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考分流”來破解“用工荒”?

本文轉自:中國經濟週刊

用“高考分流”來破解“用工荒”?

2022年第8期《中國經濟週刊》封面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王紅茹|北京報道

我國製造業缺工人數量不小。據統計,2020年,我國製造業人才缺口達2200萬左右,近5年來,平均每年有150萬勞動力離開製造業。製造業對就業人口的吸引力在下降。

為彌補國家技術工人不足,解決製造業人工缺乏的困境,我國教育改革實行“中考五五分流”制度,即中職和普高的比例達到5∶5。也就是說,在中考之後,對學生進行普職分流,讓一半學生上普通高中,另一半學生上中職。

社會上對“中考五五分流”有兩種觀點,贊成者認為中考分流政策可以彌補製造業“用工荒”;反對者認為,中考分流政策壓制了孩子發展的權利,對孩子來說不公平。

隨著近期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職業教育法》)經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表決透過,並將於今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飽受爭議的“中考五五分流”到底如何備受關注。

1996年頒佈實施的《職業教育法》規定,國家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實施以初中後為重點的不同階段的教育分流。

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規定:“國家最佳化教育結構,科學配置教育資源,在義務教育後的不同階段因地制宜、統籌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

從“分流”到“協調發展”,重新定義的“普職分流”,能否解決製造業用工短缺矛盾?解決製造業“用工荒”還能有哪些舉措?

用“高考分流”來破解“用工荒”?

《中國經濟週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攝

用“高考分流”來破解“用工荒”?

《中國經濟週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攝

用“高考分流”來破解“用工荒”?

《中國經濟週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攝

碩博生“扎堆”報考公務員

“學校畢業的研究生,我們作為老師是很希望他們能夠到企業一線工作,但是很多研究生都熱衷於考公務員,怎麼啟發開導都不行,估計是受到了家庭的影響,可能有些父母覺得公務員有編制,職業最穩定,於是大家一哄而上都去考公務員。”四川大學商學院教授陳維政向《中國經濟週刊》講述當下高校畢業研究生的職業選擇時頗有些無奈。

日前,北京市朝陽區分兩個批次對2022年考試錄用公務員擬錄用人員進行了公示。其中朝陽區酒仙橋街道“城市管理執法崗”的錄用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專業的一位女博士,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大家熱議的焦點在於,高學歷人員到社群街道等基層單位就業,是否是教育資源的浪費,是否“大材小用”。

再往前推,今年年初,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人才引進計劃,吸引了31名博士、700多名碩士和一批“雙一流”大學本科生前去競爭82個崗位。

去年8月,一位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正刊發表過論文的碩士卻選擇回家當公務員。這位畢業生最終入職安徽省宿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更早之前,在2018年浙江杭州餘杭區南苑街道辦事處錄取的人員中,也有來自北大地球物理學的一名博士。

考公和考編熱潮,直接反映在資料上:自2009年起,國考報名人數已經連續14年超百萬人,2022年國考計劃招錄3.12萬人,而報名過審人數高達212.3萬人,報錄比達到了68∶1。與此同時,省考、市考和事業編考試也成為“香餑餑”。

與考公和考編熱潮對比鮮明,製造業面臨“技工荒”,製造業招工難、留人難。製造業缺口有多大?

從總量看,人社部2020年12月公佈的資料顯示,截至當時,我國技能勞動者超過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過5000萬人。“但我國技能勞動者佔就業人口總量僅為26%,從整個就業和經濟發展需求看,我國技能人才總量仍然不足。”在《人民日報》2021年3月的報道中,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一級巡視員劉康這樣表示。

從結構看,“十三五”期間,我國新增高技能人才超過1000萬人,但高技能人才僅佔技能人才總量的28%,這個資料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在劉康看來,“技工荒”現象背後,是勞動力市場日益凸顯的結構性矛盾。“雖然就業總量壓力不減,但製造業、服務業卻面臨普工難招、技術工人短缺的現象。”

人社部曾公佈2020年第四季度全國“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冶煉工程技術人員、鑄造工、金屬熱處理工等崗位紛紛擠進榜單。其中,鋼筋工、機修鉗工、紡織染色工等崗位短缺程度持續加大。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徐念沙近年對1318家機械工業企業的調研資料報告顯示,78.22%的企業都認為“招工難”,近23%的企業新聘技能人員入職3年內流失率在30%以上。報告認為,隨著現代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對機械工業“招工難”形成壓力。

當下“招工難”與上世紀改革開放初期對比鮮明,彼時工人是最牛職業,更是人們眼中的“鐵飯碗”。

“當時政治因素和保障因素兩個因素疊加在一起,讓工人成為‘香餑餑’。” 陳維政表示,一是當時在國有企業當工人有保障,就跟現在考公務員一樣。那時沒有公務員考試,除了極少數個體戶或者少數集體企業外,民企也是少之又少,所以大多數學生畢業了都選擇去國企當工人。二是當時工人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非常高,工人的優越感很強。

改革開放40年,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除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各類市場主體成為發展經濟的重要力量,職工的就業形態日益多樣化,分配方式和利益關係也日趨多元化。而去工廠當工人,成為諸多勞動分工的一項選擇。

“當下工人的保障和政治地位,相比從前弱化了。”陳維政表示,從保障性來說,很多工人是透過勞務派遣和勞務外包進到工廠,對其合法的勞動權益保障不夠或者沒有保障,導致很多人不願意進工廠當工人。在很多人看來,工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在降低。

