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天津5月2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如何科學地評價一所大學,近年來一直備受關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注意到,現行的各類評價體系常以排名的方式對高校或其學科進行評判。他認為這種“一刀切”的評價標準迫切需要改革。
今年兩會,他帶來《關於最佳化評價體系引導大學高質量內涵特色發展》的提案,提出應糾正“排行榜”導向的高校評價體系,以“培養人”為衡量標準,讓高校保持定力,特色發展。
曹雪濤分析,目前由國內外不同主體主導的大學評價體系通常以排名這一較為直觀的方式對高校或其學科進行評判,這種方式對高校提升競爭意識、加強自身建設具有激勵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大學的進步及高等教育的發展。
然而,現行的各類評價體系在評價導向、指標設定、計量方法、透明度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其評價體系的合理性和評價結果的公信力一直存在爭議。
首先是指標設定不合理,譬如片面地以論文數量等規模性指標評價高校的創新能力,忽視對成果多樣性、創新性、應用性的考量。其次,用“一刀切”的標準去衡量所有型別高校,忽視了不同高校的特點和差異性,導致評價準確性科學性不足、結果失真。而眼下對各類“排行榜”過度宣傳和利用,致使部分高校盲目追求評價結果,甚至為達成“指標表現”採取脫離自身實際的舉措,使排名成為資源配置的“指揮棒”,大學發展呈現某種程度的“趨利化”或“同質化”傾向。
曹雪濤認為,實現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改革完善評價機制,引導高校走上注重內涵和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為從根本上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解決好教育評價指揮棒的問題,近兩年,中央大力深化教育評價體系改革,最佳化“雙一流”動態監測與新一輪學科評估指標體系,相繼出臺去“五唯”、破除SCI至上等檔案,引導高校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
如何最佳化提升評價體系、引導高校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特色化發展,曹雪濤提出建議。首先應建立健全分類別分領域分學科的評價機制,減少綜合性、排名性評價。針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不同維度建立分類別評價體系,針對不同學科領域特點構建差異化評價模式,探索交叉學科專項評估,引導高校準確認知自身改革發展的成效和不足。在最佳化完善評價體系過程中,充分發揮一級學會、學科評議組等諮詢、協調作用。同時兼顧社會聲譽等因素,引導高校傾聽學界、業界、媒體、大眾等不同群體的意見,不斷提升社會影響力和口碑。
他認為應充分體現評價體系的“質量”和“貢獻”導向。堅持回顧性評價與前瞻性評價相結合,注重對創新質量、實際貢獻以及長期社會影響的考量。審慎使用包括SCI論文在內的各類量化指標,在堅決破除“五唯”和“SCI至上”的基礎上,輔助利用科學計量手段,力求提升評價精準度。
高校始終應把“培養人”作為衡量高校辦學質量的核心標準,突出其在評價中的重要性。曹雪濤認為必須重視對在校生培養質量的把控,探索建立人才培養全過程動態監測體系,同時加強畢業生質量監控,鼓勵高校與第三方機構對畢業生開展定期追蹤,應鼓勵高校在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的基礎上編制“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全面衡量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進展和成效。
在評價中注重引導高校特色化發展。充分考慮高校的辦學型別、發展定位、歷史傳承、學科優勢以及學校所在區域、所屬行業等方面的“特色”因素,建立多元、開放、靈活的評價機制,賦予高校充分自主的發展空間,引導其找準優勢、集中發力,形成特色化發展路徑。
在堅持中國特色的前提下,強化評價體系的國際化元素,鼓勵高校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水平,深度融入國際高等教育競爭,提升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同時,設定多元化衡量指標,引導高校由側重擴大留學生規模轉變為透過合作辦學、人才交流引進、海外平臺建設、參與國際事務等多種途徑提升國際化建設水平和層次。
他認為還是要理性看待併合理運用評價結果。引導高校堅定辦學特色、保持發展“定力”,不過分看重評價結果,規避“排名”在輿論引導或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影響,更多地將評價結果作為對改革發展成效的觀測手段,對評價指標實行動態監測分析,加強對高校發展建設情況的診斷和預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