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中,中共中央機關從延安到西柏坡再到北京接連不斷地進行了三次“大搬家”。這三次“大搬家”都是由楊尚昆親自組織和實施的。因此楊尚昆也曾談到: 他在解放戰爭時期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 就是組織指揮中共中央機關的三次“大搬家”。
中共中央的三次“大搬家”的背景雖然各不相同, 卻一次比一次繁雜,組織工作更是千頭萬緒。楊尚昆在這三次“大搬家”中表現出了非凡的組織才能和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他為黨和人民所做出的巨大歷史貢獻。
第一次“大搬家”——撤離延安
1946 年 6 月,蔣介石撕毀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內戰全面爆發。蔣介石派軍大舉進攻中國共產黨控制下的各解放區,8月2日,派飛機轟炸延安。11 月以後,延安的臨戰氣氛已經越來越濃。據《楊尚昆回憶錄》記載,1946年11月11日,劉少奇在黨校召開的一次幹部大會上公開進行動員,宣佈楊尚昆為中央直屬縱隊司令,鄧潔為副司令,李濤為參謀長,一共 3 個人,負責疏散工作。
“紅都”延安是中國革命的聖地和中心。自從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黨中央在這裡已“經營”了十餘年時間,其疏散和搬遷的繁瑣程度可想而知。面對艱鉅的任務,負責指揮中央機關撤離延安向後疏散的任務的楊尚昆不敢有絲毫馬虎。中央機關撤離延安可以說是一波三折。
1.毛澤東指示——片紙隻字也不要落入敵人之手
單說大量涉及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與核心機密的檔案和檔案如何處理的問題,解決起來就頗費周折。從1946年底到1947年初,中央機關在周恩來的親自主持下,開始了檔案轉移的準備工作。
檔案的清理是從 1946 年11月開始的,中央秘書處收到各方面交來的檔案1.6萬多件。經過整理後,對沒有留存價值的檔案,進行了銷燬。1946年11月3日,《中共中央關於處理與儲存密件的指示》下達:重要而機密的檔案“指定專人妥善攜帶”,不必留的事務性檔案“應即銷燬”。根據這一指示,經過分類,僅中央秘書處就燒燬檔案十幾箱,機要處燒燬的電報達13355 件。
然而,有些部門行事比較倉促,結果將一些不應銷燬的檔案也銷燬了。另外有一個單位一次就燒燬 10 餘箱次要檔案。這些情況報到毛澤東那裡,引起了一貫重視檔案保護、留藏的毛澤東的注意。毛澤東立刻發出指示:“疏散檔案,不要驚慌失措。確實不需要的文電可以銷燬,重要文電一定要保護好,片紙隻字也不要落入敵人之手。但該儲存的要好好儲存,不能任意濫燒。”毛澤東指派安子文到中央組織部等單位檢查疏散轉移檔案的情況,並向各機關傳達他的指示,要求各機關準備撤離事宜要有條不紊地進行。這以後,中央各部門向延安以外陸續疏散檔案。中央秘書處先期將 1 6 箱檔案疏散到保安縣(今志丹縣)的安篠(筱)嶺農場,另外 1 3 箱送到清澗縣十家塬子 。
◆延安時期的楊尚昆。
1947年3月11日,中央機關特地組成材料保管委員會,將秘書處、機要處、中組部和軍委總政等單位的材料集中轉移到瓦窯堡、晉綏興縣等地,由曾三押送。
2.饒漱石的求情給工作帶來負面影響
