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句話:“這個世界上,除了媽媽的愛,沒有免費的事。一件都沒有。”
很多人都提過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但是什麼才是無條件的愛,又該怎麼給?如何平衡愛與現實的關係,依舊是個讓很多父母們進退維谷的問題。
今天想要推薦給大家一部多年前觸動我心的電影《自閉歷程》,我覺得它給了我們關於接納孩子的最好範例。
這部電影根據美國著名動物學家,同時也是自閉症患者天寶·葛蘭汀(Temple Grandin)教授的成長經歷改編而成。
(電影《自閉歷程》海報)
天寶·葛蘭汀(Temple Grandin),出生於1947年8月29日,4歲才學會說話,中學時候各科成績幾乎都是零分,飽受同學欺凌,還被稱為“怪胎”。
但是,天寶卻在1970年獲得心理學學士學位,1975年獲得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動物學碩士學位,1989年獲得伊利諾伊大學動物學博士,現任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教授。她著作頗多,發表了200多篇專業論文。她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畜牧管理系統設計師之一,全美國有一半以上的牛欄裝置都會使用她設計的產品,她還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2010年,她入選《時代週刊》100位“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排名英雄榜第五位。
(Temple Grandin教授TED演講)
天寶的人生就像隔了一道分水嶺,前者暗淡後者璀璨。很多人說她是天才,但電影裡零零碎碎的母親的鏡頭,才真正揭示了這個女孩創造奇蹟的原因。
我不知道你怎麼了,但我知道如何愛你
天寶的媽媽叫Eustacia Cutler,是4個孩子的母親,天寶是她19歲時生下的第一個孩子。但是,初為人母的喜悅很快就被疑惑取而代之,天寶是個與眾不同的孩子。
(Eustacia Cutler和天寶)
直到2歲她還是一言不發,她會莫名其妙地尖叫、搖晃,不允許任何人抱、也不理睬別人,脾氣暴躁,甚至拿排洩物亂丟。但有時候她又格外安靜,盯著手心裡的掌紋長達幾個小時。今天看來,這些都是典型的自閉症表現,但當時沒有人知道。
1943年,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專家萊奧·坎納第一次提出了“自閉症”的概念。那個時候,瞭解這個疾病的人屈指可數,更別說有效治療了。
“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這個出身優渥、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女人,陷入了巨大的慌亂之中。
多方求醫後,她才第一次聽說到了“自閉症”這個名字,而且得到的解決方案是:無解。
丈夫看著天寶的樣子很是嫌棄,嚷嚷著要送她去福利機構,這相當於是宣告要放棄她。幸而媽媽沒有選擇放棄,堅持求醫,並得到了神經科專家的建議:正常治療 語言治療。
相當於現在的“融合式教育”,就是用對待正常孩子的方式對待自閉症孩子,並讓她們積極融入人群和正常生活。
這是一種針對高功能自閉症孩子的治療方法。幸運的是,天寶恰恰就是一個高功能自閉症患兒,無意間,媽媽找到了一條正確的路。
為了讓女兒儘早學會說話,除了她一遍一遍地教,還專門僱傭了一個保育員,陪著天寶和妹妹游泳、畫畫、說話、做遊戲,進行一對一的互動。
她堅持送天寶入讀正常的幼兒園、小學、中學,一旦發現孩子有行為偏差,就會立即和老師溝通,做出調整。她帶天寶去劇院、星期日學校,讓她和不同的人接觸。
所以,從小天寶並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同,一直到十多歲時,才從那些奚落她是“錄音機”的同學、那些異樣的目光中,知道自己的確有些不一樣。
4歲那年,天寶開口說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句話。之後,能實現與他人的溝通,雖然還是有語言重複和刻板的問題。當有人問Eustacia Cutler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她的回答是:
那裡沒有魔術,只是盡我所能……一直沒有放棄希望。
是啊,在那個人們對自閉症知之甚少,連醫生都無計可施的時代,這個媽媽就像是個黑夜裡的探索者,而引導她的就只是身為母親愛孩子的本能。
看到天寶對自己毫無反應時,她只能強忍住失望和沮喪,安慰自己一句:“媽媽需要休息五分鐘。”然後,再繼續!
