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菊陶淵明
菊花在陶淵明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詠菊自然成了詩歌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可以說菊花是陶淵明隱居生活的象徵,特別是他歸隱田園生活後,還在院旁種下了大片大片的菊花。農作歸來,倚菊而坐,對酒當歌,好不快活。
陶淵明
陶淵明愛菊成迷,對菊花情有獨鍾。據陶淵明詩歌中的描述和周瘦鵑的考察,陶淵明最喜愛的菊花是“九華菊”。此花香氣清新、枝葉疏散、根莖挺直,每年的九月份中旬才會綻放。菊花氣韻高潔,與世無爭,開不驕敗不餒。自從“一從陶令……說到今”,陶淵明表達了對菊花的喜愛,“懷此貞……霜下傑”的菊花便成了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象徵。有志之文人雅士紛紛吟詩作畫,贊其色描其美,詠頌菊花孑然挺立、高霜傲骨的高尚品格。
陶淵明與“菊”是趣味相投。“菊”在古義中的意思是:從鞠,窮盡的含義;“菊花”是指一年的花期到此結束。菊花是在陽曆的九月份盛開,到了深秋就逐漸凋謝。菊花絕世而獨立,即便是開不完美的的花,也高高懸掛在枝頭,不害羞不敗落,照常傾吐芬芳。菊花獨特的品格吸引力人們的關注,此後便有借花喻人。人們常用菊花(志士氣節、君子品德和隱士風範)讚美他人或自喻來表達精神追求。
陶淵明逃離官場,遠離紛擾,隱居在田園之中自得其樂,就跟菊花一樣淡泊名利、與世無爭。花開花,是因為花兒高興,追求心中所想,才是最重要的。
陶淵明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歷來被大眾廣泛詠讀。《桃花源記》描寫的是一個世外桃源的世界,這個世界也就是陶淵明的理想國。陶淵明把自己的理想虛構出來著以文章,以此來表達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及對美好世界的憧憬。
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晉太元中……後遂無問津這”。此散文的大意是,晉太年間,武陵有個打魚的人,誤打誤撞進入了桃花林深處。他看到裡面的房屋整齊有序、樹木枝繁葉茂,雞鳴狗吠彼此起伏,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象。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良田,青年男女辛勤耕種,老人少兒怡然自樂,穿著服飾與外面的人並無差別。
桃花源裡的人看到他非常驚訝,都圍上來詢問他。漁人把外面的事情都告訴了他們,他們還邀請漁人去家裡做客。漁人得知這些人是因躲避戰亂才來到此處,從此與世隔絕,不問世事。漁人在桃花源裡住了幾天便告辭回家,桃花源裡的人告誡他不得將此事說給外面的人聽。漁人返回時,在路上都做上了記號。回到縣城之後,就將此事告知太守,太守隨後派人前往尋找桃花源。可是怎麼找也找不到了。南陽有個人聽說了這個訊息,也高興前往,結果還是一樣沒有找到。之後,再也沒有人去尋找過統桃花源。
陶淵明透過描寫桃花源的安寧、自由的生活,給讀者描繪了一幅沒有階級鬥爭、沒有戰爭侵擾,人們和平相處、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的社會圖景。這圖景實則是個不能實現的空想社會。
陶淵明後代
陶淵明的後代有一部分現居住在南京祿口機場附近的祿口鎮昝(zuǒ)巷,一部分留在江寧祿口昝巷及江寧區陶吳鎮。現生活在南京的中國古琴協會常理事陶藝也是陶淵明的後代,他們是在南宋年間遷移到南京來的。
陶淵明像
據《陶家族譜》記載,居住在江寧祿口昝巷的陶淵明後代,因子嗣繁衍旺盛被分為東西兩支,每支各有自己族系的輩分。而居住在南京的陶淵明後代,是在南宋年間為了躲避戰亂從江寧祿口遷移出來的,發展到現在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遷移到南京的陶氏一族,在南京以發展棉業為生,生意做得非常紅火。陶藝的的曾祖母出自當時的名門家族,為他們在南京發展及創業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南京城南華露崗是陶淵明後代生活的地方,那裡保留了很多他們生活的足跡。
為了尋找補全陶淵明家族族譜《陶氏族譜》,陶藝多次走訪老家江寧祿口。黃天不負苦心人,經過了多年的努力,終於在宗親陶金象那找到了《陶氏族譜》。這本家譜是在清代時重新修訂過的,雖然只剩幾張殘卷,但細細看來也可知陶藝這支陶氏後代遷移的大略詳情。他們先遷移到江西,再到安徽,輾轉了幾處地方之後,才真正的在南京江寧縣居住下來。
