達到最高峰。
之後,馬克西米利安的兒子菲利普繼位,他與西班牙公主胡安娜成婚,生下了後來的查理一世。胡安娜是伊莎貝拉女王的女兒,曾資助哥倫布結婚,與航海家們關係密切。等到查理一世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哈布斯堡家族的勢力更被擴張到新大陸,奧地利第一次成為世界的中心。
撼動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16、19世紀,奧地利曾兩度成為世界中心
15世紀後期,義大利戰爭爆發,一直持續到16世紀初。這是統治南義大利的法蘭西瓦盧瓦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之間的戰爭,與法國結盟的奧斯曼帝國也有參戰。
1526年,摩哈赤戰役打響,匈牙利國王戰死,匈牙利領土由奧地利和奧斯曼帝國瓜分。從10世紀以來匈牙利就歷經紛爭,但仍始終勉強維持著王室政權,此後卻國土淪喪。西北部三分之一被劃歸奧地利,東南部三分之二則歸屬奧斯曼帝國,這使得匈牙利成為了基督徒與穆斯林對峙的最前線。
1555年,查理一世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身份,承認了《奧格斯堡和約》裡的“一邦一教,教隨國定”。但隨著查理一世辭世,哈布斯堡家族分裂成了西班牙支派和奧地利支派。前者由查理一世之子腓力二世主導,後者由腓力二世的弟弟費迪南一世主導。哈布斯堡家族由此開始,聲勢下挫。
在哈布斯堡家族這次分“家產”的時候,尼德蘭領地由西班牙支派繼承,不久尼德蘭獨立戰爭爆發,這讓腓力二世深感苦惱。此後,比利時仍舊由西班牙統治,而荷蘭卻以獨立的身份開始登上了世界舞臺。
到1699年,奧地利與奧斯曼帝國又簽訂了《卡爾洛奇夫條約》,原本由奧斯曼帝國統治的匈牙利領土以及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也一併被納入奧地利。
對哈布斯堡家族而言,北方的波西米亞地區即現在的捷克,也是一塊肥肉。
該地區是盧森堡家族的傳統領地,也是“金璽詔書”制定者波西米亞王卡瑞爾一世,即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的出生地,在他那個時代,波西米亞王國的勢力範圍擴大到了周邊地區,也包括奧地利。後來爆發的三十年戰爭,被稱為史上最大的宗教戰爭,其導火索正是波西米亞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們發起的叛亂行動。
到1620年,波西米亞軍隊敗於奧地利軍隊,波西米亞被奧地利吞併。
1700年,歐洲大陸爆發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終,西班牙的盧森堡家族被滅絕,而奧地利則獲得比利時和盧森堡,以及米蘭王國、那不勒斯王國和薩丁尼亞島。
1732年,又爆發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吞併了以翡冷翠為中心的托斯卡納公國,並在波蘭分裂之際取得波蘭西南部的加利西亞地區。到這時,奧地利作為多民族國家正式誕生。從三十年戰爭起國勢明顯衰落的奧地利又重新恢復了,甚至趕上普魯士,與之並駕齊驅。
靠著聯姻與戰爭,哈布斯堡家族持續擴大領土。此後,其手段也脫不開聯姻與戰爭這兩項。
撼動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16、19世紀,奧地利曾兩度成為世界中心
就在奧地利東征西討的同時,中歐的另一個國家也在迅速崛起,成為奧地利新的威脅。這個國家,就是日耳曼民族國家中極具代表性的普魯士。
普魯士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時取得“王號”後,在歐洲大陸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波蘭分裂時,普魯士也和奧地利一樣,藉機擴大了領土。到1740年,瑪麗婭·特蕾莎即位,成為奧地利女王。普魯士與薩克森等國站在同一陣線,對瑪麗婭的王位提出了異議,隨即爆發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波西米亞周邊地區稱為西里西亞,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主要戰場就在這裡。普魯士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及之後的七年戰爭中獲得勝利,於是從奧地利手中奪走了西里西亞。
另一方面,哈布斯堡家族與法蘭西之間的紛爭由來已久,從與瓦盧瓦家族爆發的義大利戰爭起,到波旁王朝建立,兩者始終處於對立狀態。然而,當日漸強盛的普魯士變成新的主要敵人後,為了與之對抗,奧地利不得不重新調整與法蘭西之間的關係。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後,蒙受割地之辱的哈布斯堡家族在宰相考尼茨的諫言下,向法蘭西丟擲橄欖枝,瑪麗婭·特蕾莎將女兒瑪麗·安託瓦內特嫁給了法蘭西王儲。同樣是出於遏止普魯士擴張的考量,法蘭西很快與奧地利達成和解,結成了軍事同盟。