她從未期待女兒會像正常人一樣,她只是把女兒的差異看做不同,那句“different,not less!”成了她說服自己、堅持下去的最大理由。
“Different, not less!” 多麼強勁有力的一句話!自閉症又如何?她只是與眾不同,並不是低人一等!
泰戈爾說:“愛是理解的別名。”媽媽對天寶的愛,又何嘗不是一種理解呢!
天寶在自傳裡回憶童年時說:“我和媽媽的世界隔著一扇玻璃窗,我能看到、能聽到,媽媽在窗外不停地敲打,我也很努力地想幫她,但是無能為力。”
這份想要融入卻無可奈何的痛苦,如果不是得到了母親的理解和接納,恐怕真的只能落得自生自滅的下場。
而得到了媽媽足夠愛和理解的天寶,也在努力理解自己,理解這個世界。
被愛包圍的孩子,會自尋出路
她會遵循媽媽的要求,學會打招呼、懂禮貌,見到陌生人打招呼:“Nice to meet you!”雖然做得很機械,就像條件反射一樣,但對不愛接觸人的自閉症患者來說已經需要莫大的勇氣。
她會理解媽媽做的每一個決定,哪怕是被單獨留在寄宿學校,要面臨孤獨和恐懼,她也選擇了接受。
她會學著把發洩恐懼和焦慮的方式從對外攻擊變成對內安撫,發明了模擬擁抱的機器。
她會用積極的心態看待自己,那句“different,not less”也成了她的座右銘。她會不加掩飾地表現自己的興趣,勇於表達自己的立場,甚至還成功地贏得了挑戰。
而原本躲在孤獨世界的天寶,在小心翼翼地探索現實世界邊界的同時,也像金子一樣發出了燦爛奪目的光。
第一個看到光的是天寶的姨媽。天寶對細節的觀察力和對動物的天然親和力,都被姨媽敏銳地發現了。她允許天寶肆無忌憚地躺在牛圈裡打滾,允許她異想天開地研究和設計牛棚。
而第二個看到光的,就是在寄宿學校裡遇到的自然科學老師。他發現了天寶獨特的視覺思考方式,和別的孩子不同,天寶把語言、文字等等資訊用影象的方式記憶,別人說的話在她眼裡,是由一幅幅圖片組成的,這也就意味著,天寶能對事物有更具象的、細節化的思考。
那一刻,天寶和媽媽第一次看到了“不同”兩個字的準確含義,看到了“上帝關上門時留下的窗戶”。自此,天寶一直稱自己為“視覺思考者”,並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最大。
她成功地考上了大學,並繼續攻讀獲取了碩士、博士學位,不斷打破人們對自閉症患者的認知。她設計出當時乃至現在最成功的畜牧管理系統,在食物和尊重中力求取得最大的平衡。她寫書、寫論文、做演講,讓更多人理解自閉症患者。
她的光,散發到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原本看似沒有出路的人生,走出了陽光大道。而這一切的前提,都是源於媽媽無條件的接納和愛,源於她在媽媽那裡學到的看問題的視角:“different,not less!”
哪怕是看待牛這樣的牲畜,她也願意俯下身來、趴到地上,用“牛”的視角看問題,感同身受。
影片裡,天寶在講解設計的牛棚時有這樣一句話:自然是殘酷的,但我們不必如此,我們欠他們一些尊重。
對於終會成為餐桌上一盤肉的牛,尚且也想讓他們每個個體獲得基本的生命尊嚴,更何況是我們的孩子?
接納、理解、尊重,應該成為養育路上最優先的課題。
父母的視角改變,真的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下一次當你為孩子不按你預想的路線發展而焦慮不安的時候,不妨想想天寶和媽媽的故事,從中汲取一些“無條件的愛與接納”的能量,然後默默地說一句:“different,not 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