殘卷之中除了記載陶氏後代的分散情況,還記載著《淵明公誄言》、《祠堂碑記》及《重修河定橋記》等內容。
雜詩陶淵明
《雜詩》共有十二首,出自詩人陶淵明之手,屬於陶淵明所作的各類詩歌中的詠懷詩。這十二首詩主要表達了陶淵明在辭官歸隱田園後,空有一身抱負卻不無法施展的苦悶心情,同時展現了他不願與世俗中的黑暗勢力同流合汙的高尚品質。
陶淵明像
如果將陶淵明所寫的詩歌按照詩歌內容分類的話,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飲酒詩、詠懷詩以及田園詩三類。十二首《雜詩》就是陶淵明的詠懷詩中的代表作,除此之外,還有十三首《讀山海經》也是詠懷詩的代表作之一。十二首《雜詩》主要表達的是作者陶淵明無法實現自己遠大志向的痛苦鬱悶以及不願在世俗中隨波逐流的高尚人格,而十三首《讀山海經》則是藉助《山海經》中那些奇異的事物來表現一樣的內容,表明自己的遠大志向永遠不會消失。
十二首《雜詩》皆體現了陶淵明內心中對於現實的憂憤之情以及對人生的思考,例如第一首《雜詩十二首其一·人生無根蒂》的整體基調是感嘆人生的世事無常以及生命的短暫,將沒有花蒂的花朵與塵土作為比喻,抒發了對人生莫測無常的感慨。整首詩陶淵明主要想表達的是既然人生這麼無常,生命又如此短暫,那麼人就應該及時行樂的想法,同時也隱含著鼓勵年輕人要珍惜時間,抓住機會,努力奮進。
總的來說,十二首《雜詩》也是陶淵明的曠世之作,雖然詩中的詞句並不華麗,用語樸實無華,但是樸素的語句之間卻蘊含著深刻的意義。
陶淵明與酒
古代,酒是文人雅士的心頭之愛,陶淵明作為詩人自然也不例外。陶淵明與酒有著莫大的聯絡,“詩酒人生”就是他一生最切合的寫照。他創作的《飲酒十五篇》就是在他酒意人生時湧現的。
陶淵明與酒
用現代的眼光來看,東晉時期的陶淵明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嗜酒狂徒。《五柳先生傳》中就有提到自身對酒的是難以抗拒的:“性嗜酒……吝情去留”。五柳先生對酒的痴迷已經達到無人能及的地步,儘管家境貧寒不能常喝到酒,但親朋好友都知道他的習性,時常邀請他去飲酒,他也何樂而不為。
陶淵明嗜酒的程度已經到了一種癲狂的狀態。在他任職彭澤令時,朝廷有分配一百畝的田地給他。陶淵明原本打算全部用來種植釀酒的高粱,在妻子翟氏的懇求下,才勉為其難的將田地分割為二,一部分種植莊稼糧食,另一部分用來種植釀酒的高粱。糧食是人們填報肚子的食物,可對於陶淵明來說,只有酒才是他的食物。這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嗜酒狂徒,卻偏偏只為酒而折腰。
嗜酒如命的陶淵明,詩裡行間也透露著淡淡的酒香。《飲酒》十五首就是他酒意人生的代表作。辭官歸隱田園生活的陶淵明,在勞作之餘,會悠閒地靠在菊花叢邊小飲小酌,抬頭看風景頷首品味人生,好不愜意。飲酒飲到忘我之際,靈感來襲,洋洋灑灑寫下了《飲酒》詩詞。陶淵明用醉眼看世界,用心體會人生,他與酒的緣分實在奇妙。
陶淵明時代背景
陶淵明的時代背景在東晉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這個時代時局動盪不安,雖有過短暫的太平時期,但是戰亂還是十分的頻繁。國家政治腐敗,為了爭奪權力私慾,仕途上充滿了險惡,官場上充斥著貪汙賄賂之風。由於門閥制度森嚴,許多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負,悲憤不已。
陶淵明時代背景
陶淵明生活的時代背景是西晉王室後裔在南方組織建立起了一個規模較小的朝廷,這個朝廷就是東晉王朝。東晉王朝雖然作為一個朝代記錄在史冊中,但是東晉王朝的統治範圍非常的小,管轄區僅限於江南地方的半壁江山。在東晉王朝年間,北方的統治權一直是由趙國及前秦人等統治者掌管的。國家呈現分裂的狀態,這個分裂的狀態一直延續了兩個朝代:東晉、南北朝時期,前後分裂的時間為三百年。
公元前316年,西晉王朝在西晉帝司馬鄴被俘下宣告終結。西晉滅亡,但仍有亡國奴不甘心,想恢復西晉王朝。他們在各個地區積極活動,為恢復西晉時刻準備著。公元前317年,在南渡過江的西晉遺臣江南及中原氏族共同擁戴下,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都城稱帝為王,史稱晉元帝,國家的國號仍舊是晉。由於建國帝都位於江南西晉的東側,所以史稱東晉
陶淵明時代背景經歷了東晉王朝,又迎來了南北朝。這兩個王朝所屬年代的國家均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分裂。在東晉至南北朝時期,中國一直都是分裂的局面,沒有得到完整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