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將軍,北伐的時候和北洋打,敗了,他跑了出來;抗戰的時候和日本打,敗了,他跑了出來;解放的時候和解放軍打,敗了,他又跑了出來。
南京大屠殺他逃跑了,淮海戰役他又逃跑了,就算是兵敗如山倒,哪怕是屠城血修羅,他都能以一種金蟬脫殼、如履平地般的姿態脫身而出,而且還活了103歲,他是誰?他就是“小戴宗”孫元良。
孫元良(1904年—2007年),原籍浙江紹興,1904年出生於四川成都華陽,黃埔軍校一期畢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師長、第22集團軍司令官、國民軍第5綏靖區司令官等職。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率部在廟行一線頂住日軍攻擊;“八·一三”淞滬會戰時,堅守閘北陣地76天,後參加南京保衛戰;1944年,率29軍在獨山阻擋猖狂的日軍,使這裡成為了日軍侵華的終點站;1949年後去臺灣,2007年在臺北去世。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孩子的未來發展,和小時候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傳言中孔子的父親,六十多歲才生下孔子,孫元良也是一樣。他的父親六十七歲才生下他,不過和孔子不同的是,孫元良的父親因為老來得子,格外給予這個小兒子千般嬌寵溺愛,以至於逐漸養成了他一種享樂主義精神。
如果用今天流行的話來講,孫元良在一出場就已經拿到了男主角劇本,而他又是怎樣自己一步步墮落成"逃跑將軍",為人所不齒的呢?
時任第88師軍械處主任兼南京通訊處主任的葛天回憶道:
“1937年10月上旬我到上海,那天正好遇到上海學生代表在四行倉庫88師師部慰勞,這時孫元良看到一個女學生代表眉清目秀,就以花言巧語要該女生單獨在師部多玩一下,企圖強姦。這個情況被該師副師長馮聖法知道後,曾前往勸解無效。這時我到師部,馮要我再去一勸。我照馮意對孫勸說後,他竟說:‘英雄總是和美人聯絡在一起的,自古英雄都喜歡美人,尤其是我們在上海作戰有功,做這一點小事沒有什麼。”
如果這僅僅是個人作風有問題的話,那麼戰場逃跑就是軍人的恥辱,還虧他是黃埔一期!
因為受過良好的教育,所以孫元良很幸運考入了黃埔一期,成為黃埔一期學子。黃埔畢業後,孫元良又趕上東征和北伐戰爭的爆發,他既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又足夠勇猛,很快就升任團長。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孫元良竟然在之後的南昌一戰中當了逃兵,蔣介石氣得差點就要把他給處決了,要不是其他黃埔系將領求情,孫元良的小命早就不保了。蔣介石看他心煩便把他送到了日本留學,結果孫元良此後好像是徹底放下了臉面,留學歸國後屢次在各種各樣的戰爭中臨陣脫逃,人們還戲稱他為“飛將軍”,說他遇到打仗跑得跟飛一樣快。
在南京保衛戰時,孫元良再次展現了他的看家本領—逃跑。日軍進攻南京城,原本負責指揮88師的他卻獨自一人拋棄全師逃跑了,導致88師群龍無首,潰不成軍,很多將士都成了日軍刀下的亡魂。
在淮海戰役中,國軍幾大名將,像黃百韜、黃維、杜聿明、邱清泉等人非死即傷,然而孫元良卻能夠全身而退,不得不說他的逃跑能力堪稱一流,就連被稱為“長腿將軍”的劉峙也是自嘆不如。
1949年孫元良跟隨蔣介石去了臺灣。後來,70歲的孫元良在日本開了一家麵館。此後他重返臺灣,一直活到2007年,享年103歲。孫元良也成為黃埔一期最後一位去世的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