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雙減年”,讓孩子卸下重負自由生長

由 漆雕佁 釋出於 經典

“雙減年”,讓孩子卸下重負自由生長

親愛的2021年:

如果要給你尋找年度教育關鍵詞,我想一定會有“雙減”。而2021年整個一年,也是我個人的“雙減年”。

去年我女兒小學入學,我也一度陷入焦慮,進而對我女兒開始了長達大半個學期的“迫害”。到學期末,成績倒是有所提高,但以一個學者的敏感性,我發現代價巨大,已經達到影響全家人身心健康的程度,比如:我平添許多白髮,女兒因學習焦慮都沒長個兒,在家庭內部引起了公憤。

“中國的基礎教育,就是在用造原子彈的方法造手榴彈”。這是今年年中,在我的一個北大同級同學微信群裡,一個同學(同時也是學生家長)說的一句話。這句話無疑是說到“點子”上了。這也讓人一下又聯想起清華大學劉瑜老師說的家庭教育“軍備競賽”。

在教育學術圈,教育收益率研究堪稱教育經濟學領域最基礎、最重要的研究板塊,就是研究多受一年教育能獲得多少經濟上的收益。之所以教育經濟學者都在盯著各種教育收益率,是因為它會變化,其變化對於國家和居民家庭及個人來說意義重大。

從居民家庭擴大到全社會、整個國家,過去十幾、二十年以來,我國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中小學教育成本的不斷上升導致教育的內部收益率下降。這裡的“內部收益率”,就是將在教育上的花費當成一種投資,計算出的是可以直接與其他投資比較的“年化收益率”。

請注意,這裡教育的成本要包含兩塊:直接成本和機會成本。機會成本就是為了教育而放棄的收入,比如因上學放棄的打工收入,家長陪讀放棄的收入等。有人說中國人節假日和每天下班回家的生活就是“倆大人算計一個小孩”,這是相當巨大的社會成本。我北大教育學院的同事林小英副教授曾在今年上半年發問:在我們小的時候,學習、寫作業都是“自己的事情”,從什麼時候開始,就變成了“全家的事情”呢?

在經濟學裡,成本-效益之上,還有“效用”,就是總的“福利”,或者說“快樂”。效用是由消費和閒暇帶來的。在教育上的巨大經濟成本和時間付出,擠佔消費,減少閒暇,蠶食了社會效用。不僅如此,教育還在製造焦慮和痛苦,讓人食不甘味、寢不安席,使其他消費和閒暇能帶來的效用也大打折扣。

結果呢?製造的只是“手榴彈”——基礎教育在知識進階上,畢竟只是,也只能是“基礎”和“初步”的 。而且,這一批批的“手榴彈”,有多少是“拉不開火”的?當孩子們揹負著教育重負,已經達到“迫害級”,會有什麼樣的教育產出?

我認為之所以有“雙減”,是因為國家清醒地發現,這樣的賠本買賣,不能再做了。

今年開始,我果斷放棄壓制和過度干預,除引導讀書外,在學習上徹底“放羊”,也算是做個實驗。

實驗結果好於預期:首先是學習還能“跟得上”;然後對讀書反而更有興趣了,還能逐步深入。前幾天拿著她的動物雜誌,讓我給她買上面介紹的珍 古道爾的《大地的視窗》,讓我吃驚不小。

我相信這件事情我是做對了。

也特別想與更多的學生家長分享我的看法:現在我們對孩子教育的過度關注、過度參與、過度干預,不論立足於長期、中期,還是僅從短期來看,無論從學業還是身心健康、親子關係、家庭關係等等諸多方面,更大的可能都會“適得其反”。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丁延慶

2021年12月

關鍵詞

教育焦慮

今年7月,《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印發,明確了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全面規範校外培訓行為等要求。而要實現“雙減”目標,需要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成才育人觀。消除教育焦慮、迴歸育人本質,家長的理念轉變仍需要一個過程。

依法帶娃

10月2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家庭教育促進法》,該法將於2022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首次就家庭教育進行專門立法。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制定,將家庭教育由傳統“家事”上升為重要“國事”。

家校協同

“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五育並舉”和“三全育人”的具體體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透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

聲 音

●我們屬於基本不給小朋友報培訓班、更願意帶他參加各種室外活動的家長。小朋友在這個年齡更應該無憂無慮地與同齡人玩耍,過早培養其學科知識會很大程度限制其成長的可能性,而且這項支出甚至讓許多普通家庭節衣縮食。“雙減”政策特別有意義,減輕了家庭負擔,也還小朋友們一個快樂的童年。

——北京市昌平區博苑幼兒園中班幼兒家長張瑞

●今年,在政府的“雙減”政策下,作為普通家長的一員突然有些不知何去何從。希望政府能出臺更多推進教育均衡的柔性政策,讓普通百姓受益,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有平等的學習資源。——杭州安吉路良渚實驗學校四年級學生家長喬媽

●“雙減”政策出臺後,身邊的家長們包括我自己教育焦慮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家長偷偷為孩子找輔導資源,甚至有輔導班為躲避檢查打起了遊擊。希望國家在政策的執行過程中,能加強監管;在治理亂象和表象的同時,推進相關配套政策,建立更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河北省廊坊市初三年級學生家長馬振宇(化名)

採寫(除署名外)/新京報記者 馮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