除了大宗的檔案材料和物資需要轉移,不能受一點損失外,人員的轉移也是相當繁雜而沉重的任務。延安有許多文職機關、後勤行政部門都要撤離。這支隊伍十分龐大,行動起來不免拖沓,因為其中包括許多老人、婦女、年齡不等的孩子,以及大量的輜重。有鑑於此,在楊尚昆擔起撤離延安的組織領導工作後,於1947 年初就立即行動起來。疏散的第一步,就是將一批老人、領導人的夫人、孩子3000 多人和一批笨重的物資器材,陸續護送出延安,集結到了瓦窯堡。如果敵人進一步逼向延安就東渡黃河向晉西北轉移。當時,楊尚昆命令集中各機關所有騾馬,並向群眾徵調了一批騾馬,分配給各機關。由於敵人的進攻行動還未開始,所以轉移工作雖然緊張但還比較有秩序。在瓦窯堡集結是以防緊急中與機關和部隊同時行動可能出現的混亂。
然而,事情並不像想象的那麼簡單。由於臨近春節了,胡宗南的部隊仍未發起對陝北的軍事進攻,中央領導機關依然留在延安,於是先行到瓦窯堡的家屬們便有點想家了。有人便提出:“敵人又沒有打延安,讓我們回延安過年多好。”面對家屬要回延安過年的請求,楊尚昆考慮到將這些人轉移到瓦窯堡不容易,為此動用了很多騾馬以及沿途照應的人力,所以沒有輕易應允。但時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央組織部部長的饒漱石卻幾次出面,並親自跑到王家坪,請楊尚昆同意讓家屬們回延安過春節。面對饒漱石的一再請求,楊尚昆無奈,只得同意有限制地回,放了 1 0 0 0 多人回延安過春節。
誰料這些人回到延安還不到一星期,胡宗南就發起了對延安的攻擊。楊尚昆隨即又組織這些人轉移。此時情況緊急,各部門都在撤退,對這些人就不可能像上次那樣按部就班、面面照顧了,也不能要騾子有騾子、要馬有馬了,有些人只好步行。雖然從延安到瓦窯堡僅有 50 多公里,但是仍然有些人怨聲載道,埋怨腳上起了泡。
經過這一番折騰後,楊尚昆深深地體會到中央服務工作的龐雜與繁難,不過,幸好他提早組織了撤離,幸好放回延安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否則3 0 0 0 多老弱婦孺和輜重待胡宗南進攻時才著手動作,就真要抓瞎了。楊尚昆後來在回憶時談到:“為什麼以後中央機關的大部隊過黃河比較順利呢?就是因為有兩三千人和一批笨重的物資器材已經轉移到瓦窯堡,所以胡宗南一行動,我們就趕緊通知這些人過黃河。”在這支隊伍中,有很多老同志,比如董必武、謝覺哉、吳玉章等,但楊尚昆沒有同他們一起撤離。
3.楊尚昆親自排程指揮,解決混亂局面
當胡宗南發起進攻後,楊尚昆馬上通知預先集結在瓦窯堡的人員向東轉移,東渡黃河。因為有中共中央機關,有部隊,還有地方機關和群眾,人馬如潮,在撤退和渡河過程中難免出現了一些混亂局面。
1947年3月11日,國民黨飛機開始轟炸延安無人區,中央機關開始紛紛撤離延安。3月18日,毛澤東離開延安。3 月 19 日,彭德懷也撤離延安。在這種情況下,在從延安到瓦窯堡、清澗、綏德至黃河渡口的一路上,人畜擁擠,加上國民黨飛機經常來偵察、襲擊,轉移的部隊難免出現一時混亂。為了防止空襲,轉移部隊經常夜間行軍,白天躲避休息。
◆楊尚昆在北方局駐地。
1947 年 3 月中旬,楊尚昆離開延安到達瓦窯堡。此時,葉劍英還留在王家坪。在瓦窯堡,楊尚昆見到了前期到達的任弼時。據《楊尚昆回憶錄》記載:任弼時因為得知曾三的部隊失去聯絡,吳玉章、鄧穎超等人還沒有配備騾馬,一見到楊尚昆就焦急地說,“你趕快到黃河邊去指揮,不然一堆人渡河就亂套了!前面歸你統一指揮。”情況萬分緊急,楊尚昆馬上想辦法搞到一輛吉普車,連夜趕到黃河邊。楊尚昆先去看望了董必武、謝覺哉等人,並安排牲口,讓他們先東渡黃河,到山西賀龍那裡。接著把疏散混亂的部隊理順,安排渡河。在困難面前,大家覺悟很高,同仇敵愾。
