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種子教師” 打造“思政金課”

  培育“種子教師” 打造“思政金課”

  ——大連市中小學思政課高階研修班紀實

  光明日報記者 吳琳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振國

近日,50位來自遼寧省大連市各區(市)縣的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走進大連教育學院,開啟為期五天的研修旅程。他們都是“十四五”期間市級骨幹教師培養物件,也將作為首批思政課“種子教師”進行培養。

“一粒粒種子,播撒下去,要生長,要蔓延。”除了在持續的學習、思考與實踐中練就一身“好功夫”之外,他們還承擔著對區域內同伴思政課教師的示範與引領之責。

這是大連市面向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的首次高階研修,也是區域內“一體化”背景下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培訓的首次探索。

大連市教育局副局長鞠振偉強調“要在大連市建立縱向跨學段、橫向跨學科的交流機制,開展不同學段思政課教師教學交流研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中小學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

  仰望星空 腳踏實地

“課例設計—課例最佳化—課例展示—課例點評,又在‘課例工坊’度過了超有收穫的一天。”這是瓦房店第八高階中學老師張曉佳在朋友圈釋出的新狀態。張曉佳提到的“課例工坊”是本次研修班的重要創新之一,它圍繞“法治”主題,透過自主設計、團隊協作與專家指導,聚力一堂“思政金課”的培育。

“這是面向大連市思政課教師的首次高階研修,我們要引領大家仰望星空,又要幫助大家腳踏實地。”大連教育學院副院長趙妤婕在開班式上這樣說。恰如她所言,作為本次研修專案的承辦者,大連教育學院的專案團隊經過紮實調研與精心設計,從專業角度認真回應教育行政部門的期待與要求,回應一線思政老師的希望和訴求。

破冰團建、理論研修、教法解析、課例工坊、體驗教學,5個“有料”“有用”的核心模組;學員微分享、結業小沙龍,2個“有魂”“有趣”的小模組。“5+2”的模組化課程安排,讓為期5天的研修日程顯得緊湊且充實。

  匯聚力量 融通交流

遼寧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馬寶娟,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課題研究,她為研修班作了主題為“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思考與實踐”的報告,報告親切、生動、務實,受到學員們的歡迎。作為高校專家,她受邀在課例展示環節作了專家點評。“大家坐在一起,十分難得。在思政教育教學領域,高校和中小學各有分工,又有所交叉,要實現優勢互補。”馬寶娟說道。她期待著下一次的協同研究與合作攻關。

“這樣的集體備課,打破了校際藩籬、學段區隔。”“校內的思政課教研活動組織,也可以此為標準。以後,透過線上途徑,我們可以嘗試跨學校、跨學段的備課與分享了。”學員們紛紛表示。

跨學段的分組設計,跨區域的破冰團建,真正讓高、初、小三個學段的思政課教師融通交流,由一直以來的“背靠背”,變成“面對面”“手拉手”。“我們就是想透過跨學段的設計,將分散在各學段的一線思政課教師聚集起來,眾籌專家團隊智慧,圍繞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開展集體攻關,共同探討思政教育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和特殊困難。”研修專案負責人、大連教育學院教師教育辦公室主任劉金華介紹。

  學思並進 立德樹人

一份“思政金課”設計、一篇研修心得體會、一個主題微課作品、一堂思政精品課例。這是專案組為學員佈置的“四一”作業。成果取向的研修作業,體現了研修中的任務驅動,也體現了研修後對學員實踐的關切,讓研修目標清晰、可測、可達。“不是一結業就收作業,而是把交作業的時間安排在一週後、一個月後、三個月後,這種設計給我們留出了‘消化’時間,也讓我們更容易做出高質量的作業。”來自沙河口區的殷健老師如是說。

“學思並進,研磨課堂,立德樹人。參加本次研修,激勵自己更加理直氣壯上好思政課,力學篤行做好引路人。”大連市第二十三中學老師何春豔的這番鏗鏘話語,恰好切合了本次研修的主題:“學習新思想,上好思政課,做好引路人”。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10日 09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88 字。

轉載請註明: 培育“種子教師” 打造“思政金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