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記者 王曉明 王兵 李波(單獨署名除外)
△從空中俯瞰鎮門峪村龍門天池。
△密集的雨滴打在天池的水面上激起無數漣漪。76年(1943年)前的6月,一場小雨降落在淄博大地,當時120餘名日偽軍剛對淄西根據地進行了掃蕩,帶著掃蕩來的大量物資,正沿著青楊河返回博山城。在經過鎮門峪櫻桃泉附近時,遭遇到中共領導下的淄川縣大隊的伏擊,櫻桃泉伏擊戰在此打響。
△鄭元聖告訴記者,這就是著名的櫻桃泉。1986年,記者李波還不到15歲,還是一名中學生,第一次來鎮門峪村,想見識一下當年八路軍的兵工廠,當然還幻想著能看看手槍、步槍,甚至手榴彈。當年,幾個孩子騎腳踏車衝上“十八盤”,一下子就被龍門天池那一泓碧水給震驚了,涼風徐徐,好像面對一塊千年寒玉。冰鎮的“鎮”,魚躍龍門的“門”,碧玉的“玉”,這三個字就像魔咒一樣,深深印在了心裡,因此,好多年來都一直認為這裡叫作“鎮門玉”。事實上,這個村處於一條十里長的溝內,叫“鎮門峪”才名副其實。2019年7月10日早上10點,驟然降下一場大雨,記者來到鎮門峪村,在鎮門峪橋邊遇到今年74歲的鄭元聖和72歲的鄭元梓。鄭元聖曾在1978年擔任鎮門峪的生產大隊長,他對本地的情況非常熟悉。鄭元聖告訴記者,《鄭氏族譜》記載,鄭氏在明嘉靖以前遷居此村。“其實,我們村以前不叫‘鎮門峪’,在我們鄭家來這裡之前,孫、劉兩姓就在這裡居住了。因為古代的時候,這裡有很多榛木,所以叫‘榛門峪’,後來才演變為‘鎮門峪’。”7月16日,鎮門峪村黨支部書記鄭春告訴記者,龍門天池(又叫鎮門峪水庫)位於村南的青楊河上,始建於1979年,拱形大壩結構,壩長72米,壩高18米,儲水量為30萬立方米。天池四周及底部有眾多泉眼,水很清澈。天池周邊山巒起伏、層巒疊嶂,天然黃櫨佈滿兩岸,被稱為“江北小三峽”。櫻桃泉伏擊戰能發生在這裡,也是理所當然。“我聽說鎮門峪在抗戰時期曾發生不少革命故事,比如這裡曾是老淄川縣委、縣政府辦公駐地,有八路軍的兵工廠,還發生過櫻桃泉伏擊戰……這些地方都在哪裡?還有遺址嗎?”“怎麼沒有?走,我帶你們去看看。”鄭元梓立即撐起傘,跟鄭元聖在前面引路,我們直奔村裡。“咱們先去八路軍的兵工廠和縣領導辦公地。”
△記者一行人沿著石頭堆砌的臺階去尋找當年的兵工廠。
△當年八路軍的兵工廠如今已成“古蹟”。溼滑狹窄的村路蜿蜒崎嶇,旁邊常有石堰深溝,隨著兩位老人的指引,我們找到了村東一個十分隱蔽的四合院。院門前雜樹叢生,我們的傘總是被樹枝刮住,為了保護相機,記者很快就全身溼透了。“這個石磨當年是用來製造炸藥的嗎?”記者問。“不是,不是。離這裡不是很遠,有一座當年製造土炸藥的石碾。大概是1940年夏天,當時的淄川縣委、縣政府來到我們這裡,建立起八路軍的兵工廠。”鄭元聖所說的八路軍兵工廠,先前叫縣委修械所,主要負責槍械修理及簡單的兵器製造,據說當年槍支、子彈、地雷、手榴彈、土炮、土炸藥等都能製造。後來隨著八路軍在周邊活動增加,在槍械所基礎上建立了更大規模的兵工廠。因為這個兵工廠,日本鬼子先後來掃蕩七次,險情不斷,不過由於轉移及時,一直沒被摧毀。
△遠遠望去,“官屋”的真面目大半被樹枝遮擋。隨後,在鄭元聖、鄭元梓兩人的帶領下,我們來到村中一棟二層的石頭小樓前,“這個地方是過去的官屋。”鄭元聖告訴記者,這裡是當年淄川縣委、縣政府辦公的地方,同時也製造槍支。資料顯示,1940年初夏,淄川縣委、縣政府遷入嶽峪鎮門峪一帶,當時幾位領導邊一峰、蔣方宇、薛玉、趙一川、左希溫等人就在這裡辦公。而根據《大眾日報》(1940年8月10日第1版)等媒體報道,為加強縣西各區行政工作,淄川縣委在鎮門峪村先後舉辦兩期村政幹部及自衛團幹部訓練班,受訓幹部達190餘人。
△鄭元聖給記者指著不遠處——那就是當年的“官屋”。
△這臺石碾當年曾經用來製造土炸藥。而那個製造土炸藥的石碾就在路邊。時至今日,依然儲存得十分完好。“現在我們去櫻桃泉,那個地方距離這裡也就二里地,在河灘裡,下雨天非常不好走。”鄭元聖和鄭元梓雖然都已經年過七旬,但走起山路卻依然身姿矯健。雨天下河灘要路過兩塊農田,膠泥盤在鞋上,像踩著兩個沉重的鳥窩。兩位老人告訴記者,76年前的那天早上7點多,小雨下個不停,這些日偽軍趕著搶來的牛羊驢豬吆吆喝喝路過此地,百十人的隊伍拉得足有二三百米長。根據《中共淄博地方史》記載,1943年6月13日,40餘人的民兵武裝隊伍潛伏在位於鎮門峪到東牛角南端、小清河中端的櫻桃泉豁口處及東、西兩處山頭上,100多名日偽軍及頑軍趕著搶來的驢、豬等進入包圍圈後,戰鬥持續一個小時,打死敵兵30餘人,俘虜敵兵10多人,繳獲一批槍支彈藥和物資,及時補充了我軍淄川縣大隊和民兵聯防大隊。另據資料顯示,這場戰鬥由淄川縣大隊李仁齋大隊長組織和策劃。
△抗戰時期淄西根據地中的“十八盤”頂端。資料照片記者在當年的戰鬥現場遺址看到,櫻桃泉位於村西北的大頂山腳下,青楊河從坡下流過,南、西、北三面均為懸崖峭壁,藤蔓植物長於崖間,非常適合打伏擊戰。據介紹,此處山櫻桃樹很多,故名櫻桃泉。而7月10日的這場雨,彷彿特意要為我們回放一下76年前那場戰鬥的惡劣天氣。“當年八路軍的隊伍就被壓制在我們這一帶,就是這個‘十里之長,一溝之寬’的狹長地帶。”鄭元聖的話,也被《中共淄博地方史》中的記載證實,隨著抗日戰爭形勢嚴重惡化,淄西抗日根據地只剩下“十里之長,一溝之寬”。這麼狹長的根據地,能迎來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今天難以想象的一個奇蹟。而這裡曾經創造的奇蹟、一段段回憶、一個個故事,早已融入山水之間,歷經滄桑歲月,仍在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