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六種較典型的心理表現 你是哪一種

高中生六種較典型的心理表現 你是哪一種
編輯

1、自戀型

這類學生一般說來以前在小學、初中時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如成績突出、工作出色,或者家庭環境較好,一向倍受家人、親友的寵愛,是生活中的“中心”人物。

但到了高中後,周圍同學的不乏優秀使他變得不再突出,高中教師也不象以前的老師對他那麼關心、注重了,於是他有了失落感。

由於這類學生曾有過“成功”的心理經歷,所以他一般說來較自信,以為自己能做好,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應該”是最優秀的。

所以他往往特別注重自己的個人形象,也總希望能“一鳴驚人”,讓人關注,特別注重“面子”,暗暗努力卻又不想讓人知道。

他往往會覺得周圍的同學都“不怎麼樣”,以為他們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卻總是發現不了自己的缺點或不願正視和承認。

但實際上週圍的同學並不買他的“帳”,他的表現也總是“手高眼低”。

所以他會“不屑”和“清高”,雖然也渴望有許多朋友,但由於“自視甚高”,所以常常還是獨自一個人為多。而且容易鬱鬱寡歡,會有“懷才不遇”的感覺,總覺得自己“不止是這樣的”。

但這類學生對自己要求高,上進心強,而且有較好的信心,肯下苦功。

對這類學生,既要保全他的面子,維護他良好的個人意識,又要善於抓住時機,幫助他分析別人的優點和自身的缺陷,要讓他意識到自己的不足,與眾人的“平等”。

這類學生各方面的表現都是不錯的,如果能走出“眼裡只有自己”的心理壁壘,將會有更大的進步。

2、不願長大型

這是當今社會的“流行病”,高中生中也不乏其人。這其實是他們不適應高中緊張忙碌的學習生活,想逃避現實、責任的表現。

他們往往“靜”不下心來學習,周圍一有響動,就東張西望,巴不得有什麼事發生。喜歡和老師、同學開個小玩笑,熱心於如過生日、慶祝節日、外出遊玩等活動。希望同學們能喜歡自己,潛意識裡有充當“開心果”的願望。

看到聽到遇見什麼非常的事喜歡誇大自己的感受。

做事少耐心,意志力薄弱,喜歡依賴別人,往往沒有主見,性格不穩定,情緒變化較大。對問題的看法膚淺不深刻,流於表面。

對生活學習上的困難不敢面對,感到無力應付,會找藉口。

總喜歡提及過去,懷念過去想起來是“無憂無慮”的生活。

但為人熱情,富於同情心,樂於助人。

這類學生屬於“被過分照顧”的一類,幼稚性顯而易見,需要好好引導,要讓他明白自己應擔負的責任和必須面對的困難,學會沉著和勇敢。

3、表現型

這類學生有作校幹部、班幹部的經歷,而且在以前曾受到過老師們的稱讚和同學們的羨慕,所以在他的潛意識裡往往有“領導”意識。

他們好大喜功,虛榮心強,喜歡領導別人,發號施令。但做事不踏實,不喜歡做基礎性的工作,缺乏苦幹實幹精神,有熱情但不持久。

有時自以為是,而且不肯虛心接受別人正確的意見,甚至表現出一意孤行的樣子。

他們也會徘徊在“學習”和“工作”之間,進行較艱難的選擇,但大致上仍然喜歡“工作”,而且不習慣被別人“領導”。

由於他們喜歡突出個人形象,所以他們做事可能較“辛苦”,但同學們卻往往並不都“領情”。

但這類學生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宣傳鼓動能力,常常有獨到見解,有創新精神,做事較負責,追求完美。

“自我表現”是被現代人所較推崇的一種意識,它有積極的一面,但對於高中生,我們既要關心和愛護這種“表現”,又不能讓它走向為“表現”而“表現”的極端,而且要引導學生注重實際工作,努力使他們做到工作和學習並重,使之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4、不平型

這類學生可能由於家庭糾紛或在生活中曾受到過不公正的待遇,或者自以為學習上並未受到老師應有的重視,所以對班級、學校裡的事總感到不平。

他們喜歡和老師唱反調,對著幹,但並沒有什麼具體原因,而只是出於某種偏見或情緒不好。

他們痛恨社會生活中的不公平現象,進而懷疑整個社會,以為“天下烏鴉一般黑”。

不怎麼關心集體,最多做到“儘自己的責任”就足夠了,對公益事業表示出漠然的樣子。

經常不耐煩於學校、班級、老師的要求,以為過於教條、死板,沒有自由。

總是埋怨別人,對周圍的人求全責備。以為同學們“不夠朋友”,父母“不理解”他,教師們也“不關心”他,社會也沒有給他應有的利益保障,等等。

雖然,有時他們也希望並加入同學們中間,投入到某集體事情中來,但不久就會退出,因為以為自己“又一次”“受騙”了。

會以為自己已“看透”了這個社會了,會擺出一副無所謂的“曾經滄海”般的態度。

缺少安全感。

其實這類學生的心是熱情的,還是很渴望別人的尊重和理解的。

我們對這類學生一定不能有偏見,要一視同仁;但他們並不易“說服”,關鍵還在於要用事實教育,只有讓他自己認識到自己的觀念的錯誤,他們才會真正地主動地加以改正。

5、焦慮型

這是由學習壓力引起的。這類學生學習很勤奮,很希望自己能學好,但可能是基礎較差,可能是領悟能力有限,可能是用心太切,所以成績往往並不理想。

在努力並沒有換來勝利時,他們總是責備自己,總以為自己做得還不夠,或者腦筋有問題;總覺得時間不夠用;覺得別人都很努力;不能原諒自己一時的放鬆;上課努力聽講,但總覺得自己仍然沒有把握老師講的要點。

他們的精神常常處於緊張狀態,久之,就形成了焦慮,嚴重的還會導致神經衰弱,於是影響記憶力,學習效果就更不好了,於是更是責備自己,以為自己無能。這是一個惡性迴圈。

有強迫性行為,有一定的自虐傾向。

學生一旦形成焦慮,要解除它是較困難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預防它的出現,我們要在平時對心理壓力過重的學生,多多在心理上加以“疏導”,讓學生感到“放鬆”,能以一種正常平和的心態去對待困難和失敗,而幫助學生找到信心是關鍵所在。

6、消極型

就如一個學生在隨筆中寫的那樣:我是一個平平凡凡的學生,長得不漂亮也不醜陋,學習不好也不差,又不是班幹部,上課也不喜歡發言,也沒有特長,會有誰來注意呢?

這類學生在各個方面都是“一般”的,不引人注目,久之,連自己也認同了這一點,也希望別引起他人的注意了。

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不夠:我就這個料。他們對自己的要求也不高:不要最差就好了。

他們的心理負擔較輕,但做事、學習不主動,沒有自己的堅定的理想,隨大流,較沉悶,對自己信心不夠,不果斷,希望能得到別人的指導。

但這類學生不會違反紀律,只是默默地學習、生活,是班級中的穩定因素。

對這類學生,我們要激發他們的活力,要找出他們的“閃光點”,要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能力,鼓起他們的信心,使他們能變得積極主動,這對他們而言將會是一個大的進步。

以上六種是學生中較為突出的,必須引起我們重視和值得認真對待的心理表現,不能概括全部。而且由於高中生心理具有不穩定性和個體的差別,也不可簡單地對待。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634 字。

轉載請註明: 高中生六種較典型的心理表現 你是哪一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