軍委三部的武裝堅壁隊,夜以繼日地搶運器材,堅壁物資。社會部的人員,搶救翻到河溝裡的物資和馬匹。1947 年 3 月 18 日,中央增派範離為中央後梯隊司令員,前往晉綏根據地,主持東渡黃河和接洽安置工作。楊尚昆則在黃河東、西兩岸來回穿梭,負責把疏散的人員、物資運送過黃河,把黃河東的安置情況向任弼時及時彙報。那時候,楊尚昆還沒有到後來中央後委的駐地——山西臨縣三交鎮,等到葉劍英等帶著王家坪的同志到達三交鎮時,大家才逐漸地集中到這裡。到3 月底,中央和軍委直屬機關需要撤離過黃河的人員,已經分別安置在晉西北的柳林、臨縣和興縣地區。1947 年 4 月 11 日,中央電告各解放區領導人,中央工作機構決定分為三部分: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率領一部分工作機構留在陝北(簡稱中央前委);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率領一部分工作機構,經五臺山轉移太行(簡稱中央工委,後來進駐河北省西柏坡村);中央及軍委大部工作機構成為中央後方,暫留晉西北,由葉劍英、楊尚昆負責率領(簡稱中央後委)。
這次中央機關大遷移的組織,是楊尚昆接手辦公廳後經受的第一次重要考驗,證明了他的智慧和能力是完全勝任這一領導工作的。
第二次“大搬家”——從晉綏根據地到西柏坡
1947年底,經過一年半的較量,解放戰爭各戰場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人民解放軍有效地擴大瞭解放區。而1947年11月12日的石家莊解放,將晉察冀解放區和晉冀魯豫解放區聯成了一片,使西柏坡的周邊有了一個比較大的安全環境,而先期到達河北西柏坡的以劉少奇、朱德為首的中央工委已經在西柏坡打開了局面。
為了更便於領導全國的解放戰爭,偏居陝北 13 年之久的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決定前往河北西柏坡同中央工委會合,指揮全國的解放。
在1947年12月,毛澤東在陝北米脂縣楊家溝會議上明確宣佈:“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 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也就是在這次十二月會議上,中央初步考慮中央縱隊(前委)東渡黃河同中央工委會合。
1948 年 1 月 20 日,葉劍英和楊尚昆接到周恩來和任弼時來電: 後委的遷移,按計劃在3月中旬開始行動。接到電令後,楊尚昆立刻開始著手指揮和組織中共中央機關進行第二次“大搬家”。
1.南北兩路轉移
根據以往的經驗,中央領導機構延安時期的楊尚昆。
搬遷轉移時,情報、通訊工作則是一刻也不能中斷的。所以,在1948年1月初,楊尚昆就派軍委三局局長王諍到河北平山同中央工委接頭,預先佈置通訊接轉工作。1月中旬,楊尚昆派軍委供給部範離到晉綏和晉察冀軍區接洽, 解決運輸力量和沿途食宿問題,商定由晉綏軍區負責護送,晉察冀軍區負責接應。
據查,當時從安全方面考慮,轉移的路線分南北兩路。南路由三交鎮經嵐縣、靜樂、軒崗到崞縣,這時崞縣一帶常有閻錫山的部隊出沒,所以到聶營需從豆村南下進入平山;北路從三交鎮經興縣、岢嵐、五寨、神池、代縣、繁峙、五臺到聶營,這一線可以走大車。沿途經過的村莊小,糧草供應困難,只能由精幹人員以小分隊行軍方式進行。聶營是個轉運站,再往前就由晉察冀軍區接運。1948年1月下旬,按楊尚昆的要求,軍委二局、三局抽調400多人組成先遣組,攜帶必需的通訊器材首先離開三交鎮,接著第二批520多人又攜帶部分物資出發。1948年3月12日,葉劍英和李濤、李克農離開三交鎮。這樣,軍事和情報系統的電臺都已經溝通。楊尚昆仍留在三交鎮,一邊做後委的結束工作,一邊等候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的到來。3 月23日,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央機關的隊伍東渡黃河,前往河北建屏縣(今屬平山縣)西柏坡。
2.毛澤東的科學預言
