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例到1000萬例,在美留學生都經歷了什麼?

從1例到1000萬例,在美留學生都經歷了什麼?

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統計資料,截至當地時間11月9日,美國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1000萬例。

美國境內首次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為1月21日。在不到10個月的時間內,這個數字增長到了1000萬。

從1例到1000萬例,在美留學生都經歷了什麼?

《紐約時報》:1000萬美國人感染新冠病毒。

美國疫情大規模暴發後,一些留學生選擇回國,也有一些留學生因為各種原因沒有選擇回國。經歷了三波疫情的他們,面對1000萬確診病例這個可怕的數字,有什麼想說的呢?

新京報記者就此連線採訪了在美國華盛頓州華盛頓大學留學的雨辰,在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留學的孫博以及期間輾轉多州的中國留學生田雨(疫情期間先後在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州、佐治亞州、紐約州、佛羅里達州學習及工作),聽他們講述疫情期間的心路歷程。

疫情期間心態有何變化?

雨辰:疫情已成“新常態”,留學生和當地人都不是很關注動態了

我對於疫情最焦慮的階段是,美國疫情最開始暴發時只有少數病例,他們普遍不是很重視的階段。當時作為中國留學生接觸的資訊比較多,對疫情瞭解更全面,所以對疫情更重視。那段時間中國學生都非常注重居家隔離,儘量在家上課,即便出行也非常注意戴口罩等自我防範。

但是,由於心態不統一和文化間的差異,美國人對疫情重視程度並不高,中國留學生的防護措施也很難得到當地人的理解,甚至由於疫情被“汙名化”,有時也會受到他人的非議。這段時間我們都比較焦慮,所以中國留學生們建立了專門的檢測群、回國群,互相交流預約檢測的經驗和回國的流程。

真正感覺到美國人也開始重視疫情,是發現美國人出門也開始戴口罩了,但是重視程度也有限,他們也沒有因為疫情修改自己的出行計劃。

現在疫情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不論是當地人還是留學生都不是很關注疫情的動態了,留學生們更多關注的是疫情對以後學習生活就業的影響。

孫博:對美國疫情資料已經無感,1000萬也只是一個數字

2019年8月初到美國,今年1月份聽說國內的疫情,比較擔心國內情況。後來芝加哥開始出現病例,慢慢開始擔心這邊的情況並且開始重視起來。

今年3、4月份,是身邊的中國留學生最焦慮最緊張的時候,甚至開始去超市囤貨。有的人聽說了同學去了敏感地區,就不再和同學見面了。雖然我沒有像他們這樣焦慮,但是也受到一定影響。

在我居家隔離期間,每天都在關注美國的確診病例、死亡病例等資訊。到了4、5月份的時候,我對於美國疫情資料就已經無感了,覺得只要保護好自己就好。現在的1000萬資料,對於我來說更多就是一個數字。

田雨:數字變得沒有意義,戴著口罩努力恢復正常生活

我心態上的變化主要有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在1月份的時候,美國只有少數案例,這時候瞭解情況的中國留學生都帶上了口罩,心理也都蠻緊張的。

第二階段是,3月份美國疫情一下子大暴發,大家都變得更加緊張和焦慮,機票的價格也漲到1萬多人民幣。3月份的時候,我正在加州,聽說可能馬上要“封城”,就連夜去了拉斯維加斯(內華達州),和家人待在一起。

當時美國病例每天3、4萬的漲,感覺像是沒有盡頭,甚至覺得有點絕望。而且我5月份就要畢業了,那個時候還沒有工作,身邊人也開始陸續回國,很多人也勸我回國,多重因素下,導致我每天都很焦慮。

不只是我,美國的留學生都是蠻緊張的狀態,大家在微信群經常通報各自的疫情資訊。我在親戚家大概進行了三週的居家隔離,幾乎不出門。偶爾情況下出去買菜,但是街上還是人來人往,最多隻是帶個口罩。到4月份的時候,大家的生活就慢慢恢復正常了。

4月末我們陸陸續續畢業,開始找工作面試,當時我對於坐飛機這件事還是比較牴觸,甚至想買一些防護服、護目鏡等裝置,但是發現老闆、股東和經理都照常工作,到處跑,我就慢慢也沒那麼牴觸了。

第三個階段就是工作生活在疫情下也慢慢恢復正常。我現在應該處於第四個階段,在我眼裡一切正常,生活已經和疫情前沒有太大不一樣,只是我出門需要戴個口罩而已。我現在生活的地方很空曠,基本看不到什麼人,出門散步也接觸不到人,一切如常。現在經濟也在慢慢恢復,工作崗位也越來越多,失業率也從4月份的14%到現在的6%。正常的失業率也就在3%-4%之間。

當地防控現狀如何?

