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明遠:教師要積極科學合理運用數字化

顧明遠:教師要積極科學合理運用數字化
著名教育家、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 顧明遠

日前,教育局長高峰論壇(2023)成功舉辦。論壇開幕式上,著名教育家、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先生以《弘揚教育家精神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題作主旨報告,對新時代教師應具備的理想信念和專業素養作出解讀。

教師應有教育家精神

全面建設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人才是關鍵,教育是基礎。強教必須強師,有了高質量的教師,才能有高質量的教育。

教育家精神,傳承發揚了中國知識分子和歷代教育家的優秀傳統。教師是知識分子群體,是民族的中堅,教師的風範引領著社會的風尚。中國曆代知識分子不僅創造了中華優秀文化,而且都胸懷天下,抱有報國之心,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孔子說“有教無類”、“仁者愛人”;陶行知說“愛滿天下”。都是不僅授業,而且傳道,既是經師,更是人師。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新時代教師要傳愛黨、愛國、愛人民之道,傳修身養心之道。把學生培養成有家國情懷、真實本領、勇於擔當的時代新人。就像陶行知所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們首先要把孩子培養成為真人。

1800萬教師不可能都成教育家,但每一位教師都要有教育家精神,並錘鍊自己成為教育家。

新時代教師需有改革創新的精神

教育家精神最根本的是要培養教師的改革創新精神,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當前中國教育遇到多種挑戰:

一是,人類遇到百年未有的大變局,國際風雲變,世界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全球化遇到一股逆流,保守主義抬頭;西方實行技術封鎖,企圖遏制中國的發展。

二是,人類遇到環境的嚴重惡化。生態受到破壞,生物多樣性喪失,資源透支和浪費,全球氣候變暖,人類生存遇到威脅。大家都感受到了,近年夏天天氣特別炎熱,世界各國天氣都在變化,北冰洋冰塊正在消融。

三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人工智慧、生成技術使得許多職業消失,同時又產生許多新的職業。青年就業遇到許多困難。世界各國大學生都面臨著就業的困難。

教育怎麼辦?出路在於改革。

教育要為全面建設中國式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就要培養兩類人才:一類是透過自立自強掌握高科技的傑出人才,傑出人才需要好的教育,也需要自己的努力,清華大學的錢學森班,經過幾年的追蹤,提出和總結有發展前途的五大因素:第一是驅動力,我經常講沒有興趣就沒有教育,科學史上很多科學家都是因為痴迷於他自己的專業;第二個是毅力,屢敗屢戰,要禁得起挫折;第三要開放,要吸收別人的經驗,要有開放和包容的心態;第四要智慧,提倡教育人要有智慧;第五要有領導力,不是領導他人,是領導自己,能夠和他人溝通。我覺得傑出人才是少數,但是創新能力是每個人都需要的,我們既要培養傑出人才,也要培養大眾創新人才,我們是在創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及早發現並且及早培養,使我們的傑出人才脫穎而出。二類是為了實現全體共同富裕的普通勞動者,他們都是創新人才。教育在培養普遍創新人才過程中因材施教,讓有天賦的傑出人才脫穎而出。

教育必須因時而變

今天教育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升,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化;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學習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高科技、高速度、高質量、創新性、人文性、不確定性,是新時代的特徵。

教育必須因時而變,適應時代的需要。新時代的教育特徵是高質量、高效率、個性化、國際性、終身性、數字化;新時代的教學特徵有主體性、個性性、綜合性、研究性、互動性。現在,為什麼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我們經常看到,越是好的學生,心理健康越有問題。我一直提倡教育是沒有競爭的,我們不提倡公佈學生的成績排名,希望教育局長不用分數評價學校,更不能用分數評價學生。昨天我看到一個短影片,一位家長說,“我的孩子成績沒考好,我覺得對不起學校和班級,拖了大家的後腿,但是我的孩子還能吃得好睡得好,我也很慶幸。”

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改變教育方式。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學生觀、質量觀。當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59.6%,到2035年可達75%。因此高中階段教育必須改革,實行多樣化,給學生提供多種選擇,培養社會需要的各種人才。如果都想學清華北大,教育就沒有出路。

其次,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由標準化改為個性化;由重記憶、輕能力轉變為重能力、重發展,由定式思維轉變為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實踐性思維;由重結果、重分數轉變為重過程、重形成。

新時代教師要合理運用數字化提高教育質量

2019年公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促進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人工智慧+教育”正在改變著教育的生態、教育的環境、教育的方式、教育管理的模式。充分認識“人工智慧+教育”的育人功能,是當前教育工作者遇到的重要挑戰。