1948年 3月24日,毛澤東、周恩來和任弼時等一行人到達三交鎮的雙塔村,並由楊尚昆接待。當晚,楊尚昆陪同毛澤東等到三交鎮看望後委的同志們。隨後,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一行帶一架電臺和部分警衛人員共100 多人,於3 月25 日經興縣蔡家崖,在晉綏軍區所在地小住數日後,走北線前往西柏坡。
毛澤東經過三交鎮時,給楊尚昆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兩件事情。一是批評晉西北的土地改革搞得很“左”。這件事雖然是由康生和陳伯達指揮的,但毛澤東說:“你們後委就住在這裡,這些事情都知道,可是你們根本不反映,你們讀的馬列 主義到哪裡去了?!”另外一件事情則是毛澤東對解放戰爭的形勢做了評價。毛澤東談到:“同蔣介石的這場戰爭,可能要打60個月……,這60個月又可分為兩個30個月:前30個月是我們‘爬坡’、 ‘到頂’,也就是打到我們佔優勢;後30個月,叫做‘傳檄而定’,那時侯,我們是‘下坡’,有時候不用打仗,喊一聲,敵人就投降了!”後來戰爭形勢的發展完全證實了毛澤東的科學預言。
3 . 中央前委、中央工委、中央後委的會合
1948年3月25日下午,召開了搬遷動員大會,周恩來和任弼時分別講了話。3 月底,楊尚昆率領最後一批人員分批出發。行前商定:由軍委二局的謝逸志率一個組打先鋒,由一局的張一民帶一個組善後,並沿途檢查行軍紀律。人員按單位編組:一般幹部和戰士自背行李步行;中級幹部和體弱的同志騎馬或騎毛驢, 也有的乘坐馱轎:兒童坐在柳條筐裡,一頭毛驢馱2個,一匹騾子馱4個。沿途每隔25至30公里,由軍區設一個兵站,負責安排轉移人員的住宿和騾馬的草料。1948年4月22日,我軍收復延安的訊息傳來。在勝利的喜悅中,楊尚昆率領大家到達了西柏坡。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一行於4月13日到達晉察冀軍區所在地阜平城南莊。10天后,周恩來和任弼時先到西柏坡。毛澤東因準備訪蘇暫住城南莊,直到斯大林提議推遲訪蘇時間後,才於5月27日來到西柏坡。至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工委、後委合併。
◆楊尚昆與劉少奇一起。
在人員轉移的撤離延安時轉移到晉綏根據地的檔案檔案又要進行第二次轉移。在此次轉移前,材料保管委員會已作了更充分的準備:一是又蒐集和搶救了一批檔案,主要是接收了被撤銷機關的檔案、個人儲存的材料、舊政權的檔案和堅壁在陝北的檔案材料:二是把所有檔案都作了分類甄別和處理。1948年4月初,精簡後的64 箱檔案被裝入鐵皮箱,全部由牲口馱運,依然是在曾三的率領下,從興縣劉家曲出發,途經嵐縣、靜樂、忻縣、五臺山進入河北阜平,於5月上旬到達建屏縣西柏坡。
應該說,第二次“大搬家”是一次很順利的轉移。
第三次“大搬家”——從西柏坡到北平
楊尚昆在1949年1 月24日的日記中寫到:“形勢發展迅速,移動有提早之可能,需積極準備。”1月27日,又在日記中寫到,“晨回夾峪,約鄧典桃(當時任中共中央直屬機關供給部部長)等談準備移動問題。”2 月1 日,楊尚昆又在日記中寫到,“約同廖(廖承志)、祝(祝志澄)、劉(身份不詳)共商移動中廣播的接替問題,……”從楊尚昆的這些日記中可以看出在北平和平解放前,楊尚昆已經開始部署中共中央的第三次大搬家。
1.商談先遣工作
其實早在1949年1月18日,北平和平解放的談判正在進行中時,楊尚昆就派中直管理局局長範離去北平勘察中共中央機關的駐地。1月27日,楊尚昆與周恩來商談中央機關移動問題,先派李克農負責佈置一切。即以周恩來名義電告彭真、葉劍英和王諍早些做準備。
