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四起,唐太宗欲殺盡後宮武氏,誰最後當了替罪羊?
馴馬事件之後,武則天一直沒有找到贏得皇帝歡心的良機,可危及她性命的謠言卻在宮外悄悄傳開了。
是謠言也是預言,說唐朝三代過後,當有“女主武王”掌管天下。
都是些平民百姓,難道他們有未卜先知的本領?
這個謠言有點危言聳聽,寧信其有不信其無。
還是讓掌管天文曆法的太史令觀察一下,看看到底什麼情況。
唐太宗立刻召太史令李淳風進宮,讓他觀星佔相。
什麼?現在就在後宮?要奪我江山,還要殺我子孫,她是誰?
李世民驚出一身冷汗。
他說,防患於未然,現在就下令,宮裡頭凡是姓武的、跟武沾邊的,通通都給我殺掉。
寧可錯殺三千,絕不能漏網一個!
李淳風急忙說:陛下,不妥啊。您肯定知道“王者不死”一說吧。既然是上天的旨意,您恐怕輕易殺她不得,如若殃及眾多無辜,上天會怪罪的。再者,即使把她殺了,如果上天的旨意沒變,還會再派人來。此人如今在後宮,說明她業已成年,30年後就到了老年,老年人心慈手軟,對陛下的子孫會留有餘地。而如果現在殺了她,上天又指派一個新的人來,那30年後這個人是青年人,年輕人心狠,殺起陛下的子孫恐怕就毫不留情了。
不過,史書上還有一個更離奇的說法。
在李淳風夜觀星象之後,唐太宗命令他到宮裡指認誰是傳言中的武王。
李淳風推脫:後宮女人眾多,眼花繚亂,臣眼力不濟,怕指認有誤。
唐太宗說,那我把後宮的女人每100人編成一隊,你看看她在哪一隊。
李淳風看後,指了一隊;太宗又把這百人分為兩組,一組50人;
李淳風又指出了一組,武則天就在這一組裡。
眼看真相就在眼前,唐太宗讓李淳風明確具體是這50人中的哪一個。
他讓唐太宗自己猜。
這不是開玩笑嘛。我要能猜到,還用問你?
唐太宗沒法猜,他也不想費那個事兒。
說,乾脆把這50人統統殺掉。
李淳風說:陛下,萬萬不可,如此違反天意,恐怕後果更加嚴重。
唐太宗找不到這個未來的“女主武王”,又不能亂殺無辜,心裡癢癢卻無法動手,猶如一口老痰在喉,使他不吐不快。
武則天躲過一劫,可有人當了這個預言的替罪羊。
他是玄武門的一名守將,叫李君羨。玄武門是扼守皇帝居住的關卡位置,歷來為人所重,它的守將都非常驍勇。
唐太宗當年就是在宣武門設下伏兵,殺了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又脅迫父皇李淵退位,自己當上了皇帝,這就是著名的宣武門之變。
英武的李君羨,崗位在宣武門,職位是左武衛將軍,爵位是武連郡公,是洺州武安人。
這些稱謂裡都有“武”字,李君羨就這樣不明就裡地和武字有了瓜葛。而真正要他命的,是那個娘不兮兮、帶“武”字音的小名。
太宗說,大家邊喝酒,邊說說笑話,各自報報自己的小名,看誰能博大家一笑。
武將們紛紛響應。有人說“臣小名和尚”,有人說“臣小名禿子”,聽著威風凜凜的武將們一個個怪異的小名,宮內不時傳來鬨笑聲。
到了李君羨,他粗聲粗氣地說了一句“臣小名五娘子”。
一個虎背熊腰的武將,起了這麼個小女人的名字,一片鬨堂大笑。
可有一個人笑不出來,那就是唐太宗。
他把五娘子的“五”當成了“武主”的武,總之,只要聽見武這個音,他心裡就不爽。
宣武門守將,左武衛將軍,武連郡公,武安人,五娘子,而且還是個武將,他聯想到那個令人頭疼的“女主武王”預言,心煩意亂之下,也不管他是男是女,就是覺得跟武沾邊的就有謀反的嫌疑。
讓帝王不爽,必將殺之而後快。不久,李君羨人頭落地。
唐太宗鬆了一口氣,有關預言的事就不了了之。
雖然武則天后面掀起了大浪,但在唐太宗時代,她始終鬱郁不得志。
進宮整整12年,從14歲的青澀懵懂成長為二十幾歲的美豔純熟,武則天身份沒變,始終是個武才人。
武則天是個不甘寂寞的女子,在皇帝身邊12年,按理說應該不缺表現的機會,可始終沒得到唐太宗的歡心,應該是有原因的。
說明她一直難入唐太宗的法眼。
長孫皇后13歲就嫁給了秦王李世民,賢良淑德,很得李世民寵愛。李世民當皇帝后,回到後宮有時想和她嘮嘮朝中大事,但長孫皇后總是避而不談。
她說,我一個女流之輩,怎麼可以干涉朝中大事?
