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見丨顧明遠:資訊科技正在改變教育方式,但立德樹人的本質不變

近日,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年會期間做主題分享。顧明遠認為,資訊科技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也正在改變教育的生態和方式。但教育的本質立德樹人不會改變,培養什麼樣的人、怎麼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任務不會變。

灼見丨顧明遠:資訊科技正在改變教育方式,但立德樹人的本質不變

(本文根據顧明遠先生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十屆年會上的主旨演講整理,有刪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關鍵,教育是基礎。今天我們要建設教育強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關鍵,我們教育是任重道遠。要完成這個使命,要堅持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有理想、有學識、有本領、有奉獻精神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

灼見丨顧明遠:資訊科技正在改變教育方式,但立德樹人的本質不變

一、當前我們教育面臨著種種挑戰

一是遇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政治社會動盪不安。

二是生態的惡化,環境的破壞,現在資源透支和浪費,人類生存受到了威脅。

三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資訊化、人工智慧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也在改變著教育的生態

科技的發展使一部分職業消失,一部分職業興起。去年就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這樣一來,中央釋出了一系列關於教育的檔案。關於高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義務教育提高質量的意見、關於在中小學加強勞動教育、體育、美育的意見;關於新時代教育評價制度改革的總體方案等等。

二、我們要認識教育的使命

在這些複雜的形勢下,教育使命何在?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報告所說:當今世界的錯綜複雜和矛盾衝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這些變化引發了緊張不安,人們寄希望透過教育能夠培養個人和社會掌握適應變化,並做出反應的能力。

灼見丨顧明遠:資訊科技正在改變教育方式,但立德樹人的本質不變

報告提出“教育應以人文主義為基礎,以尊重生命和人類尊嚴、權利平等、社會正義、文化多樣性、國際團結和可持續發展未來責任。”

報告中四個重要的報告。第一個報告就是學會生存,在科技發展過程中,人要學會生存,提出學習型社會。第二個報告是1996年的報告,就是財富蘊藏於教育之中。80年代世界經濟在發達的年代,面向21世紀,提出來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好像很多問題都可以解決了。結果到了21世紀,2001年911事件發生。第三個報告就是反思教育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結果恐怖主義出來了,所以要反思教育,教育要以人為本。今年又出來了第四個報告,第四個報告是要重新構建人類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機。

報告中講面臨動盪不安的世界和生態的惡化,報告探討和展望面向未來乃至2050年的教育。報告認為,世界正處於一個新的轉折點,加劇了社會和經濟不平等,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資源透支以及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顛覆性技術,都給教育帶來的重大影響。

教育作為解決世界不平等現象的重要支點,當前需要回應“為何學、怎樣學、學什麼、哪兒學和何時學”。報告強調,教育將我們與世界聯絡起來,為我們帶來新的可能性,增強了我們對話和行動的能力,但要真正和平公正和可持續的未來,教育本身是亟需轉型。報告提出三個問題:當我們展望2050年,我們應該繼續做什麼?我們應該拋棄什麼?我們應該創造什麼?

報告指出,人類是自然界的一員,不僅是社會性的,而且是生態型的生物。教育不是要把人類和世界分開,而是把世界作為學習的物件,把人類和世界融為一體。報告提出七個目標,是全人類到2050年要達到。而且說,這種教育理念今天就應該開始貫徹,否則到2050年無法達到這個目標。當前我們要做的事,要讓我們的孩子,走近自然、認識自然、瞭解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

報告提出:“教育可以視為一種社會契約——一種社會成員共同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達成的默示的協議”。新的教育社會契約是將人類聯合起來,透過知識與創新塑造而向所有人的可持續和和平的未來。維護社會、經濟和環境正義。必須遵循兩條基本原則,確保人們終身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強調教育作為公共行動和公共利益的形式。

報告還提出,當前教育需要繼續優秀教育傳統,同時在教師法、課程、教師、學校願景和教育時空等方面做出變革。同時報告鼓勵從教師到學生,從學術到研究中心到政府和民間組織的研究與創新,鼓勵全球團結和國際間更加公正和公平的合作,以推動實現這一未來教育的思想構想。

三、數字化促進教育的變革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到數字化時代,資訊科技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也改變著教育。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正在改變著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生態環境、改變著教育形態、教育方式、師生關係、家庭關係等方方面面。這種變革是非常深刻的,可以說顛覆了整個傳統教育的觀念,教育工作者需要認識這種變革,迎接新的挑戰。

這是我的老家江陰市雲亭小學做的資訊化。

灼見丨顧明遠:資訊科技正在改變教育方式,但立德樹人的本質不變

(一)教育的概念變化了,學習的渠道拓寬了。以往的學習主要是在學校裡進行,現在可以在多種場合、利用多種媒體學習,特別是在網上學習,在虛擬世界學習。學習已經不限於學校,也沒有年齡的限制,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結合,使得人人可學,處處科學,時時可學。

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報告中所講,過去,把教育理解為有計劃、有意識、有目的和有組織的學習,現在正規學習和非正規學習都是制度化的,但是人的需要學習是非正式的,我們在生活中學習到的許多知識並非有意為之,這種非正式學習是所有社會化經驗的必然體驗。”

