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7月17日電採訪札記:減負需打破“校內減、校外增”怪圈
新華社記者吳曉穎
臨摹字帖、寫作文、讀英語繪本、看英語電影、做口算題……今年暑假,成都市少城小學三年級學生劉星雨收到了這份書面作業總量不大的個性化作業單。這是老師結合他口算能力不強、字跡潦草的學習情況專門佈置的,因他日常閱讀量較大,就沒有佈置閱讀作業。
針對不同學生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佈置分層作業、個性作業,這是成都市少城小學推行作業改革、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一項探索。書面作業減少了,多了實踐、創意作業。劉星雨說,他特別喜歡老師平時佈置的創意作業,比如和父母一起找春天、養蠶等。
除了總體作業量要求控量提質,實施學科教師、年級組、教導處三級作業管理制,每天稽核作業量外,成都市少城小學透過課後延時服務提高效能,讓書面作業不出校門。
“切實為學生減負,作業改革是抓手,向課堂要質量,讓學生在課內學得好、學得足是根本之策。”成都市少城小學校長王婉介紹。該校以班級為單位統籌各科作業,不搶佔學生課後時間,保證他們充足的睡眠、運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為推動學生減負落地,四川強化措施落實,突出學校的主陣地作用。目前,四川省21個市(州)出臺了關於開展課後服務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加強對學生作業指導,參與學校7652所,學生覆蓋率達到80%。其中,成都市制定“雙減”工作方案、義務教育階段作業管理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健全作業管理機制,建立“健康副校長”長效機制。
雖然中小學校不斷探索嘗試為學生減壓、減負,但家長加壓、校外補的現象依舊突出,一些孩子不得不“負重前行”。記者6月中旬在四川省成都市、涼山彝族自治州部分中小學走訪發現,有的一年級學生就報數個校外補習班,培訓機構仍存在給學生留書面作業的現象。
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一所小學校門口,下午五點半課後延時服務結束後,學生們魚貫而出,一個個鼓鼓的書包壓在孩子們的肩膀上。書包到底有多重?裡面裝了些什麼?記者隨機拎起幾名小學生的書包,覺得有些吃力。其中一名五年級男生的書包有8、9斤重,除了裝有作業本、教科書外,僅教輔材料就有7本,有《小學語文升學奪冠知識大集結》《尖子生題庫》等多種教輔書和試題試卷。這名男生說,他學習成績中等,完成家庭作業後,每天還要寫課外試卷。一名四年級男生告訴記者,他週末報了語文輔導班和奧數班,課後輔導班老師會佈置作文、閱讀等作業。
透過對成都市、涼山彝族自治州的8所中小學校近200名學生抽樣問卷發現,四分之三的學生參加了校外培訓,其中,一半學生參加的校外培訓班留有家庭作業;42%的小學生每天有效睡眠時間不足10小時,近三分之一的初中學生每天有效睡眠時間不足9小時。
“升學競爭太激烈,全班大多數學生都在補課,我們能不補嗎?”成都一名小學生家長向記者訴苦,“不補課就意味著落後,考不上好高中、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未來不能擁有一份安定的生活;學校減負,我們不敢減,該上的補習班還得上。”
有教育專家認為,今年以來,政府相關部門出臺《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傳遞了科學育人導向。切實為中小學生減負鬆綁是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社會聯動,久久為功。一方面,要進一步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的管理,引導家長對校外培訓的合理需求,豐富學校課後服務供給。另一方面,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推動職業教育發展,改變對人才單一的評價機制,為各類孩子搭建成才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