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離開名利導向的教育評價啥都不是?

離開名利導向的教育評價啥都不是?

今天看到新聞說"將教授為本專科生上課作為基本制度",不禁開心,高等教育漸回"常識",教授的崗位職責"日漸清晰",但看到高校教師評價舉措中包括"強化教學業績和教書育人在績效分配、職務職稱評聘、崗位晉級考核中的比重"的時候,突然又不開心了。

我們發現在我們寄託期望的教育評價突然變成了"高校教師評價",在我們期望教育評價迴歸"專業評價"的時候,我們發現"評價"又和利益(績效分配)和名譽(職務職稱)強化了。

虹野:離開名利導向的教育評價啥都不是?

教育評價本應該是"專業評價",其功能在於教師根據教育評價的資料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改進。教育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沒有某種因素、教學技能能夠在教育中呈現主導作用,我們需要教育評價觀測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出現的問題,最為重要的是這些問題和學生密切相關,不同的學生在同樣的評價模式中結果可能大相徑庭。

目前來看,教育評價主要是對老師進行排名,然後根據這個排名進行績效工資的發放、職稱的晉升等行政事務,也就是說教育評價是為行政人員評價老師而服務,而非是為老師進行專業改進而服務。

這樣就意味著教育評價和老師是高利害關係,老師們為了績效工資,為了晉升職稱必須讓教育評價的分數好看許多,至少要達到晉升的標準。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們必然按照評價的指標進行"改進",甚至不惜造假。

也就是說,昔日對老師高利害關係的"論文"、"學歷"、"帽子"、"獎項"、"分數"等轉變成了"教學業績"。更為糟糕的是,目前對於教學業績的評價工具並不是非常好,甚至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進行教學業績評價的人連大學老師課堂上所講的內容是什麼都聽不懂,這種隨意性帶來的危害要遠遠大於"五唯"。至少"五唯"還具有一定的客觀性,而教學業績的評價純屬主觀性,如果遇到外行,其評價幾乎和專業沒有任何關係。

這裡迴歸到教育評價初衷,其是專業評價,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專業交流、討論、評價本身就是非常單純的,而沒有任何功利性存在。但和績效工資、職稱晉升聯絡起來之後,教育評價必然會變成一種導向,這種導向的動力是"名利",也就是說,我們在落實教育評價的時候,其主要動力是"名利導向","名利導向"意味著高校老師必須變成"名利之徒"去迎合"導向",在這種導向下老師們的專業能力還能心平氣和的提升嗎?

不禁想問,用"名利導向"引領教育評價的時候是不是非常心虛"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和公正性?否則怎麼可能用名利去導向而不是用專業去導向呢?

作者:虹野

編輯:虹野

圖片:來自網路若侵權請聯絡刪除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42 字。

轉載請註明: 虹野:離開名利導向的教育評價啥都不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