哈布斯堡家族對法蘭西王國在政策上的這次大轉變,後世稱為“外交革命”。然而,奧法之間的友好關係並沒有持續太久,因為拿破崙掀起的旋風很快就席捲了整個歐洲大陸。
撼動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16、19世紀,奧地利曾兩度成為世界中心
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爆發,奧地利也受到了極大的衝擊。當時瑪麗·安託瓦內特的丈夫已繼承王位,即路易十六,成為王后的瑪麗·安託瓦內特很快因遭到革命派處罰而身亡。同時,法國大革命的精神若傳入奧地利,勢必讓民眾群起效之,奧地利王國必須對此加以防範。
1791年,奧地利轉而與普魯士合作,兩國共同發表《皮爾尼茨宣言》,與法國進入戰爭狀態。奧地利在外交上的這幾個來回,正好完美地詮釋了“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這一格言。
1804年,掌握了政權的拿破崙加冕為法蘭西皇帝,法蘭西第一帝國就此成立。幾乎同時,與之對抗的奧地利王國也升格為帝國。隨著兩國升格,德意志多數領邦也因敗給拿破崙而被廢除,神聖羅馬帝國已名存實亡,並於1806年正是宣告滅亡。
當時,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都站在哈布斯堡家族一邊,奧地利也由此再次成為世界中心。
拿破崙戰爭結束後簽訂的《維也納協定》,讓奧地利取得以米蘭為中心的倫巴第地區和威尼西亞,合稱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但同時,這場戰爭也讓義大利的民族主義開始成形,義大利統一迎來了契機。
以薩丁尼亞王國為中心,義大利統一戰爭隨即爆發。義大利人最初雖然不斷失敗,但後來在法蘭西帝國拿破崙三世的援助下,在1859年奪回了倫巴第,接著又趁1866年普奧戰爭之機奪回威尼西亞。至此,奧地利擁有的義大利領土,就只剩下南蒂羅爾邦。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義大利才成功贖回此地。
其實,普奧戰爭的爆發也是另一場統一戰爭的前戲。當時,德意志和義大利一樣,正積極地由中世紀的分裂狀態朝著統一邁進。但奧地利對此顯然並不樂見。普魯士首相俾斯麥也明白,要想讓德意志統一,必須先將奧地利這個多民族國家的勢力趕走,於是便主導策動了普奧戰爭。
奧地利被普魯士打敗後,匈牙利也企圖脫離其掌控。於是,奧地利被迫調整與匈牙利間的關係,一方面承認匈牙利擁有主權,但又要求匈牙利的君主仍由奧地利皇帝擔任,最終便形成了“奧匈雙元帝國”這種政治體制。
這一體制在德語中稱為“Ausleish”,意為“妥協”。普奧戰爭後被迫從德意志脫離的哈布斯堡家族,在與匈牙利妥協後,得以保留“帝國”的全貌。但在這個帝國中,捷克與克羅埃西亞並沒有獲得與匈牙利同等的權利。
1877年,俄羅斯援助巴爾幹半島的南斯拉夫民族主義勢力,發動了俄土戰爭,奧匈帝國趁機佔領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也就是如今波黑的部分領土。1908,奧匈帝國又利用青年土耳其黨人革命引發的混亂,將該地區完全吞併。
取得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領土後,奧匈帝國志得意滿。他們一定沒有想到,該地區的薩拉熱窩這個城市,後來竟是將這個帝國引向滅亡之路的命運之地。
撼動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16、19世紀,奧地利曾兩度成為世界中心
1914年,奧匈帝國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亞政區薩拉熱窩進行軍事演習的視察,結果遭到了塞爾維亞愛國青年暗殺。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索。最終,奧匈帝國在大戰中敗北,由於開戰時在位的弗朗茨·約瑟夫二世已死於戰爭中,繼位的卡爾皇帝負起政治責任而退位,奧匈帝國至此宣告瓦解。
戰後的巴黎和會,確定了各民族擁有歸屬與政治的自決權,其他民族不得干涉的“民族自決”精神。基於這點,各國簽訂了對奧和約。原本在奧地利統治下的各民族紛紛獨立,奧地利在一夕之間就失去了四分之三的領土,大致形成了各位今天所看到的奧地利版圖。
對奧和約還規定奧地利此後不得與德國結盟,但後來希特勒破壞了這一條約,在1938年吞併奧地利。奧地利運用過去君臨東歐各國的統治手腕,協助納粹支配東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地利一直由盟軍控制。直到1955年,奧地利宣誓永久保持中立,獨立國家的地位才得以恢復。