灼見丨顧明遠:資訊科技正在改變教育方式,但立德樹人的本質不變

(二)教育的目標變化了。以往教育只是傳授書本知識,而且只重記憶不重能力、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現在是創新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今天需要培養創新人才,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變化。因此教育的目標要改變,需要培養學生批判性、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的本質就是要改變人的思維,思維改變世界。

有的學者提出來,要培養學生的人工智慧的思維,小學生就可以培養人工智慧思維。比如程式設計、製作簡單的小型機器人、無人機等,這都需要有人工智慧的思維。學生成長在活動中,活動當然是多方面的,科技活動是一種創新,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是培養思維的活動。

(三)網際網路正在改變人們的學習方式。如果說工業革命使機器代替了人的部分體力,資訊革命使電腦代替了個人的部分腦力,而網際網路則把個人的腦力聯絡起來,擴大了人類的大腦,變成了人類共有的大腦。知識成為人類共同的財富,人們可以在網際網路上獲取各種知識、討論各種問題、人類的智慧可以共享。

育人方式在變化,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未來教育的最重要的變化是要從教師的“教”轉變為學生的“學”。學生透過自我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己去探索或者與同伴合作,互相探討。教學要改變單向傳授知識的方式,合理使用網際網路,啟發學生去探索。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要互相溝通,要融合運動傳統與現代技術手段,合理地使用網際網路,探索基於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開展研究性、專案化、合作學習。

(四)網際網路為個性化學習、個別化學習提供了條件。班級授課制只能照顧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水平,不能照顧到學生的個別需要。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應用,可以使教師更好地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為每個學生設計個性化學習計劃,促進了課程多樣化、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擴大了學生選擇的機會。

(五)網際網路改變了師生關係。教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載體和知識的權威。學生已經不只是依靠課堂上教師的知識傳授,而是可以透過各種媒體獲得資訊和知識。教師主要是要為學生的學習營造適合的環境,指導學生正確獲取資訊、處理資訊和方法。為學生設計個性化學習計劃,幫助學生解決一些疑難問題。教師是設計者、指導者、幫助者。

人工智慧、大資料可以作為教師的有力助手。大資料可以幫助老師隨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實行“雙教師模式”,即教師和虛擬教學助理,助理可以接管教師的日常任務,還可以幫助老師批改作業,替代老師一些機械式的勞動,減輕教師的負擔,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學生接觸溝通,有更多時間專注於對學生的指導和一對一的交流。

灼見丨顧明遠:資訊科技正在改變教育方式,但立德樹人的本質不變

(六)人工智慧+教育可以遠端、免費的為農村和邊遠貧困地區學校提供優質教育資源。不僅使那裡的學生可以在線上學習到優質的課堂教學,而且可以提高那裡教師的專業水平。從而較快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對於“網際網路+教育”我們還需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認識它的優勢,還要防範它的風險。要科學地運用、不可以濫用。這次疫情期間居家學習,促進教育資訊化,也暴露了一些短板。有的教師對“網際網路+教育”還缺乏應有的認識,不習慣在網上與學生溝通,軟體還不豐富,有的地方硬體也不配套等等。

我看到一篇文章說,現在不要被PPT綁架。現在我們的老師被PPT綁架了,做了一個花裡胡哨的PPT。要把教學的基本概念講清楚,而不是隻做一個PPT。對於網際網路的優勢認識不充分,用的也不充分。在個性化的學習方面,當前做的還是很不到位,這裡面既有認識問題,也有技術問題。

四、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資訊科技正在改變教育的生態和方式,但教育的本質立德樹人不會改變。培養什麼樣的人、怎麼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任務不會變。

《反思教育》報告提出要回歸教育的本源,教育是人的社會發展的基礎,是全社會公益事業。教育永遠要培養學生的理念信念、道德情操放在首位。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呢?教育的本質就是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和生命價值。

提高生命質量,就是透過教育提高了人的生存能力,能夠過上有尊嚴而幸福的生活;提高人的生命價值,就是透過教育,使他有知識、有能力、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有奉獻精神,能夠為社會、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年輕人要實現自我價值,自我價值是不存在的,自我怎麼價值呢?而是對社會有所貢獻,才能有價值。所以教育的本質是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和生命價值。

學校和教師不會消失。網際網路改變了教育環境和教育方式。但技術永遠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方法需要改變,但教師培養人才的職責沒有變。學校是人生走出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個公共場所,是人生社會化的第一步。兒童的成長需要有思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教師的指導、幫助。人只能由人來培養,不可能由機器來培養。

學習是人類集體的行為,個性化學習不是個人學習。《反思教育》中指出,學習既是個人行為,也是集體努力,學習是由環境決定的多方面的現實存在。教育不只是個人發展的條件,而是人類集體發展的事業,個人的發展也不是孤立的,是在人類社會發展程序中發展的。學校是學生集體學習、共享學習成果的最好場所。所以我主張學習不能講競爭,現在學校講競爭,就形成了只能我好,不能你好,扭曲了學生的心理。為什麼很多孩子會出現心理問題,心理不健康是因為壓力太大,學習期間不能講競爭。學習講競爭,就扭曲了孩子的心靈。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277 字。

轉載請註明: 灼見丨顧明遠:資訊科技正在改變教育方式,但立德樹人的本質不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