隨著北平的和平解放,1949年1月底,葉劍英即來電,要求楊尚昆去北平,籌劃把中央機關遷往北平。1949年2月1日,楊尚昆同李克農商談先遣工作。楊尚昆在日記中對這次搬遷的重要性有比較詳細的記載:“自延安起,3 年來均在搬與安二字上工作,而此次移動則大有不同:①由鄉村到城市(而且是大城市);②時局正在最緊張的關頭,不如延安的偏安,也不如三交時之安寧,指揮工作是一刻也不能中斷的;③北平是區域性和平而得解放者,未經清洗,一切微生物(中外的)都很多,應當引起最高的警惕。駐地問題,我們有一方案,夜間請示周(周恩來),他均同意。”從這篇日記中可以看出:面對複雜的時局,楊尚昆在當時不敢有絲毫馬虎。尤其對安全和駐地問題更是千思百慮。2 月 1 日,楊尚昆與廖承志談中央機關移往北平時,新華電臺不中斷廣播問題;同日,又與從北平來的滕代遠、呂正操和黃克誠談移動時的鐵路交通安排。
◆和周恩來、陳雲、彭真在一起交談。
但是楊尚昆並沒有立刻動身,因為,周恩來告訴楊尚昆說:“你抽不出身來,因為有‘客人’馬上就到。”1949年2月3日,李克農前往北平部署搬遷一事。2 月 10 日,楊尚昆與羅榮桓談移動時的警戒、運輸問題。正如楊尚昆所料,安全和駐地問題是中共中央第三次“大搬家”的重中之重 。
2.安全警戒
進入北平,首先要考慮的而且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安全警戒。北平雖然已經解放,但北平畢竟曾是國民黨華北“剿總”的所在地,原來特務機構林立,包括國防部的保密局、二廳、黨統局、華北“剿總”兩處,閻錫山的特務系統,還有美英的國際間諜,八大系統,再加上從東北、華北和西北流竄進北平的暗藏特務,一下子也不可能全面搞清楚。國民黨在北平的黨政軍機關雖然已被人民解放軍實行了軍管,但社會政治環境一時還來不及清理。為了做到萬無一失,1949 年初中央就成立了“轉移委員會”,由周恩來主管,楊尚昆和曾三具體負責,並著手進行籌備。
對於安全警戒,周恩來十分重視。周恩來向楊尚昆介紹了兩個人,一個是搞掃雷的,另一個則是搞無線電的。這兩人和範離等一起,作為先遣人員去香山。1949年2月9日,陳雲和羅榮桓從東北到西柏坡彙報工作,周恩來請四野先抽調一個師到香山一帶駐守,準備保衛黨中央。四野派吳烈所部一個師進駐香山一帶,並在香山制高點“鬼見愁”設立了一個高射炮陣地。
3.雙清別墅——毛澤東的臨時住地
為選擇中共中央遷移北平後的駐地,1 月中旬,楊尚昆先後派李克農和範離到北平選址。當時中南海曾經是國民黨華北“剿總”的駐地,地處鬧市,安全警戒條件不成熟。經過實地勘察,並同葉劍英、彭真商量,李克農、範離建議中央機關遷移北平後暫駐離北平市區20公里的西郊香山。那裡環境幽靜、林木繁盛,並且有利於防空。香山的慈幼園有一批現成的房屋,只要把這些房舍稍微修繕,正好可以供中央機關使用,這對安置中直機關的5500多人至關重要。這個慈幼園是由曾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的熊希齡創辦的,而熊希齡的雙清別墅正好可以供毛澤東臨時居住。
在楊尚昆自己的回憶錄中專門提到:1949年2月底,李克農來電,對香山駐地的安排提出了一個方案。為了保密起見,中央機關對外稱“勞動大學”。第一站稱勞大的籌備處,設在市內弓弦衚衕 15 號。第二站稱勞大收發處,設在青龍橋。第三站稱勞大招待處,就進入香山。中央機關分駐在香山,軍委機關分駐在西山一帶。工青團等群眾團體為了便於聯絡群眾,駐在城內。
中央機關暫住香山,有優點,但缺點也難以避免。首當其衝的是交通不方便,又太分散,有時跑一個地方就要花一天時間。當時中央辦公廳沒有汽車,從香山到城裡辦事沒有車不行。楊尚昆只好跑到四野政治部找蕭向榮。蕭向榮把收繳的20輛汽車撥給他使用,這才稍稍緩解了矛盾。
從西直門到香山,當時沒有正規的公路,汽車上不去。楊尚昆從四野調來一個工兵連,用20天時間趕修了一條公路,汽車可以直上香山,到雙清別墅,這是中央進北平前修的第一條公路。楊尚昆還特地請來廖承志,把電臺廣播的交替問題安排好。
4.飛向北平
