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2000年的行政區劃演變來看看你的故鄉在古代屬於哪個地區

由 廉擁軍 釋出於 經典

行政區劃,就是一個國家或者政權對地方的行政管轄建制。在中國,對地方實行了嚴格的行政區劃管理要從秦朝建立才開始。在先秦時期,夏商周對地方推行了分封制,屬於一種鎮守模式的控制。秦朝之後,全國設定郡縣,“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將地方牢牢控制於中央。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演變,可以分為郡縣時代、道路時代和行省時代。
一,郡縣時代
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在新兼併的地區設立郡、縣,成為了郡縣制的起源。最初,郡縣並無隸屬關係,到了戰國後期,縣成為了郡的下設機構。在戰國晚期,戰國七雄都設定了大量的郡。秦朝統一後,秦始皇在全國設立了36個郡。此後,北伐匈奴,收復河套,增加了五原郡;南征百越,增加了南海、桂林、象郡。到了秦朝晚期,全國的郡縣進行了一些調整,最終形成了48個郡。
秦朝版圖
秦朝郡縣表
然而,當時全國還有很多人不理解秦始皇廢分封行郡縣的政策,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人士希望恢復分封制,此舉引發了著名的“焚書”事件。秦朝滅亡後,關東六國貴族死灰復燃。項羽重新分封十八路諸侯,自稱“西楚霸王”,企圖回到春秋戰國時代。而劉邦建立漢朝後,也透過分封異姓王來籠絡功臣。之後,劉邦又消滅了異姓王諸侯,分封同姓諸侯,並約定“非劉氏而王者 天下共擊之”。劉邦此舉無疑使得分封制也死灰復燃,開了歷史的倒車。在西漢的西部地區,又大規模推行郡縣制,出現了郡國並存的現象。
郡國並存
經過了文帝、景帝和武帝的努力,最終削弱了諸侯的勢力。漢武帝為了監察地方郡國,將全國劃分為了13州,在中央派遣刺史進行巡查。需要注意的是,此時的州還只是一個監察區,並非行政區,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還是郡的太守。可是到了漢末和王莽時期,為了鎮壓地方的叛亂,於是將刺史改為州牧,使之成為地方軍事、行政長官,州開始演變為行政區。到了東漢,劉秀將刺史的名稱恢復,剝奪其軍事職能,但是刺史已經成為了地方長官。到了東漢末期,為了鎮壓黃巾軍,又賦予刺史以軍權,演變為了州牧。州牧坐大,成為了割據勢力。
漢朝行政區劃地圖
此後,隨著國家的分裂,全國的州的數量在不斷的增加。,到了西晉統一後,增加到了二十一個州。西晉之後,州的設定就迅速增加。東晉時期,北方戰亂,許多士族和流民南遷。東晉政府在其聚居地設定了大量的僑州,僑郡、僑縣,造成地方政治制度混亂。南北朝時期,各政權更是濫設州郡。到了南北朝後期,北方有了221個州、508個郡,南方有了107個州、586 個郡,甚至出現了許多州郡無縣可轄的局面。州的大規模設定,使得州的管轄範圍已經縮小到了比以前的郡還小,因此州郡縣三級行政機構已經走向了盡頭。
西晉的行政區劃
二,道路時代:按照山川地理劃分地區
隋朝建立後,鑑於州郡太多,於是廢除了郡,直接以州統縣,形成了州縣二級制度。同時,隋文帝還裁撤了大量的州,最後全國州的數量限制在300個。隋煬帝上臺後,繼續實行隋文帝的政策,使得全國的州僅剩下190個。隋煬帝還改州為郡,以試圖恢復郡縣二級制。唐朝建立後,又重新確立了州縣二級制。
唐高宗時期的版圖
唐朝為了監察地方州縣,將全國按照山川地理形勢劃分了10個道,作為監察區,每個道設定一位採訪使,作為監察官。此時的道也並非行政機構,和漢武帝的時期州類似。到了開元年間,道擁有了治所,正式演變為了地方行政單位。唐玄宗將全國劃分為了15個道。分別是京畿道、都畿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隴右道、山南東道、山南西道、劍南道、淮南道、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嶺南道。
唐朝行政區劃地圖
唐朝也繼承了漢朝在邊疆設立都護府、都督府作為軍事據點,但是沒有行政管理的功能。唐朝一度在大漠設定燕然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單于都護府(瀚海都護府),但是存在時間很短暫,大多數時間,這裡都是突厥、回鶻兩大汗國存在。在東北,一度設定過安東都護府(668年——761年),安史之亂後撤銷。大多數時間,東北被契丹、渤海(粟末靺鞨)、黑水靺鞨、室韋等族並存,唐玄宗雖然冊封過室韋、黑水、渤海三大都督府,但是有名無實。在南方,設定安南都護府,控制兩廣、黔中等地;在西域,設定過安西、北庭都護府,安西控制天山之南,北庭控制天山之北,在安史之亂後撤銷。其他時間,西域被突厥、吐蕃控制。另外,西南還有南詔國,西部有吐蕃國等強大的政權。