雨辰:政府最初希望居家隔離,後來轉變為督促大家回去上班

華州早期疫情比較嚴重的時候,病例排名全美前幾,政府馬上頒佈了“居家令”,後來控制的比較好,目前已經在逐步地恢復經濟,商場、飯店基本都已經重開了。

我覺得政府防控做的比較好的舉措有兩個方面:一是及時測試。我就讀的華盛頓大學(UW)有個很著名的病毒實驗室,幾乎包攬了華州所有的核酸測試,但凡懷疑自己感染新冠病毒,都可以前往免費預約測試,出結果的速度也很快。

二是交通正常運營。即便在疫情很嚴重的時候,華州為了方便民眾出行,交通系統還在正常執行,並且不再收取費用。公交車上給司機安裝了一道玻璃門作為物理間隔,還前排車廂全部封上,乘客只能從後門上車,在後排間隔就坐。另外,政府也會在公共場合提示注意安全社交距離,商場也會限制人群流量。

整體而言,美國各個州的防控政策區別還是很大的,共和黨傾向比較明顯的州對疫情就沒有那麼重視,民主黨傾向的州就會號召大家居家隔離。

政府政策在疫情期間有個突出的變化:原來政府希望大家居家隔離,後來就變成督促大家都可以回去上班。我認為政策的變化背後是因美國經濟明顯停滯了,政府急於想恢復經濟。

田雨:美國的“嚴控”其實並不嚴,普通人擔憂經濟多於疫情

在疫情初期比較嚴重的時候,美國的防控稍微嚴一點,到後來就都放寬了。不過“嚴格”也是相對來說的,對於美國民眾來說很嚴的措施,在我們眼裡就和沒有一樣。

舉個例子,美國因為種族平等問題,衝突最劇烈的那段日子,洛杉磯號稱全城戒嚴“封城”,晚上8點以後不能出門。但是我有一天需要送朋友去機場,原本還擔心中途會不會出什麼意外,結果就是正常出門沒有碰到任何問題。所以,即便頒佈了各種“嚴令”,但是他們管理並不嚴格。

就我觀察而言,由於觀念的不同,美國民眾對於疫情沒有那麼關心,他們甚至就把疫情當做流感,不認為這是多麼嚴重的事情。相比疫情,他們更關注的是經濟能不能恢復正常,大家能不能正常工作。

雖然現在我也覺得疫情沒有那麼嚴重,但是由於病毒的存在,我出門還是會戴口罩,去加油站、買菜也會戴手套做好防護。但是美國人是真的不在意病毒,很多人去餐館、超市都不做防護。我們公司其中一個老闆是一個在美國生活了20多年的華人,他除了在上飛機的時候戴口罩,平常都不會戴口罩,美國當地人就更不會做什麼防護措施了。

現在美國餐館重新營業了,雖然也會有一定的間隔標準,隔一桌坐一組,要求食客坐在餐位上不用戴口罩,去廁所就需要戴口罩。但是實際上,也沒有人嚴格要求你,不戴也可以。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事情是,前兩週,我跟著黑人同事到他住的街區去,同事就勸我最好不要戴口罩,我也是迫於當地壓力不敢戴口罩。因為所有人都不戴口罩,只有你一個人戴的話,就顯得很奇怪,我還是一個亞洲人,就更像是個異類了。

身邊的美國朋友雖然也覺得美國政府不控制疫情是不對的,但是美國人沒有存款,就必須重新工作。在我眼裡,美國當地人更多的態度是,只要別影響我正常生活,怎樣都行。

孫博:學生們防護意識不強,新學期開學後學生傳染特別快

疫情剛開始的時候,美國人對疫情還不是很重視,等待4、5月份,美國確診病例爆發的時候,政府也頒佈了“居家令”,他們才逐漸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會戴口罩和儘量注意社交距離。但是也有人絲毫不在意新冠疫情,日常活動都照常。

伊州的防控政策,首先餐館不能堂食,需要提前預定再去餐館取或者外賣。快餐店都是開車點單,即點即走;而且還要求民眾在公共場合保持6英尺的社交距離;辦公場所和服務場所都要提供洗手液,人員要佩戴口罩。

3月春假之後,我們學校的絕大數課程都改為網路授課,學校也很頻繁地給學生髮郵件做防護提示,也會對學校內部公共設施做日常消毒。但是學生們的防護意識沒有那麼強,依然保持正常社交,導致在8月中旬開學後,新冠病毒在學生之間傳播地特別快,半個月內學生確診病例增長率達到了全美第三。

抗擊疫情上對拜登有何期待?

雨辰:對拜登控制疫情期待不大

其實我對於拜登能夠控制疫情的期待不大。在他就職之前還會有很多變數與爭議,另外等到1月份他正是就職,那時候美國的確診基數會更大,扭轉局面的難度也更大。另外,民眾的重視程度一直不提升,拜登政策發揮作用的空間也有限。整個疫情的防控還是要依靠疫苗。

孫博:不認為拜登的政策能產生“奇蹟般”的效果

雖然拜登說他上臺之後的第一件事是對新冠疫情采取措施,但是基於美國疫情現狀,我並不期望拜登的政策能產生奇蹟般的效果,或許拜登的政策會減緩病例的增長速度。美國民眾如果一直不重視的話,僅靠總統重視也不會產生太大作用。相比期待拜登的政策,我更傾向於只有疫苗的研發才能改變美國的疫情走向。

文/謝蓮、若曦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554 字。

轉載請註明: 從1例到1000萬例,在美留學生都經歷了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