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水之難: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慘絕人寰,至今令人悲憤

文|格瓦拉同志
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在位期間(1646-1662年),起初擁有南方七省之地,局勢仍然大有可為,就算不能光復故土,但割據江南卻沒有問題。但壞就壞在小朝廷內部黨爭異常激烈,加上主帥孫可望(後降清)私慾膨脹、屢起內訌,終將好端端的局面搞到山窮水盡的程度。1659年,走投無路的永曆帝逃往緬甸避難。
咒水之難: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慘絕人寰,至今令人悲憤

永曆帝繼位初期南明形勢圖
當時,跟隨永曆帝一同入緬的,除700多位皇族、妃嬪、侍從和文武官員外,還包括數千名士兵。由於成分複雜、軍紀不整、缺食少衣,明軍進入緬甸境內不久,便大肆搶掠糧草來補充軍需,由此招致當地百姓的憤恨。然而,由於緬甸是明朝的藩屬國,加之緬王莽達不清楚永曆帝到底有多少兵馬、戰鬥力如何,因此對他們頗為忌憚,甚至還不斷地進貢飲食、物資以求自保。
就在莽達為如何安置永曆帝君臣大傷腦筋之際,弟弟莽白弒兄稱王,時在永曆十五年(1661年)五月。按照慣例,莽白即位前應遣使向永曆帝請求冊封,並進獻貢物,但莽白卻反其道而行之,派人通知永曆帝即位的訊息,並向後者索取禮物。對於莽白的無理請求,永曆帝君臣當然不能接受,並嚴厲斥責來使。永曆帝的強硬態度惹惱莽白,他決定採取報復。
咒水之難: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慘絕人寰,至今令人悲憤

緬王莽白
同年七月,莽白再度遣使造訪流亡小朝廷,先是責備永曆帝怠慢他,然後又以和睦邦交、重申舊好為由,請求南明君臣過江議事、同飲咒水。對於緬方的建議,南明大部分朝臣都覺得其中有詐,便由世代鎮守雲南的黔國公沐天波出面,責備莽白大失藩臣之禮、陰謀危害天子,行為實在可惡。雖然被戳穿真相,緬甸使者還是一再要求永曆帝君臣踐約,態度非常強硬。
永曆帝君臣雖然知道莽白沒安好心,但礙於當前的局面,除了接受“邀請”外別無他途。不過,為安全起見,永曆帝聽從大學士馬吉祥等人的建議,沒有親自參加這次盟誓,而是派馬吉祥、太監李國泰代替他赴約,並率沐天波等人同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永曆帝考慮到沐家世鎮雲南,在西南各國中的威望極高,緬王或許會忌憚三分。但事後證明,這不過是一廂情願而已。
咒水之難: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慘絕人寰,至今令人悲憤

沐天波
七月十八日,馬吉翔率眾渡河,僅留13名內監和瘸腿總兵鄧凱守護永曆帝及其後宮,另有千餘名士兵。當天上午,馬吉翔等人剛到達舉行盟誓的地點-者梗之睹波焰塔,即被埋伏在佛塔周圍的3000名緬兵包圍。因為緬兵一向畏懼沐家,因此緬軍主帥首先命人把沐天波拖出人群,隨即下令大開殺戒。沐天波見狀,便揮刀直撲向緬軍主帥,在擊殺9名敵兵後,終被對方亂刀砍死。
馬吉翔等人自知已無活路,於是紛紛效仿沐天波來跟緬兵拼命,但由於寡不敵眾,其結局可想而知。很快,包括馬吉翔、李國泰、總兵魏豹、錦衣衛掌衛事任子信等30餘名明臣悉數被殺害(“緬酋殺我文武官僚三十餘人。”見《行在陽秋》)。而負責保衛馬吉翔等人安全的數百名明軍,除個別人僥倖逃出包圍圈外,幾乎全部死於緬軍刀下,場面極為悽慘。
咒水之難: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慘絕人寰,至今令人悲憤

明朝大臣幾乎全部被緬兵屠殺
殺死馬吉翔、沐天波等人後,緬軍迅速渡江包圍流亡小朝廷的住所,在擊潰守軍、抓捕永曆帝的同時,還大肆搜掠財物、搶奪女眷。劉貴人、楊貴人、吉王妃等百餘人因不堪凌辱,全部自縊而死,而永曆帝因為驚恐一度想自殺,幸虧被鄧凱勸阻。直到緬兵搜刮已盡,緬甸大臣才在通事的導引下姍姍來遲,並假惺惺地喝止他們。
經此浩劫,流亡小朝廷中的文武官員幾乎全部遇難,而永曆帝與馬太后、王皇后、太子朱慈煊等人均淪為緬甸的人質,毫無皇室的尊嚴可言。在軟禁期間,永曆帝生了一場大病,並懊悔不已地跟身邊人說道:“當日朕為奸臣所誤,沒有冊封白文選、馬寶為王(兩人皆是名將,都因不受重用而降清),以致讓功臣寒心、鑄成大錯,悔將何及?”
咒水之難: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慘絕人寰,至今令人悲憤

永曆帝
莽白在扣押永曆帝后,本想利用他來壓服周邊小國,並跟清廷討價還價,以爭取有利於自己的邊界談判,但在清軍日益逼近的情況下,該計劃卻很快破產。同年十二月,清軍迫近緬甸國都阿瓦,莽白大驚失色之餘,只好將永曆帝等人獻給對方主帥吳三桂。
咒水之難: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慘絕人寰,至今令人悲憤

吳三桂
永曆十六年(1662年)四月,永曆帝、太子朱慈煊被吳三桂下令用弓弦縊殺於昆明篦子坡,其家眷除王皇后、馬太后在此前自殺身亡外,其餘人等被押送至北京。永曆帝遇難時,終年40歲,死後被焚骨揚灰。隨著永曆帝的遇難,立國294年的明朝正式覆亡。由此來看,“咒水之難”真可謂是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史料來源:《南明史》、《叢書整合續編》、《緬甸史》、《行在陽秋》、《雲南府志》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58 字。

轉載請註明: 咒水之難: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慘絕人寰,至今令人悲憤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