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被打後的反應,能看出孩子未來是否優秀!看看你家孩子是哪種

由 納喇曉枝 釋出於 經典

前幾天逛街,在飾品店結賬的時候,遇到這麼一對母子,小傢伙看上去4-5歲的樣子,很頑皮,從東跑到西,雖然沒有大喊大叫,但手腳沒停過。哪怕被他媽媽拉著排隊結賬,他還閒不住,非去拿旁邊的“吼叫雞”玩,周圍人聽到那個動靜,紛紛皺眉。

可能他媽媽也覺得那樣不好,就不讓孩子玩,伸手去搶,小傢伙自然不願意,扭來扭去,就是不給媽媽。結果把媽媽惹急眼了,她一把將孩子拽過來,狠狠將其手上的玩具摔在貨架上,喊了一句:“你就不能安穩點,煩不煩?”

讓我驚訝的是,他一點都沒哭,只是默默地站在那裡,一直安靜地等到她們結完賬離開。

當時我腦海裡面閃過一個念頭:“這孩子未來必成大器!”

要是其他小朋友遇到這個情況,怎麼可能不哭?屋頂都給你喊翻了!

之前聽一位育兒專家演講,她也說過類似的觀點,判斷孩子未來能不能成功,辦法有很多,不過有一種非常簡單,看他挨訓之後的反應。

基本分為下面幾種:

挨訓之後開始大吵大鬧的

這類孩子通常發生在“嬌生慣養家庭”,平時享受特權享受慣了,突然遭指責,心裡肯定受不了,情緒就比較容易失控。這類孩子的性格多多少少都存在問題,比如自私,只允許自己佔別人便宜,不允許別人從自己這裡得到好處。

在家無所謂,父母都讓著,可到了社會上呢?誰會願意跟一個一毛不拔還理直氣壯的人在一起玩?只要他人認清楚真面目,立馬離開。

在如今這個社會,能力只是成就的一方面主導因素,而更為關鍵的是交際,人脈不行、朋友不多,除非是真正的特殊性人才,否則很難有出息。

有能力就能升職?不,懂行的人都知道,領導最大的本事是協調公司內部關係,而不是親自上陣。

除此之外,由於玻璃心,他們在遭遇挫折時,還會做出讓別人無法想象的極端行為,讓人匪夷所思。

挨訓之後能迅速調整好心態

他們在挨訓之後,並不會大吵大鬧,恰恰相反,他們往往表現得非常鎮定,能迅速調整好心態。

出現這種情況的孩子,基本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臉皮非常的厚,對於父母的訓斥,他們完全不往心裡去,隨你怎麼說,反正我就是這個樣子;另外一種就比較厲害了,他們能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父母的訓斥中找出不足,並在心裡琢磨著如何改正,避免未來重蹈覆轍。

曾經聽一位老師說,他其實最喜歡的學生不是那種一開始就非常厲害的學生,而是那種原本成績很差,但經過老師的指導,慢慢變好的學生,這能給他帶來更多的成就感。

想要達到這個目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知錯能改”。

天才永遠是少數群體,絕大多數人的起跑點都差不多,決勝的關鍵就在於“進步速度”,錯的越少,進步的就越快。

知錯能改,就算起點低一些,只要能堅持,後期照樣可以追上來,甚至爬得更高。

從一開始就順順利利,不見的就是好事,就好比抖音上的一個段子,說大學一畢業就創業成功的人,30歲之前必然有一道坎,它會淘汰至少7成的人,讓他們摔得比普通人更慘。

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幫助孩子鍛鍊心性,提高他們的抗壓性以及適應力,這樣既方便了日後教育工作的開展,也能讓孩子更好、更快地融入社會。

挨訓之後偷偷抹眼淚或者沉默

與之前心態好不一樣,孩子挨訓之後變得異常沉默或者偷偷哭,很大可能是自卑、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對付這樣的孩子,家長一定要小心,新聞上那些自殘、離家出走甚至跳樓的,都是這些人,因此,教育方式必須要輕緩。

可說可不說的,就別說,一定要說的,也得挑著說,畢竟相對於教育上的那點進步,孩子的健康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不僅如此,安全感的匱乏,還會給他們留下心理陰影,這些陰影會一直跟隨著孩子,在其人格塑造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造成干擾。

發展到後期,自卑很有可能演變成自閉,甚至是“陌生人恐懼症”,他們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敢與外界接觸。

訓斥只是教育的一種方式

美國權威教育專家埃德溫·凱斯特說過“訓斥只是教育的一種方式”。

孩子犯了錯,家長訓斥,看似合情合理,很自然的因果關係,然而,事實上這並不是唯一的教育方式,離最好更是相差甚遠。

針對不同的孩子,家長要採取不同的教育模式,過程可以曲折,方法可以多樣,但正如老一輩說說的那樣:攻心為上。

讓孩子法子內心的改變,才是教育真正的樣子,也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問題的復發。

當然,不得不承認,現實中有一些孩子確實“天生不聽話”,不管家長再怎麼苦口婆心的勸說,他們都一副淡淡然的樣子,怎麼舒服怎麼來。而這種生活方式,往往偏向於學壞,一步一步邁向深淵,這無疑是家長無法接受的。

我一直主張,特殊情況,特殊對待,棍棒教育確實存在非常多的後遺症,但從客觀角度來講,它們的威懾力是其它所有正常教育方式都不可能媲美的。

家長打孩子,目的不是懲罰,只是用過這種方式,讓孩子意識到,做錯事情是有代價的。先從氣勢上壓倒他們,這樣才方便下面教育工作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