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202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全方位高水平推進教育對外開放。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對外開放成績斐然。其中尤以出國留學人員的增多為顯著標志。不過,在疫情全球肆虐的背景下,小留學生群體備受關注。據報道,僅在英國就有約1.5萬名10至17歲的中國小留學生。義務教育階段的適齡學生,是否可以出國留學?低齡出國留學的這個群體“根”在哪裡?輿論爭議頗多。此次會議提出建立不鼓勵、不提倡低齡出國留學的制度政策,正是對相關社會關切的回應。
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等於2019年聯合釋出的《中國留學發展報告》顯示,高中生已經成為繼研究生、本科生之後的第三大出國留學人群。目前,中國高中及以下低齡留學的學生,已佔出國留學生總數的35%。對於低齡留學,可分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低齡留學與完成義務教育之後的高中階段低齡留學。相對來說,高中階段的低齡留學佔大多數,義務教育階段的低齡留學只是少數。
不鼓勵、不提倡低齡出國留學,並不等於禁止。包括義務教育階段的低齡出國留學,也很難一刀切禁止。按照國家規定,所有適齡學生都必須接受義務教育,但如果適齡孩子的父母要出國工作、學習,這些孩子申請到父母工作、學習所在國去學習,是合情合理的。至於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出國留學,更是受教育者的自主選擇。為此,不鼓勵、不提倡低齡出國學習,關鍵要分析出國留學的需求是如何產生的。
雖然我國學生參加PISA(國際學生評估專案)測試,多次獲得全球第一,令世界其他國家對我國基礎教育刮目相看,我國中小學生的科學、數學、閱讀等科目的成績,也確實處在領先地位。但需要客觀承認,我國基礎教育存在“唯分數”、崇尚知識教育的問題,學生學業負擔難減,父母教育焦慮難解。相較之下,歐美國家的基礎教育更重視學生的個性、興趣、想象力、好奇心培養,這對部分學生及家長具有不小的吸引力。
近年來,有一些人認為,選擇低齡出國留學的大多是成績不太好的學生,事實上,“尖子生”也大有人在。某智庫對北京5所中學的學生出國留學情況進行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在出國留學的學生中,2/3以上是班裡的“尖子生”,近9成9學生出國前成績在班裡排名前50%。這反映出學生對個性化、多元教育的現實需求。
還有一部分低齡出國留學,是結合現實環境作出的現實選擇。比如,雖然我國從2012年開始開放異地高考,著力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的城市升學問題。然而,現實中,在一些大城市,隨遷子女要想獲得同等的中考、高考資格仍十分困難,有學生即便在一個城市出生、完成義務教育,仍不能在這所城市參加中高考。對於這群人來說,要麼留在城市上中職,要麼成為“迴流兒童”參加中高考。面對這種求學與升學的現實處境,讓孩子直接出國留學就成為一部分經濟條件不錯的家庭的選擇。除此之外,我國中考的普職分流,一直被家長和社會視為社會分層,一些只能上中職但又不願意就讀的學生,按規定也不能進普高學習,這也是這部分學生選擇低齡留學的原因。
我國高中階段的國際學校、國際班招生火爆,也與此有關。不選擇直接出國留學的學生,就先進國際學校、國際班學習,不過之後的升學選擇仍多是申請國外大學。當前,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高中階段的國際學校,在某種程度上說,正是為潛在的低齡留學學生群體提供替代性選擇。
概而言之,不鼓勵、不提倡低齡出國留學,需要進一步提高我國基礎教育的質量,扭轉基礎教育的“唯分數”論,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倡導個性教育和多元化教育。同時,要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給每一個學生創造公平的升學環境,而這本身也是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要求。
文/艾萍嬌
圖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