僅過了一年匈牙利就發生動亂,到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又發生“布拉格之春”運動,奧地利先後擔任接濟視窗,接收了許多難民。是以奧地利的“永久中立”立場,始終未能像瑞士那樣受到認可。奧地利國內有一位名為康登霍雅·凱勒奇的貴族,極力提倡歐洲一體化,到1995年,奧地利也加入歐盟。與瑞士兩相比較,奧地利的所謂“永久中立”極其諷刺。
撼動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16、19世紀,奧地利曾兩度成為世界中心
阿爾卑斯山脈橫跨奧地利與義大利,蒂羅爾邦就位於山脈東部。該地區又分為四部分,阿爾卑斯山脈的北側是北蒂羅爾邦和東蒂羅爾邦,屬於奧地利領土,阿爾卑斯山脈南側有南蒂羅爾邦和特倫蒂諾,屬於義大利領土。其中,北蒂羅爾邦的中心城市就是曾舉辦過冬季奧運會的因斯布魯克,而特倫蒂諾的中心城市特倫託在16世紀中期曾召開對抗宗教改革的大公會議。
14世紀以來,蒂羅爾邦地區就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但實際上,只有北部兩個地區有許多德語系的移民,而南部兩個地區的共同語言是義大利語。在拿破崙戰爭中,這些地區被暫時合併,納入了法國。但在維也納會議後,又重回奧地利帝國治下。
1861年,義大利王國成立,此時威尼西亞和蒂羅爾邦地區仍是奧匈帝國的領土。1866年,在促使德國統一而發動的普奧戰爭中,義大利收復了威尼西亞,但南蒂羅爾邦依然由奧地利統治。當時義大利人稱南蒂羅爾邦為“未收復的義大利”,民間呼籲用合併整個蒂羅爾邦地區的方式逼迫奧地利人歸還。
一戰時,義大利表面上宣佈維持中立,實際上卻一直對南蒂羅爾邦心心念念,而與英、法站在同一陣線參戰。《對奧和約》簽訂後,義大利終於達到了目的,合併了南蒂羅爾邦。
由於南蒂羅爾邦後來又遷入許多德語系移民,到墨索里尼時代,義大利政府在該地強制推行義大利語,並讓許多義大利人移居此地。不久,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吞併了奧地利,原屬奧地利的北蒂羅爾邦和東蒂羅爾邦也成為德國的領土。之後,希特勒與墨索里尼達成協議,讓德國人離開南蒂羅爾邦。
二戰後,奧地利從戰敗的德國手中收回蒂羅爾邦地區,並企圖再次染指南蒂羅爾邦。同時,南蒂羅爾邦境內也出現一些以迴歸奧地利為訴求的組織,後來激進到發動各種恐怖襲擊。
直到1969年,奧地利與義大利相互妥協,讓整個蒂羅爾邦地區的自治權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該地區的紛爭才暫時告一段落。不過,奧地利與義大利之間的國境問題仍未徹底釐清。
撼動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16、19世紀,奧地利曾兩度成為世界中心
奧地利的西南方接壤國是義大利,西方接壤國則是瑞士。除與奧地利、義大利接壤外,瑞士又與德國、法國及列支敦斯登接壤。
如今的瑞士,以堪稱模範的“永久中立國”聞名世界。從某個角度來看,這得益於瑞士是歐洲最早的“民族國家”,與其他國家從很早開始就涇渭分明。
查理大帝統一歐洲時,瑞士還在法蘭克王國的版圖中,後來法蘭克王國分裂,便由東法蘭克王國即神聖羅馬帝國統治。到13世紀,聖哥達山口開通,瑞士的經濟也隨之活絡起來,不久便由瑞士出身的哈布斯堡家族接管。
哈布斯堡家族在瑞士施行高壓統治,這讓瑞士人一直深懷不滿,進而便有了神射手威廉·泰爾勇敢對抗哈布斯堡家族地方官的英雄傳說。
1291年,瑞士人集結了三州同盟,奮起反抗。這三州分別是烏里、施維茨和下瓦爾登,其中的施維茨就是“瑞士”這一名稱的語源。1315年,瑞士農民軍在莫爾加縢戰役中打敗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騎兵,此後更是屢戰屢勝,加入同盟的州也越來越多。1499年,同盟軍又在士瓦本戰役中擊敗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馬克西米利安,由此贏得實質上的獨立。
到了宗教改革和宗教戰爭時代,法國神學家約翰·加爾文在日內瓦實行宗教專制政治,聰明的瑞士人便暫時偃旗息鼓,儘量避免在宗教問題上與之產生對立。在此期間,從獨立戰爭一路走來造就了勇猛善戰特性的瑞士人,開始成為各國網羅的戰力,加入到傭兵行列參與戰爭。這種歷史傳統,一直延續至今,不過現在瑞士傭兵的效勞物件主要已變成梵蒂岡。
1648年,瑞士簽訂《西伐利亞和約》,其自1499年起已實質獲得的獨立地位至此才得到了國際承認。
撼動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16、19世紀,奧地利曾兩度成為世界中心
這段話雖然立場有失偏頗,顯然立足於歐洲,但卻有其一定的道理。再呼應文章開篇梅特涅的那句話,哈布斯堡家族在歷史上的定位已十分明瞭。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6185 字。

轉載請註明: 撼動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16、19世紀,奧地利曾兩度成為世界中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