在上文中提到的周恩來所說的客人,就是斯大林派來同中共中央商討黨政軍大事的米高揚。在送走米高揚後,1949年的3月5日—13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全會詳細規劃了新中國建設的宏偉藍圖。會後不久,中央書記處決定: 3月23日啟程向北平進發。楊尚昆在此以前,已經經歷過兩次“大搬家”。那兩次,都是騾馬馱運和兩條腿走路,還要時刻提防國民黨軍的騷擾和空襲。這次從西柏坡進北平,已大不相同,共產黨已經在軍事上、政治上都掌握了主動權,交通運輸也有汽車和火車了。大家的心理也起了變化:撤離延安時,為了輕裝,大家生怕東西丟不掉;這次相反,什麼東西都捨不得丟。有的人連一張木板床都想運走,說這張床睡著舒服,堅持一定要運到北平。楊尚昆等人做了大量細緻的工作,說服大家。
◆1956年9月,楊尚昆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圖為毛澤東與楊尚昆一起。
1949年3月19日,周恩來在西柏坡主持召集各單位負責人會議, 由賴祖烈報告香山駐地的情況。會上宣佈中央書記處在 25 日抵達北平,指定楊尚昆 24 日提前到達北平。
3月20日,第四野戰軍派保衛部長錢益民、三十七軍副參謀長蘇靜等人,帶領一大批同志,開著130餘輛汽車,從北平到西柏坡給黨中央搬家。3月23日, 毛澤東和中央書記處的同志們率領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離開西柏坡,向北平進發。3月23日下午,楊尚昆和伍雲甫一起坐小吉普離開西柏坡。為了趕在中央的隊伍之前到達北平,他們不走行唐、唐縣到保定那條線,而走捷徑,經靈壽北向定縣,到保定時已是午夜。天一亮他們又立刻啟程,24日中午到涿縣,在四十二軍萬毅部駐地略事休息,下午3時又乘車趕路,終於在黃昏趕到香山,和範離、田疇談了一下工作情況,即下山到振芳樓,夜晚即宿於樓上。
幾乎與此同時,毛澤東一行於3月23日夜宿在唐縣淑閭村,24日下午到達涿縣,晚上住在了四十二軍司令部大院。25日凌晨2時從涿縣上火車,清晨到達北平西郊的清華園車站下車,到頤和園益壽堂休息。
3月25日上午,楊尚昆和伍雲甫上香山檢視毛澤東和中央書記處的住地。毛澤東的住所安排在雙清別墅,坐北朝南,房舍寬敞,環境也很安靜。西南面有兩個防空洞。西邊,有小徑通向來青軒,是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和任弼時的住所。楊尚昆住在附近的昭廟,這是中直黨委和中央辦公廳秘書處的辦公處。中午,楊尚昆去頤和園看望中央書記處的同志後,即與李克農一起到西苑機場,檢查中央領導人會見前來歡迎的各界代表和民主人士及檢閱部隊的準備工作。檢查完畢,又立刻趕回香山。為此楊尚昆沒有能夠參加中央入城檢閱這一盛事。
1949年6月15日,因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毛澤東暫住中南海豐澤園菊香書屋,此後進城均住此處。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幕前夕,毛澤東由香山雙清別墅移居菊香書屋。隨後,中共中央和軍委機關也陸續遷入北平市內。
在中央機關進駐北平的同時,1949 年3月24日,那批兩經輾轉的檔案檔案,又開始了第三次大轉移。在周恩來和楊尚昆的統一指揮下,專門派了兩輛卡車給秘書處。曾三率領工作人員將所有檔案檔案裝上車,從西柏坡出發,第一天住涿州,第二天趕到北平。至此,兩年又五個月的艱難歷程終告結束,中國共產黨的這批珍貴檔案檔案在三次遷移中也完好地儲存了下來。
至此,第三次“大搬家”才算正式結束。
本文為大魚號作者原創
轉載請註明轉自《黨史博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