“現在需要的是知識型工人而不是傳統工人”

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新產品、新裝置不斷更新換代,企業對技術工人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熟練掌握高精尖裝置操作技術、具有技術革新和創造力的高階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

而我國普通高校連年擴招並未解決製造業人才短缺的矛盾。

“因為我國高校偏重的是高層次學歷教育,培養的重點是研究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對技術型人才的培養重視不夠。而有的技能培訓專業,不是從社會需求出發,偏重於理論,缺乏應用性,導致大學生很難學以致用,人才供給與需求出現偏差。”陳維政說。

在他看來,當下大學升級也是導致“技工荒”的另一個原因。

“現在大量的中專、大專學校升級為大學,原本這些學校可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現在紛紛升級上位,都建成研究型大學。我們哪裡需要那麼多研究型人才?因為家長不願意子女去當工人,一定要上大學,不去上職業學院,導致中專、大專學校招生困難。而‘中考分流’的初衷就是想解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不平衡問題。”陳維政說。

中考分流跟原職業教育法中的相關規定有關。原職業教育法規定,國家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實施以初中後為重點的不同階段的教育分流。

雖然法律條文中沒有要求強制分流,但一些據此制定的政策力度加大。

比如,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14年高中階段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規定,原則上要按50%的比例引導應屆初中畢業生向中等職業學校分流。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2021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規定,職普比例較低的地區要重點擴大中等職業教育資源,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比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長期關注教育公平和職業教育,他多次提倡要“取消中考分流,普及高中教育”。

陳維政也支援“取消中考分流”。他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中考分流讓學生在初中之前包括小學階段甚至在幼兒園就開始拼。“我們不能因為缺工人,就在中考去分流。其實現在的工廠很多簡單勞動都用機器人取代了,現在需要的是知識型工人而不是傳統工人。”

用“高考分流”來破解“用工荒”?

“中考分流”該不該取消

4月20日修訂透過,自5月1日起施行的《職業教育法》,在招生考試製度、高等教育體制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

其中,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規定,“國家最佳化教育結構,科學配置教育資源,在義務教育後的不同階段因地制宜、統籌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這個提法與原《職業教育法》提出的“實施以初中後為重點的不同階段的教育分流”有所不同。

從“分流”到“協調”,從字面上理解,強制的意味越來越弱,但是否如媒體報道得出的“取消初中畢業後普職分流”這一結論?

“這可能是誤讀!從‘分流’到‘協調’的改變,可以解讀為非強制分流,但是否取消中考分流,並沒有明確,還需要教育部出臺具體規定。而《職業教育法》的修改,未來有可能推動教育部取消中考分流。”陳維政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中等職業教育方向沒有錯,只是不應該強制中考分流。“有的學生上完初中以後,到底是上中專、中職或者高中,應該讓學生本人根據情況自己決定。”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修訂後的《職業教育法》強調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是指提高職業教育的地位,讓職業教育的發展跟普通教育的差別減少。但並不是不分流,因為在招生環節客觀存在分流。

在2月23日教育部新聞釋出會上,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說,中等職業教育是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推動高中階段教育多樣化發展的重任。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協調發展,既可以滿足不同稟賦和潛能學生的學習需要,又能夠提供多樣化的成長成才空間和通道。

“高考分流”是否可行?

近年來,呼籲取消中考分流,建議普及高中的呼聲一直存在。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教授、甘華田建議取消中考普及高中,實行十年制義務教育,引起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

甘華田認為,普及高中,賦予所有初中學生完成普通高中學習的同等機會。把接受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選擇,從初中階段推遲到完成普高教育之後,避免升學競爭和職業選擇的低齡化。“等到孩子們的心智較為成熟時,再來作出選擇,這樣更符合青少年生長髮育的自然規律,可以讓更多有潛力的孩子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陳維政認同上述觀點,他向《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到高考時自然就分流了。因為高考成績一出來,上了一定分數線的學生,該上大學就上大學,該上職業技術學院,就上職業技術學院。而且上職業技術學院,名義上也叫上大學,家長也能夠接受。儘管高考分流,必然會在高考之前有比較激烈的競爭,其實全世界都一樣。只是高中學生的心智比較成熟,有一定的承受能力,而小學生、初中生就很難承受強制分流形成的巨大壓力。這樣才能治本,因為形成中小學生沉重學習負擔的根源就是中考強制分流。”

除了取消中考普及高中、實施義務教育十年制,陳維政還建議改變中等職業教育窘境。

他在調研中注意到,伴隨著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未來的工廠企業需要的是開“數控機床”、操控“機器人”的高階“藍領”,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工人。如果現階段初中畢業後就進入職業教育,缺少高中階段的教育,學生知識儲備不足,還達不到未來智慧製造業需要的高階“藍領”的要求,也就不能滿足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

也因如此,陳維政認為,應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減少中等職業教育。建議加大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增加職業本科學校,以改變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需求脫節、教育質量不高的現狀。

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已經作出部署。《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職業學校教育由專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層次的高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實施。設立實施本科及以上層次教育的高等職業學校,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審批。

截至目前,教育部已陸續批准設立32所職業本科學校。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黨委書記吳學敏表示:“開展本科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在新發展階段增強適應性的關鍵舉措,是產業轉型升級的歷史必然、人民對更好教育期盼的內在要求、中國職業教育走向國際的現實需要。”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694 字。

轉載請註明: 用“高考分流”來破解“用工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