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為針,資料為線,內容業如何逆風翻盤?

資料日益成為新的生產要素,如何科學、合理利用資料,讓資料賦能內容,更準確高效地傳遞資訊、發現趨勢,愈發成為各行業人才的必備技能。優質資料內容具備哪些特徵?人工智慧將如何影響資料內容發展?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在新聞人才培養上有何特色?

新浪新聞、封面新聞聯合推出“未來媒體訪談”問道中外新聞學院院長系列節目。本期節目我們邀請到了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張明新院長,請他分享對資料內容發展的看法,以下為訪談實錄:

優質資料內容

真實性、全面性、便捷性

未來媒體訪談:請您用兩三句話來概括什麼是資料內容?

張明新:我對資料內容的理解比較寬泛。隨著技術的發展,很多文字、圖片、影片都會慢慢轉化為數字內容,為媒體內容生產和分發提供良好的基礎。

AI為針,資料為線,內容業如何逆風翻盤?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張明新院長

未來媒體訪談:您認為優質資料內容應該滿足哪些條件?

張明新:首先,優質資料內容應該具有較高的真實性和權威性;第二,優質資料內容的覆蓋面比較廣;第三,在生產過程中,優質資料內容應該具備便捷性和高效性。

人工智慧深度賦能內容生產

未來媒體訪談:您曾經指出過人工智慧技術會歷史性地改變中國媒體,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張明新:技術對傳媒行業的塑造影響越來越深,也越來越快。人工智慧技術使得新聞生產越來越快捷、便利,歷史性地改變了新聞傳播業的面貌。人工智慧技術將重塑線索採集、內容生產、內容分發、效果反饋等各環節。

未來媒體訪談:資料開放共享對資料內容生產意義重大,您如何評價我國資料開放現狀?

張明新:我們在體育、財經、健康等領域的資料開放都做得不錯,資料開放為新聞生產和社會治理提供了很好的機遇。但資料不互通,格式不統一等問題仍然存在,我們還需要努力。資料開放才能帶動更廣泛的應用,只要不涉及國家安全和個人隱私的資料,都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向媒體或機構開放。

未來媒體訪談:華科的“智慧媒體與傳播科學”研究中心,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

張明新:智慧媒體與傳播科學研究中心的理念就是用人工智慧的知識、理念、方法來研究新聞傳播業的發展思路、變革趨勢,把智慧傳播作為學科方向、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重要生長點。其中傳播科學主要體現在資料科學思維上,這就要求我們在研究人類傳播現象與活動時,要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尤其是要注重資料化的傾向和趨勢。

多學科融合

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未來媒體訪談: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在資料新聞和視覺化上有哪些教學方面的嘗試呢?

張明新:我們設定了人工智慧、使用者分析、大資料探勘、資訊視覺化、資料新聞等與資訊傳播技術相關的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資料素養和資訊素養。

AI為針,資料為線,內容業如何逆風翻盤?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

未來媒體訪談:華中科技大學是我們國家傳統的工科強校,華科在新聞人才培養上有何特色?

張明新:我們學院最開始的辦學方針是“文工交叉、應用見長”,所謂“文工交叉”強調新聞傳播學要跟以計算機為代表的資訊科學類專業進行交叉,“應用見長”主要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

現在,我們將這種理念發展為多學科融合的發展理念。我們在保持新聞傳播學自主性的同時,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除了理工科之外,我們還與人文社會科學、醫學等學科融合。我們馬上會在博士、碩士專案中開設新的方向,條件允許的話,我們還會開設健康傳播特色的實驗班。

未來媒體訪談:華科畢業生中,有多少學生去新媒體就業?

張明新:我們同學去新媒體就業的比例非常高,至少是比較高的。我們有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傳播學、廣告學、播音主持五個專業,其中傳播學專業的同學全部去新媒體就業了,新聞學、廣播電視學有15%~25%的同學去新媒體公司就業,廣告學和播音主持藝術專業有10%~15%同學去新媒體就業。

未來媒體訪談:請您為未來的資料內容生產者提一些期望?

張明新院長:第一,高校要培養資料內容相關的人才。第二,我們的新聞生產,要更有創意性、創造性,更加貼合用戶的需求。

(特別感謝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數可視教育公益基金對本節目的大力支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81 字。

轉載請註明: AI為針,資料為線,內容業如何逆風翻盤?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