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代審美觀念來說,八塊腹肌、一身腱子肉最能體現男性陽剛氣質,不少男士青睞健身房全方位健身也在於此,一方面強身健體,一方面塑造身形,提升男性魅力。
可在古代,膀大腰圓的男人才是人們的審美所向,那些戰功赫赫的將軍留存下來的畫像幾乎每個都是“啤酒肚”,這難免讓後人好奇這些所向披靡的將軍為什麼會有啤酒肚?這樣“臃腫”的身材戰鬥力會不會帶水分?
不同於影視劇作品展現的英武形象,從歷史文獻和畫冊記載來看,三國關羽張飛、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宋代中興四將和明朝鄭成功等名將無一例外都有啤酒肚。而事實上,除了這些名將,就連以真人比例塑造出來的秦兵馬俑也有不少是啤酒肚的形象,那為什麼在古代啤酒肚軍人那麼多?
1、提高飲食條件,保證軍隊戰鬥力
翻閱史書我們會發現,大凡王朝重大改革變法都會涉及軍費問題,比如王安石變法就有冗兵冗費之革,之所以如此便在於不論什麼時期軍隊數量、軍費居高不下會對國家造成嚴重的負擔,花費之巨以酒肉糧食軍備為最。
縱觀春秋戰國,各個諸侯國都有一套成熟的軍隊供養系統,以爵位、軍銜高低提供不同層次的伙食條件,比如秦朝商鞅變法設立軍功授爵制,普通士兵以粟米為食,士官加蔬菜,將軍則能吃上酒肉,一方面是為了形成等級激勵制,驅使軍隊拼命作戰,一方面是為了保證軍隊吃好喝好擁有可觀的戰鬥力。
此後歷朝歷代不斷完善,唯一不變的依然是隨著物產的繁榮,軍隊伙食也相應變好,在保證軍隊戰鬥力的同時,卻也養成了越來越多的啤酒肚。
2、身份地位的象徵
從社會學角度看,古今對身材的審美不同也能夠反映各時代社會發展水平不同,生活條件水平越高,人類對健身減肥越注重。
而古代生產力低下,物資食物來源單一,所謂的身材美感比不過吃飽喝足穿暖,便是盛唐時代都以胖為美,男人喜歡的豐腴飽滿的女性,除了生理成熟帶來的子嗣繁衍優勢,某種程度上還體現了家世身份,概因窮苦人家吃不飽,想白胖都白胖不起來。
對男人來說,將軍的啤酒肚當然也代表著身份地位,有肉吃、有酒喝、有屋住、有足夠的權勢家財,這是古人夢寐以求的生活條件。
1、腱子肉VS啤酒肚,力氣大才是關鍵
據史料記載,夏商周以來任命一軍統帥以兵法、謀略取勝,但選拔各路將軍的標準卻是弓馬嫻熟、臂力過人、武藝高超的悍勇之輩,這種猛將大多是膀大腰圓,瘦弱的根本就入不了關。在《呂氏春秋》中有記載,就連周遊列國傳揚儒學的孔子也是個力大無窮的胖子。
其實這個道理很好理解,就如同現代大力士比賽中比拼丟圓木、舉大石、拖卡車專案的選手也是各個虎背熊腰,概因這種人力氣大,比賽的關鍵也是一次定輸贏,與古代戰場觸之即死傷的廝殺性極為相似。
在冷兵器時代武器、甲冑動輒幾十斤,渾身肌肉的人在力氣對比上永遠沒有胖子強,先天處於弱勢,因此在戰場上能把刀槍棍戟耍得厲害的都是又高又胖的人,比如手持八十斤重青龍偃月刀的關羽。
我們再看那些將軍的畫像,無一例外都是膀大腰圓、虎背熊腰,就連對岳飛的史料描述都是其身材昂藏、雙臂神力,未成年時就能拉開三百斤臂力的鐵胎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啤酒肚將軍的胖和現代人的虛胖不同,他們的胖是一身力量和肌肉的實胖。
2、西楚霸王力能扛鼎、打虎武松健壯無比
中國曆朝歷代史料記載的猛將武夫除了生年、功績,最統一的記載莫過於體貌、力氣,可見力氣是古人戰鬥力的一大衡量標準。其中最出名者莫過於西楚霸王項羽,力能扛鼎,重量換算下來在如今的400斤左右,可以想見其力氣之大一拳足以將尋常人生生打死。
另外,史料記載夏桀能手搏熊虎、紂王能倒拖九牛、李廣射獵石虎,還有明朝名將劉綎所用鑌鐵刀重一百二十斤,能在馬上單臂輪轉如飛,這都是這些戰力超群的最佳表現。
而被影視劇作品塑造成健壯勇武的武松事實上在《水滸傳》中也是個胖子,比如孫二孃就說武松“這等肥胖,好做黃牛肉賣”,又說兩個大漢都抬不動武松,一頓要吃十八碗酒、四斤牛肉,諸位可以想想,這要不是個胖子哪來那麼驚人的體重和食量?但武松胖歸胖,除了力大無比,身手也異常矯健,否則也打不了重達三四百斤的老虎,說他是加強版的洪金寶並不過分。
綜上所述,在將軍士兵的選拔標準上古代和現代差別不小,我們如今推崇的健身肌肉以健康為主,而古代講究的是殺敵制勝,因此在古代擁有啤酒肚的胖子是當時猛將的真實寫照,那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更是為了實戰為練就的身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