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中國留學生的“靈感實驗”

三位中國留學生的“靈感實驗”

冬夜北京,22點,萬家燈火暖,寒街人漸稀。位於王府井大街的“WeWork”共享辦公區中,一間辦公區裡依然亮著柔和的燈光,屋裡有六七個人坐在工位上,或伏案研讀,或緊盯電腦,有節奏地在鍵盤上敲擊出英文字母,或戴著耳機正在用英文進行線上交流……

這個“辦公空間”裡的人,既非企業員工加班,更不是網友在網咖裡“衝浪”,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因為疫情而滯留國內、無法去國外讀書的中國留學生。而這個“辦公空間”,也被賦予了一個有意思的英文名字:“Sparklab學習空間”,翻譯過來就是“靈感實驗室”。灰白相間的牆壁上印著“Experienceisthebestteacher(經歷是最好的老師)”的英文短句,在另一面玻璃牆上,簽著所有在這裡學習的同學名字。“這也象徵著一種歸屬感吧”,發起人說。

總的看,這個“Sparklab學習空間”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安靜的自習室;二是寫字樓裡的共享區,在這裡可以舒服地坐在沙發座裡看書、或者與夥伴交流,也可以在獨立“電話亭”中與遠在大洋彼岸的導師交流。第三部分是休閒區,提供零食、水果、咖啡、茶飲等。北青-北京頭條記者瞭解到,因當前防疫需要,“Sparklab學習空間”中的留學生們只有透過大樓門口的健康碼驗證以及刷會員卡,才能進入這個學習區域。

緣起

三個年輕人共同碰“靈感”

“這裡不是辦公室,而是我們的‘留學自習室’,是我們特意為滯留國內的留學生們準備的自習、上網課的一個公益空間。”王徐琬琪是“Sparklab”的發起人之一,她自己就是個因疫情而滯留國內的留學生。她自我介紹說,去年9月,她被美國南加州大學等學校的“WBB全球工商管理學士”項目錄取,因為疫情,不得不選擇留在國內進行線上學習。

與王徐琬琪存在同樣問題的,還有被美國西北大學錄取的王采衣和被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錄取的侯博瀚。三人以前本就是高中同學,一聊方知,大家面臨的問題類似:在家自學,缺乏氣氛;沒有學習的線下“場景”,隨便來個“葛優躺”,就能昏睡過去,效率極低。

“雖然大部分教授會照顧國際學生,網課採用錄播。但有些必須有討論的課程,就一定要用直播課。因為時差原因,這些直播課程往往都在晚上或者半夜進行,有時候一上就要上一整晚,這樣對家裡人的作息也會有影響。”王徐琬琪說。

三個年輕人思來想去,“靈感”突襲,創辦一個“留學生公益學習空間”的想法應運而生,索性就叫它“靈感實驗室”不就得了!“Sparklab”的名字也就由此而來。

實踐

“跑”遍北京四九城 一波三折找“租地”

王徐琬琪說,有了“靈感”後,去年7月份,三人就開始“行動”了。為了瞭解需求,他們在留學生群中進行民意調查。“大家的需求還是挺大的,都覺得這個想法很好很實用。”為了付諸實踐,三個年輕人開始發揮自己從高中即開始培養的社交方面的特長,開始在四九城奔波選址——

侯博瀚當年組過辯論隊,點子多口才好,善於與人打交道;王采衣高中時曾任學生會主席,擅長場地協調;王徐琬琪因自己創過業,也是創意不斷。儘管各展所長,但這次的“創業”對他們來說依然充滿了挑戰,去年的7月到9月,為了找到合適的場地,三人跑遍了海淀、東城、西城、朝陽,找過大學的階梯教室,也看過因為疫情停辦的留學機構場所,均不夠理想。不是價位太高、就是地理位置太偏,或者是周遭環境太差,不利於同學們方便地往來學習。

三位發起人經過無數輪討論,形成的一致“理念”是:一是必須要有獨立的學習空間;二是地理位置不能太偏,通勤要方便;三是價格要合理,要考慮留學生們的經濟實力。因此,三人沒少跑,不斷地與場地提供方溝通、砍價。

“我們的‘創業’資金都是來自自己此前創業攢下的積蓄,以及家人的資助。”王徐琬琪說。

經過多方努力,去年9月,“Sparklab學習空間”在雅寶路的“EPARK”開業。他們透過微信群和微信公眾號“Sparklab學習空間”釋出訊息,吸引了多位有共同需求的留學生們走進這個24小時留學生“自習室”。今年年初,“Sparklab學習空間”由雅寶路搬到了王府井,位置更加核心。經過一番討價還價,也得到了相對合理的租價。