歷史上每一次科學技術的重大進步都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如造紙術、印刷術擴大了知識的傳播,有了紙就有了課本;工業革命帶來了教育的普及、集體學習、班級授課制;資訊科技推動了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我們現在的班級授課制就是工業革命的產物;ChatGPT人工智慧給未來教育帶來遐想、疑慮。

數字技術在教育上怎麼應用?當前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比較滯後,源於教育是塑造人的心靈的活動,同時還存在幾個問題。一是認識問題。教育工作者對智慧技術的優勢和風險認識都不足,我覺得我自己也沒有認識到位。智慧技術的優勢在於開放性、個性性、互聯性、資源互享。新冠疫情期間我們搞了一些開放課程,但是我們如何真正做到資源共享還需要加強。其風險是隱私洩露、不實資訊傳播、迷戀遊戲等,現在我們網上對教師存在一些負面不良資訊,不是師德問題,但是在網上不實資訊傳播,影響教師隊伍形象。

首先,要對數字化對教育的影響有所認識。教育的生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育的環境擴大了、學習的渠道拓寬了。以往的學習主要在學校裡進行,現在可以在網上學習,在虛擬世界學習。學習已經不限於學校,也不限於年齡,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相結合,人人可學,處處可學,時時可學。

其次,要認識到教育培養的目標轉變了。以往教育只是傳授書本知識,而且只重記憶不重能力、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現在是創新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因此培養的目標要改變,需要培養學生批判性、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二是技術問題。教育工作者對智慧技術的利用存在技術問題,表現在硬體軟體供應不足、教師專業水平有待提高、對教師的技術培訓還不到位等,特別是邊疆、鄉村地區教師的技術素養和能力有待提高。如果說工業革命使機器代替了人的部分體力,資訊革命使電腦代替了個人的部分腦力,而網際網路則把個人的腦力聯絡起來,擴大了人類的大腦,變成了人類共有的大腦,知識成為人類共同的財富。

學生可以在網際網路上獲取各種知識,討論各種問題,人類的智慧可以共享。網際網路為個性化學習、個別化學習提供了條件。以往的教育以集體學習為主,班級授課制只能照顧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水平,不能照顧到學生的個別需要。網際網路改變了師生關係。教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載體,知識的權威。學生已經不是隻依靠課堂上教師的知識傳授,而是可以透過各種媒體獲得資訊和知識。教師主要是要為學生的學習營造適合的環境;指導學生正確獲取資訊、處理資訊的策略和方法;為學生設計個性化學習計劃;幫助學生解決一些疑難問題。

教師是設計者、指導者、幫助者,是和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人工智慧、大資料,可以作為教師的有力助手。大資料可以幫助老師隨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困難。人工智慧、大資料還可以幫助教師批改作業,替代教師一些機械式的勞動,減輕教師的負擔,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學生接觸溝通。

教師運用數字化技術要處理好三個關係

教師運用數字化技術要處理好三個關係。一是處理好技術手段與教育目的的關係。技術是手段,教育的生態、教育的方式、學習的方式、師生關係的變化,促進人的個性而全面的發展。但是育人是目的,立德樹人的目的不會變。教育傳承文化、創造知識、培養人才的本質不會變。塑造人的心靈需要教師心靈的關照。

二是處理好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關係。現代教育並不排斥傳統,現代教育是在傳統教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教師仍然要把課講好。講解、練習、記憶仍然是需要的。我們不是反對一切的記憶,古詩詞、外語這些都需要記憶。我認為,需要留一塊黑板,我們不能被PPT綁架了,一個概念在黑板上一邊寫,一邊講,比起在PPT上一晃而過,會讓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2023年5月2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釋出2023《全球教育監測報告——技術運用於教育:誰來作主》,呼籲教育系統應始終確保以學習者的利益為中心,合理利用數字技術來支援基於人際互動的教育,而不是取代人際互動。所以我們的數字化和資訊科技不是取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是要發揮促進的作用。

三是處理好虛擬與現實的關係。虛擬有利於學生感知外部世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但是現實是複雜的,具有不確定性。所以我們應該讓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親身體驗,擴大視野,增長智慧。總之,新時代教師要積極、科學、合理地運用數字化,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

注:本文根據顧明遠先生在“教育局長高峰論壇(2023)”上的講話整理,有刪節。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811 字。

轉載請註明: 顧明遠:教師要積極科學合理運用數字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