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為孩子的學習問題操碎了心,其中最容易被詬病的是注意力問題。
一位媽媽形容自己孩子晚上寫作業,寫兩個題,愣十分鐘,再憋幾個字,上廁所蹲半小時,再背幾個單詞,出來吃水果花二十分鐘。寫作業異常煎熬。很多老母親表示,看孩子寫作業,能當場直接暴斃。
去學校找老師瞭解情況,老師也反映上課不能集中注意力,開小差。
怎麼辦呢?訓練注意力吧,然而,效果不了了之。
講道理吧,上課要認真聽課,寫作業要注意力集中,只有這樣才能成績好,才能上好學校,有好前程。聽到耳朵結垢,也沒用。
注意力問題,跟大家的理解可能有偏差。除了先天性的注意力缺陷障礙,大多注意力是人為被破壞的。
我們經常誤以為注意力問題,是意願問題。好像孩子明白事理了,學習態度端正了,就不會走神了。
其實注意力是能力問題,很多學生不能集中注意力,是因為能力受到了損傷。
我們明明看到他打遊戲能堅持五六個小時,和朋友聊天,能聊到晚上一兩點;拼樂高能玩一整天不疲倦,他怎麼看都是能夠集中注意力的。
難道他是選擇性注意力不集中,僅僅在學習的時候發作?你猜對了。就這麼氣人!!
這是什麼道理?
1歲半左右的孩子,喜歡一些髒亂的東西,會經常遭到喝止。或者他自己一旦玩點什麼,家長們總喜歡跟著後面不停地說話,一刻不得安寧。
等到了孩子剛上學、需要透過做題練習思考、發展注意力品質的時候,很多媽媽就陪在身邊監督作業。孩子一停頓,媽媽們就開啟追問模式,哪道題不會嗎?要不要媽媽來幫你?
注意力和深度思維,都需要思考的時間去發展。這種長期處於干擾環境的孩子,這兩方面的能力都將受到損傷。
現在的孩子成長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比起書本,有很多更能收割注意力的遊戲、電視、動漫、小說橫空出世,在爭奪孩子注意力方面,商業套路實在太多了,防不勝防。
而這些東西的內容之精巧、感官刺激之豐富,完全不需要孩子有主動注意力,就可以沉浸其中。
注意力的關鍵就在於,他需要主動性,學習尤其需要主動注意力。孩子們需要主動的觀察思考,才能把書讀好。
但是我們培養孩子的方式和外在環境,都在削弱這種主動性。
好多孩子被養得既不願意動身子,也不願意動腦子,他們只喜歡動手指。
雖然我列舉了很多破壞注意力的方式,我覺得最破壞注意力的一種方式,就是讓孩子感覺自己所有的事情,都是為別人做的。
為什麼學習的時候注意力渙散,打遊戲、看電視、聊天的時候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因為這是他自己的事情,這個時間是屬於他自己的。
所以注意力的養成,也很簡單,把孩子的事情交給他自己。
讓他爬,讓他摸,讓他玩耍,讓他髒兮兮,讓他摔跤,讓他自己吃飯,讓他亂七八糟給自己穿衣服,讓他自己寫作業,讓他自己洗衣服收拾房間……允許他以孩子的節奏和方式去成長。
把他的事情交給他自己的同時,就交給了他一份自由和一份責任。自由是成長所需要的空間,責任是成長的戰利品。
注意力品質,還與另外一個因素息息相關,那就是熱愛。
一個孩子會為了自己喜歡的事情,投入時間和精力。就像我家寶寶,最近迷戀上駕馭我的高跟鞋,每天都穿我的鞋子,練走路,一不小心摔一跤,爬起來繼續。可見,孩子們天生具有聚焦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能力。
所以要想辦法把學習變成他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想辦法,動腦子。
這一點跟學習的內驅力相同,喪失了內驅力,學習就變成做樣子了,學不精學不深。
注意力問題,是個廣泛存在的問題,那些多年如一日能專注的人,大多幹得不差。
注意力好,本就是個稀缺品質, 就像在很多家庭裡出現的畫面——爸爸媽媽躺在沙發上,咧著嘴看著手機樂,一邊頭也不抬地訓孩子: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機、打遊戲、看影片,不好好讀書,像你這樣以後能幹嘛?
孩子說:以後想跟你一樣,躺在沙發上玩手機、打遊戲、看影片。
果然是,言傳不如身教。
美國一項專注力研究發現,嬰兒的專注時長與陪伴他的成人的專注時長密切相關。實驗發現,在與孩子互動時,成人專注度高的,孩子能專注的時間是其他組的4倍。
所以他們認為注意力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保護出來的。提高孩子的專注力要從改善陪伴他的成人的行為開始。大人如果陪伴時心不在焉、敷衍、看手機、沒耐心,那麼孩子的注意力品質就差。
如果我們關心孩子的注意力,需要提高自己陪伴的質量,且遵循以下原則:不主導、不打擾、不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