唐朝後期局勢
唐玄宗時期,由於周邊的回鶻、渤海、吐蕃、南詔強盛,於是唐玄宗採取了守外虛內的政策,大規模設立節度使作為邊界的軍事據點。後來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在安史之亂後演變為了範鎮割據,最終使得唐朝瓦解為了“五代十國”。
宋朝建立後,剝奪節度使的權力,將恢復唐朝初期的州縣二級制,並且將全國劃分為了13個道作為監察區。趙匡義上臺後,改道為路,將全國劃分為了10多個路,此後道和路的稱呼幾度反覆。最終在997年形成了15路,分別是京西路、京東路、河北路、河東路、陝西路、淮南路、江南路、兩浙路、福建路、荊湖南路、荊湖北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西川路、峽西路。今天的許多省的名稱都來源於唐宋的道路名稱,而唐宋的道路制按照山川地形劃分行政區,基本奠定了後世的行政區劃版圖。
北宋行政區劃地圖
南宋時期,除了宋朝之外,還存在多個政權。東北有遼國、金國;大漠有蒙古各部;河西有西夏;西域有回鶻、西遼;西南有大理國;青藏高原吐蕃瓦解後,形成了四大王系的割據。
南宋時期版圖
三,行省時代:打破了山川形勢
行省制度建立於元朝,但是發源於金朝、金朝在中央設立尚書省,然後由尚書省派遣行臺駐守地方。元朝統一東亞大陸後,在中央設立中書省,由中書省派遣平章監管各地區的軍事、行政和財政大權,稱為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最初行省只是中央的派出機構,在後來逐漸演變為了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在行省之下,勢力路府州縣,共5級機構。元朝的行省制度還打破了山川地理形勢,形成了“以北制南”的割據,使得地方的長官無法割據自立,有利於國家的統一。但是這個人為打破山川地理的方法也造成了地方經濟文化的破碎。
元朝版圖
在邊緣地區,又設各級土司機構。另外,元朝設宣政院總管吐蕃,並在其下設定甘思(西康)、 朵思麻(在青海,又稱為吐蕃宜慰司)和烏思藏三個宣慰司。這是中國中央王朝在青藏設定機構進行了實際上的管轄。另外,元朝還在緬甸建立了大量的土司機構,一度設定了緬中行省。在朝鮮也一度設立徵東行省。元朝也有類似於漢唐都護府的軍事據點,就在黑龍江的奴兒干的徵東元帥府。另外,元朝並沒有統轄新疆大部分,這裡屬於四大汗國之一的察合臺汗國。
元朝和四大汗國
明朝建立後,繼承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同時也進行了一些改造。明朝將行省拆分為了布政使司(省)、都指揮使司(都司)、按察使司分別長官地方的行政、軍事和監察、刑法。最終到了永樂年間,形成了2個直轄區(兩京)和十四個省,後來交趾省脫離,剩下十三省。最開始,布政使是地方最高的行政長官,到了後來,中央派遣到地方進行了監察的巡撫逐漸成為了地方長官。省之下設定府(州)、縣,為三級機構。
遼東都司
在東北,明朝又遼東都司和永樂期間的奴兒干都司,但是在大多數情況,黑龍江流域被女真族控制。另外明朝還冊封過烏思藏都司、朵幹都司和“西番諸衛”來羈縻青藏高原,但是基本也是有名無史,但是青藏高原形成了帕竹、藏巴汗、古格、拉達克、和碩特等王國,明朝基本不清楚。另外,明朝周邊還有東察合臺、蒙古(瓦剌、韃靼)等政權。
明朝時期全圖
清朝時期,統一整個東亞大陸,於是繼承了明朝的行省制度,在內地設定了18個省,最高長官從巡撫發展為了總督。另外,清朝在全國設立14個將軍府以控制地方,其中東北有黑龍江、吉林、奉天三大將軍府,在蒙古有烏里雅蘇臺將軍府和綏遠將軍府,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府。在青藏地區,清朝設立辦事大臣轄區,青海有西寧辦事大臣,西藏有駐藏大臣。另外,臺灣也首次建立行政機構——臺灣府,歸屬於福建省管轄。在清朝晚期,又設定新疆省、臺灣省和東北三省。清朝的行政區劃和今天的區劃基本一致,這是清朝為中國版圖做出的巨大貢獻。
結語:在中國2000年的行政區劃演變中,會出現一些規律,其中一個最明顯的就是中央派遣到地方的監察、軍事機構往往會演變為了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如州、道、路、行省、巡撫、總督。這說明地方的權力不斷向中央集中。另外,在唐朝之前,北方的行政區劃密集,南方稀疏,反映了經濟重心在北方。唐宋時期,南北人口均衡,所以可以按照山川地理形勢劃分地方區劃。從元朝開始,打破了山川地理形勢,形成“以北制南”的形勢。到了清朝,又根據山川地理形勢進行了調整,最終形成了穩定的行政區劃。(注:以上地圖時小編根據網路地圖改造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