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罐頭”是一檔心理學口味的精神食糧欄目(狗特別喜歡的)。
今天聊聊“提建議”這件事。
罐頭質檢員:羅小虎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總愛給別人提點建議。
有的建議是否定式的。比如每當你提出一個想法,對方第一反應就是“不是…”和“你為什麼…”
比如:
你說:“我想最近做瑜伽來減減脂。”
回答:“不是,瑜伽的運動強度又不大,你為什麼不游泳呀?”
你說:“我想去考個公務員。”
回答:“不是,你為什麼就想去體制內呀?這種一眼能望到頭的工作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不管提出什麼想法,他都能找出你想法中的漏洞,一個一個提出你方案的不可行性。就像楞次定律中的磁場,總要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
Ta真的是在提建議嗎?有可能,但也有一種可能,對方僅僅是想證明他考慮得比你多、他擁有的資訊量比你多、他比你更成熟,甚至想在某些程度上控制你的方向。
很多人喜歡提這種“否定式建議”。因為對某些人來說,否定或者貶低他人確實容易獲得更多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自我肯定理論(self-affirmation theory)的提出者 Steele 認為:證明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其實是一種自我肯定,它保護並維持了我們的自我價值。
也有的建議是肯定式的,不否定你的想法,同時非常熱情地給你指出一條明路:
比如這樣的對話:
“我想去從事投行工作。”“我建議你列好時間表。你得先考一個CPA,然後把司考過了,對你可能有點困難。”
“我想買個單車。”“我建議你買xxx牌子的xxx型號,比較適合你。”
這些建議看起來沒什麼問題。
但是如果沒能設身處地地考慮聽者的境況與過往,那麼這些建議極有可能是無效的,或者可以說是不夠負責任的。
在心理諮詢的工作中,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不隨便給人提建議”,因為如果資訊量不夠的話,諮詢師根據自己的知識與生活經驗所提出來的建議,很可能並不適用於來訪者。
這一原則放在日常生活中,同樣適用。很多人對自己的人生閱歷、知識儲備較為自信,就比較容易給人提建議。
在提建議時,我們需要考慮的一個事實就是:每個人都具有“尊重需求”,包括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都能獨立自主,希望能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等。
一般來說,人們提建議的方式有以下4種:
1.教導:“你必須”、“你得”、“你有必要”
2.奉勸:“我覺得”、“我希望”、“我f建議”
3.提議:“既然……那麼……”
4.引導:“能否……”、“可不可以……”
太過直接的教導和奉勸是極易損害一個人的“尊重需求”的,在這四類建議方式中,引導類建議語氣最弱,但是運用得當則更能引發聽話者的深思。
但是,在提建議的衝動被點燃之前,也許你還需要提前確認的一件事:
對方真的需要你的建議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