那麼,長孫皇后是一個只關心柴米油鹽,家長裡短,對政治一無所知的人嗎?
其實不然。
在李世民建功立業的過程中,長孫皇后夫唱婦隨,配合得非常得力。
李世民當秦王時,隨父李淵東征西戰,建立了赫赫戰功。他拿下了李淵集團的強勁對手竇建德,王世充等。因為屢建奇功,他的野心也慢慢膨脹,不甘心只當秦王,他要當皇太子,他要當皇帝。
因為政治目的不同,李世民和父親李淵、兄李建成、弟李元吉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
她在公公李淵面前極盡孝順,討老人的歡心,有點轉移視線的意思。而且極力和李淵身邊的妃嬪們搞好關係,透過她們之口,李淵和其他兒子的一舉一動都盡在李世民的掌握之中。
長孫皇后在為李世民獲取情報方面立了大功。
宣武門之變時,李世民在前方與父親兄弟兵戎相見,長孫皇后在秦王府鼓舞士氣,激勵他們英勇殺敵。夫妻齊心其利斷金,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宣武門之變一舉成功。
李世民繼承王位,長孫氏榮升皇后。
李世民當皇帝后,精勤朝政,並善於納諫。就是自己哪兒做得不好,讓大臣們勇於諫言。其中名臣魏徵做得最好,可老魏同志有時說話太直,經常讓太宗下不來臺。
一天,在朝廷之上,魏徵徹底把唐太宗激怒了。太宗回到後宮,仍然怒氣難平,覺得自己作為皇帝顏面盡失。
他自言自語:簡直無法無天,膽敢那樣和我說話,非把這個鄉巴佬收拾掉不可。
長孫皇后看太宗真生氣了,她沒說話,轉身進了屋。
好歹勸勸呀,就這樣一聲不吭躲了?這可不像長孫皇后的做派。
果然,一轉眼皇后穿著重大場合才穿的華麗朝服走出來,對太宗跪拜行禮。
唐太宗嚇了一跳,忙問,好好的,皇后為什麼要行此大禮?
唐太宗聽了龍顏大悅,同時也明白了皇后的用心,知道皇后是在勸諫自己,做皇帝要有胸懷有氣度,哪能為了幾句話就殺人呢。
很可惜,雖然皇后賢德,可由於操心太多,鳳體欠安,36歲就撒手人寰。
她病入膏肓時,皇帝太子都憂心如焚。
太子承幹出主意說,醫藥用盡也不見皇后病好,要不赦免一些犯人,再多度些僧人為皇后祈福延壽吧。
長孫皇后知道後堅決反對,她說,生死由命,非人力能改。若修福可以延壽,我素來並未作惡;若行善無效,何福可求?
並在彌留之際對唐太宗說,皇上千萬不可重用外戚,自古外戚干政難有好結果。我孃家人都已經當官,千萬不可再給他們位高權重的官職。
她還說,我死後不要厚葬。
作為女人,活著時無益於天下;死後,更不能因我的葬禮浪費國家資財。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父親不愛,兒子卻把她當寶貝。當唐太宗把皇位傳給兒子李治時,武則天鹹魚翻身,一步步開始施展她的拳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