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出一小時上好勞動課
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進行了系統設計和全面部署。近日,雲南省舉行全省中小學勞動教育推進會,雲南省教育廳副廳長張春驊說,中小學校要因地制宜上好勞動課,組織引導學生參加校內勞動、家務勞動、校外勞動、公益勞動、志願服務,確保學生平均每天勞動不少於1小時。
顯然,勞動教育將成為昆明中小學的必須課,而如何擠出每天1個小時的勞動時間,得看各個學校各顯其能了。
學生志願者成校園美容師
近日,一支由94名學生志願者組成的校園美容師隊伍,在五華區龍翔小學成立了。校長範源說,根據全省中小學勞動教育推進會傳達的精神,學校以品格教育為抓手,成立了“校園美容師學生志願者”團隊,這也是學校建立雲南省勞動教育示範學校實施的舉措之一。
學生志願者從學校二至六年級徵集,其中二至三年級每班2人,四至五年級每班3人,六年級可選擇參加,由學生自願報名參加。徵集通知一出來,學生們紛紛踴躍報名。其中,三年級(1)班報名的學生有25人,最終結合學校的品格教育,挑選了兩名品格手冊評分最高的學生。
首批校園美容師隊伍由94名學生志願者組成。三年級(5)班學生黃鎮江說:“我希望透過自己的勞動為學校服務,讓大家更喜歡美麗的校園環境。”
校園美容師隊伍以班級劃分責任區,每天負責維護學校的環境衛生。龍翔小學德育主任敖樹華介紹,撿垃圾、拖地,利用課餘時間,學生志願者便能完成一次勞動體驗。目前,校園美容師隊伍計劃每個月輪換一批,定崗定責,一旦有兩次檢查不達標,負責區域的學生志願者將被更換。
僅靠校園美容師,是達不到每天1個小時的勞動時間的。龍翔小學正嘗試把勞動教育課程融入校本課程之中,開展校園綠植認養、家政整理、社群環保志願等活動,讓勞動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除龍翔小學外,春城小學把每個星期三下午定為勞動體驗日,讓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勞動態度;大觀小學正申報省級勞動課題,計劃開展以學校杏樹管養為主的勞動教育……今後,學校將成為勞動教的實施主體。
勞動不是簡單騰時間
相比小學而言,昆明市各中學要擠出時間來安排學生勞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楊勁昀(化名)是一名初三學生。他每天早上6點20分起床,7點30分上早自習。中午12點50分至13點20分上午自習,13點20分至14點午休。下午6點05分至7點吃飯、晚休,晚上9點30分下晚自習,回到家已經是10點左右。每天在校時間幾乎全部花在學習上,僅有的勞動時間是週末,在家收拾屋子和洗衣服。
要達到每天不少於1個小時的勞動,對楊勁昀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相較初三而言,高三的學習任務和壓力更大,大部分家長不願意把孩子的時間浪費在除學習以外的方面。一位高三學子家長坦言:“我希望孩子的每分每秒都花在學習上,生活方面不需要他操心。畢竟高考是孩子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像勞動教育等方面,完全可以進入大學後再來彌補。”
但大觀小學校長馬瑩華卻有不同的看法,她認為:“每個人的路只能自己走,培養勞動意識有助於學生的成長,從勞動中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
針對初中和高中階段學習任務重的情況,昆明市第十四中學計劃把勞動教育滲透到日常教學之中。目前高一年級已經開始使用新教材,教材的知識體系、知識結構發生了很大改變,不再侷限於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等教學目標,更強調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這其中就包含了勞動教育的內容。這將推動教師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把“立德樹人”這一理念融入教育教學過程的始終。
“從長遠來看,昆明中小學要逐步改變課程設定,才能真正讓勞動教育融入日常教學中,也才能保證學生每天參與勞動的時間。”一位中學負責人說。
新時代應賦予勞動新內涵
“勞動不是髒、累的代名詞,新時代裡,勞動教育應該有新的內涵。”昆明市第十四中學教學副校長車應森說,只要是能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的活動,都能稱之為勞動。無論是學習禮儀、整理內務,還是3D列印、人工智慧,在這些活動過程中,學生動手、動腦了,並且收穫了知識和經驗,這個過程就是勞動。
到上海參觀過程中,車應森發現當地多所中學專門有“學農活動”。讓學生到一個農業基地居住約一個星期的時間,讓學生走進田間地頭體驗勞動,感受“粒粒皆辛苦”,感知糧食種植的不易,從而懂得珍惜糧食、珍惜生活。這對於昆明中學來說,值得借鑑。車應森介紹,勞動教育和日常學科教學其實不矛盾,可以形成互補。如在田地裡體驗勞動過程中,可以融入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知識,透過寓教於樂的形式,把課堂搬到戶外,讓教育融於生活之中。
昆十四中初三(3)班學生陳思瑩很期盼勞動教育能融入日常教學之中,她說:“勞動教育可以讓課程變得更豐富多彩,也能緩解我們的學習壓力。”
勞動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應該要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形成合力。目前,龍翔小學除了在校內製定一至六年級勞動教育任務清單,打造烘焙、烹飪、茶藝、智慧小農場等特色勞動教育課程外,還在與校外的社群、醫院聯絡,共同為學生創造適宜開展勞動教育的基地。
記者蔡曉磊報道
來源:昆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