因為自習室的本體就依託在共享辦公空間裡,因此各方面學習設施都比較齊全,自習、討論、茶歇的需求都能滿足。

透過口口相傳,這個學習空間的名氣越來越大。“會員最多的時候,線下可以達到30多人,”王徐琬琪說。在費用上,每個月的會員費則根據預定期限的長短,每人每月1600元至2000元不等,刷門禁卡進入,一個月內不限學習次數。“這樣的價格已經遠遠低於市場價了,僅僅是覆蓋了成本而已。我們的初心也是希望為大家提供一個公益的環境。”王徐琬琪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為了讓會員們能夠更加有序、安心地在“Sparklab學習空間”中學習,他們還專門設定了輪值的管理員,負責日常的溝通和事務性運作。“一開始,三個人都沒有什麼分工,經常就是重複性忙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逐漸捋出了路數。”侯博瀚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2021年他會在上海實習,不能更多地照顧線下“Sparklab學習空間”的運營,就主要承擔起線上微信群和微信公眾號運營的部分,而王采衣和王徐琬琪都留在北京,更多負責線下組織工作。

拓展

互動辦了數十次 尋求夥伴“社群感”

這個學習空間不僅僅是能上網課這麼簡單,三位小夥伴想到,暫時無法前往學校學習畢竟是個遺憾。為了讓環境無限貼近於真實的校園生活,三人儘可能把大學生活的元素融入其中,將“Sparklab學習空間”功能進行擴充套件,設法豐富“留學”生活。

在成立半年多的時間裡,他們在“Sparklab學習空間”中辦起了小型論壇、討論會、讀書俱樂部以及集體娛樂活動。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留學生們可以在這個空間裡進行思想碰撞、獲得新知。不僅如此,他們還請來學長、學姐走進“Sparklab學習空間”與大家一起進行討論。

王采衣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目前該“留學自習室”每週都有兩三場集體活動。他們討論哲學問題、討論藝術史、一起學習歷史課程,由留學生們自己擔任導師,把專業內有意思的知識整理出來與大家一同分享、交流,在這方小小的空間裡學習與成長。

翻看“Sparklab學習空間”釋出的活動安排表,每天下午3點半到5點是最受留學生們歡迎的時段,有專為開闊視野而設定的專題沙龍,有為提升寫作能力而開設的寫作工坊,也有輔導學校申請的交流環節。此外,還有一週一次的讀書俱樂部,週末還有電影之夜、桌遊局……拓展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在新學期,他們還計劃邀請行業專家、大咖與留學生們交流職業規劃。

不僅如此,“Sparklab學習空間”的線上微信公號和微信群人數也越來越多,關注度也越來越強,他們也會在線上分享活動內容。

儘管這個學習空間看似一個共享自習室,但王采衣覺得:“我們從沒有以自習室的標籤來界定自我,我們的核心觀念是為了製造社群感。”

打算

“實體空間”有盡時 線上“社群”無終期

“我們在新學期開學之後,還打算再更換一個新的地方,希望能夠為留學生們提供住宿的條件。”王徐琬琪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隨著“Sparklab學習空間”影響力在留學生群體中不斷提升,也有廣東等地的滯留留學生表示願意來到北京,加入他們的“Sparklab學習空間”,不過,他們對於住宿的需求比較強烈。“目前,我們已經與不少機構和單位進行過溝通,初步希望能夠借用高校的宿舍,一方面,安全有保障,另一方面,讓夥伴們也能承擔得起費用。”

談起這次“創業”的經歷,王徐琬琪和王采衣都說,他們的大學專業都與商科有關,因此,這也是對他們一次很好的鍛鍊。

“我們這群留學生不管將來是去哪裡學習,當下都是透過‘Sparklab學習空間’聚在了一起。未來,各地學校恢復線下開課之後,大家雖然分散在不同的國家,但是完全可以繼續在線上組建一個更大的社群進行交流、學習,並傳播我們中華的文化。”在這三位年輕人心中,“Sparklab學習空間”的發展方向正在日益明確起來——“我們打算把它延伸成留學生學習交流社群”,侯博瀚說,“Sparklab學習空間”未來會更注重線上發展,以“社群”形式存在,不斷提供學習內容和豐富活動,讓身在異國他鄉的留學生們能夠在社群中找到同伴、緩解孤獨、傳播文化,共同提高。

“實體空間有散時,但是Sparklab陪伴無終期。Spark,是火花、活力之意,在這個靈感實驗室裡,希望各種思維碰撞出絢麗火花,讓所有置身其中的人找到自己的學習熱情所在。”王采衣說。

供圖/Sparklab學習空間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武文娟

編輯/彭小菲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447 字。

轉載請註明: 三位中國留學生的“靈感實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