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釋出會,介紹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的心理健康服務有關情況。
有記者提問,前天,北京公佈了學校的具體開學時間。教育部指出,已經約有一半的學生返校開學,經歷過一個史上最漫長的寒假,一些學生可能會從心理上不適應學校的節奏,對於復學後學生群體的心理問題應當從哪些層面去更好的解決?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陳雪峰說,現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各地也在有序推進開學復課,有些學生在復學過程中心理壓力比較大,甚至出現心理問題,問題產生的原因不盡相同,通常可能會是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在復學過程中心理行為的適應問題。
第二種,復學以後面臨著升學或者面臨著畢業就業等客觀問題帶來的心理壓力。
第三種,可能和復學、升學、畢業就業沒有直接關係,可能有一些學生本來就存在一定的問題,復學只是一個誘因,引發了問題。
對於第一種情況,其實是個共性問題,就是在疫情發生初期,我們很難適應居家隔離和在家、線上學習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我們適應了。現在又要再次調整,現在學校也好、家長也好,都希望能夠儘快恢復常態,對這種情況,我們的建議是不要著急,也不要期望孩子一踏進校門就能很快適應。對於新情況、新環境的適應需要一段時間,家長、教師、學生都應該有這個心理準備,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有行為上的改變。特別是學校應該結合實際,做好校園防控工作,並且要把這些防控措施向家長和學生宣傳到位,減少擔憂。另外,家長和學生也要制定好學習計劃,儘快調整好作息時間,調整好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在家庭和學校密切的配合下,儘快度過這個適應期,這是第一種情況。
第二種情況,實際上是客觀壓力帶來的心理壓力。往年到了畢業就業季,家長和學生的心理壓力會比較大,也會比較焦慮,今年因為疫情的影響更加焦慮。這種心理壓力本質上是客觀壓力帶來的,所以應對這種心理壓力,最主要的是要解決客觀壓力。比如,應該積極關注和升學、就業有關的政策和資訊,應該積極行動,給自己尋找和創造機會。在這個過程中,也要做好心理調適,尤其是面臨畢業的學生,他在求職過程中如果遭受了挫折,或者計劃就業的崗位不是很理想,可能會有挫敗感、無助感,甚至會有自我否定、放棄努力的情況,如果家長和孩子在升學和就業過程中有意見分歧,往往也會給彼此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所以對於這種情況,我們的建議是,最重要的減壓措施還是要積極行動去解決客觀壓力,而最有效的心理支援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互相支援。這是對第二種情況的建議。
第三種情況,很可能是本來就存在問題,在復學過程中壓力疊加,導致問題暴發。在人群中往往是存在一定比例的人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即使沒有疫情也會有心理問題,復學過程中的適應壓力只是一個誘因,對於這些問題很重要的一點,家長、老師和孩子要進行分析判斷,找準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原因找準確了也能夠及時的應對,也可以儘量避免耽誤干預的時機。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劉藝龍編輯/趙紅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