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起商鞅,忽視孫臏,誰有他“錯失人才”付出的代價更大?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國“輪番稱霸”的過程,也是英雄和人才崛起的過程,梟雄稱霸之路無不是重用了一位或者幾位“能臣賢將”,說到底就是用對了人才,因此在歷史的長河中,唯有人才是發展的永久命題。
春秋戰國時期有兩個人的名字與兩個國家的稱霸之路息息相關,那就是商鞅與孫臏,絲毫不誇張的說,秦國和齊國的霸業離開這二人,足以可見商鞅和孫臏的個人能力的超大能量。
孫臏劇照
商鞅和孫臏可謂求之不得,但是在這兩位人才都曾出現在魏惠王面前,但是這位自大的魏惠王既看不起商鞅,又忽視孫臏,最終導致在鼎盛時期的魏國開始逐漸衰落。
1、魏惠王錯失商鞅
先來看看魏惠王與商鞅的緣分:公孫痤建議“商鞅有治理國家的才幹,可擔任國相,主公若不重用,必須殺掉商鞅,以防投奔別國”。
商鞅最早在魏國侍奉國相公孫痤,擔任中庶子,公孫痤老早就發現商鞅是個人才,可擔任國相,能夠幫助魏惠王治理國家,公孫痤同時又對魏惠王說“主公若不用商鞅,必須殺掉他,不讓他投奔別國”,可見當時的公孫痤深知商鞅的才能,深知人才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商鞅劇照
魏惠王對於商鞅,既沒有用,也沒有殺,足以見得他並沒把商鞅看到眼裡。
可惜的是,公孫痤在給魏惠王舉薦商鞅的時候,自己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魏惠王因此沒有聽信他的建議,同時魏惠王並沒有看得起商鞅,既沒有用,也沒有殺,任由一個人才流向他國,就是這個魏惠王不以為然的人才,後來帶領秦國變法改革,為秦國的強大奠定基礎。
2、魏惠王忽視孫臏
在魏國巔峰鼎盛時期繼位的魏惠王,似乎顯得更加驕傲自大,不僅沒把商鞅看到眼裡,就連孫臏這樣的奇才也視而不見。
眾所周知,龐涓和孫臏是師兄弟,兩人都師從鬼谷子,由於龐涓心裡明白自己才能不如孫臏,擔心孫臏威脅到自己,因此迫害孫臏致殘,當時身為一國之君的魏惠王竟然對於龐涓迫害孫臏視而不見,全然不知其中利害,最終導致孫臏被齊國使者接到齊國。
孫臏回到齊國,勵精圖治,兩次戰役擊敗龐涓,魏國從此衰敗。
孫臏入齊後,透過“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兩次擊敗龐涓,擊敗魏國,龐涓死後,魏國軍事實力極具下降,這也是導致魏國衰敗的直接原因。魏惠王因此感嘆“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錯失兩個人才,魏惠王的下場因不重視人才時就開始了。
魏惠王劇照
人才臉上不會寫著“人才”倆字,人才常有,伯樂不常有!
從古至今,人才都是推動發展的重要力量,上到一個國家,下到一個企業,人才濟濟才能迎來大發展,掌舵者只有擁有尊重人才、發掘人才的意識,才能帶領一個機構走向遠方,在現實中很多企業被“可怕的中層”把控人才上升的通道,人才豈能不另有所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