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王凱
距離2021年高考只剩下10天時間,在高三學子們緊張備考的同時,濟南外國語學校的144名學生已被分別保送至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頂尖大學。
為何會有這麼多學生被保送?“保送生”身上有什麼特質,他們都是怎樣的孩子?5月27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來到濟南外國語學校採訪,揭秘學霸保送背後的故事。
144人,296份名校通知書
作為全國16所具有保送資格的外國語學校之一,濟南外國語學校的144名學生,今年共收到了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頂尖高校的296份錄取通知書。保送生的錄取專業一般是英語和小語種,目的是篩選和培養外語外交人才。
“高一一入校,學生就進入了緊張的學習準備中。為了這三年的5次保送考試,他們每個學期甚至假期都拼勁全力。”濟南外國語學校高三年級副主任董雯菁介紹,保送名額的競爭非常激烈,因為除了要求學習優異,德智體也要全面發展。
在董雯菁看來,雖然144名“保送生”各有所長,但他們身上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刻苦堅持。
“如果沒有非常刻苦的學習狀態,是不可能在全年級脫穎而出的。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品質,也有可能堅持不到最後。”董雯菁分析,除了刻苦和堅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它能支撐一個人走得更遠。
值得一提的是,濟南外國語學校有3名學生被保送至清華大學,另有3名學生被保送至北京大學,這六名學生是清一色的男同學。
“前幾年連續報考兩次清華大學都沒被錄取,這就使得很多學生形成‘報上也考不上’的思維定勢,因此學校這些年沒人敢報清華大學。”董雯菁介紹,報考階段,今年三位清華大學“保送生”也曾有過自我懷疑,但在學校老師的鼓勵下,他們最終決定放手一搏。
被保送至清華大學的劉屹垚告訴記者,從初中開始,他就意識到長時間坐在一個地方做題刷題,效果並不如別人好。而短時間內完成一件事,最能讓他效率更高。
“假期我會拿出兩週,把下學期內容預習完。等來到學校,就可以把更多時間放在查缺補漏或參加別的活動上,這樣會在鍛鍊自己和學習新知識之間形成良性迴圈。”劉屹垚說,他在小學階段經歷過一次轉學,起初一上英語課就發矇,完全聽不懂老師同學在說些什麼。“直到有一天,我開始厚著臉皮敢說敢寫,這反倒是提升了自我。”
“準備前五次保送考試,最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恆不斷學習,同時還要做大量習題。”被保送至北京大學的孫睿陽介紹,每個學期結束後,他都會整理一沓知識點。“拿歷史來說,我已經整理了4本厚厚的知識點,這能幫我把整個歷史書的體系串起來,對答題很有幫助。”
除了高中課程之外,孫睿陽還要準備校考,“因為面試老師專而精,他們會問你一些問題,回答好了可能會有加分。因此英語要做一些六級和專四的題,語文需要進行大量的基礎鞏固,要對很多知識點有所瞭解,比如文學或者國際政治,以及經濟學和哲學相關讀物。”
早上五點起床,頂著嚴寒做功課
在濟南外國語學校,記者採訪了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保送生代表江俊凝、徐浩森、張雨欣。巧合的是,這三位學生均是三年前透過省招生考試,來到了遠離家鄉的濟南外國語學校。
“因為家鄉距離學校非常遠,我大部分週末都沒辦法回家看一下爸爸媽媽、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在學習上,對徐浩森而言,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固然重要,但對他而言最重要的是堅持。“為了自己的夢想,我大部分時間都堅持在濟南,週末也留在這裡學習生活,這種生活需要你對自己的心態要求極高。”
剛來到濟南外國語學校的時候,徐浩森誰也不認識,偶爾會和從東營來的小夥伴互相鼓勵,大家彼此都確立了目標,都想在嶄新的平臺上努力一把。
雖說初中時成績不錯,也參加過生物競賽,但真正來到濟南外國語學校的時候,徐浩森還是發現身邊高手如雲。“很多同學的外語水平都非常強勁,這促使我必須要多下一些功夫。因此我早上五點起床,頂著嚴寒披著大棉襖,提前去完成一些功課。”
日復一日的學習,雖說有時會讓徐浩森很乏味,也很難在短時間內看到曙光,但他相信這需要時間的檢驗,“等走到一定程度,你才能在某次考試或測試中,去顯現出來之前努力的價值。”
在徐浩森看來,想要保送成功,雖說要涉獵很多活動,但心中始終要繃著那根弦——讓自己在事情紛雜的時候,仍然留出一部分腦容量去做好學習,做好每天想做的事情。
荒廢學習後非亡羊補牢,而要歷經“女媧補天”
很多人會奇怪,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學習很好,總覺得他們學習有什麼秘笈,但這在被保送至復旦大學的江俊凝看來,學習本身並沒有什麼捷徑,她也是一步一步腳踏實地走過來的,而五次保送考試本身就是一條非常長的戰線。
“從高一到高三,我們每學期結束都會迎來一次保送考試。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抓好寒暑假提升自己。平時遇到的某些問題,都是在寒暑假得到解決。”江俊凝說,對大多數高考生來說,寒暑假是一個放鬆的好機會,但她會督促自己不能這樣做,“我還是要好好學習,我還是要拿起課本。”
十七八歲的年齡,愛玩是天性。但江俊凝之所以能在寒暑假堅持學習,她將其歸結為“榜樣的力量”。“我周圍有一些同學,他們自始至終都非常努力,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抱著書本學習,這給了我很多力量。”
自律,是被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學張雨欣的小秘笈。據介紹,她會制定很多大大小小的計劃,並不斷督促自己去完成。
“一開始,我會在初三暑假進行全面細緻的預習,等到高一就會有搶跑效果,可以在上課時更加得心應手,還可以拿出更多時間參加社團活動,這讓我度過了一個非常美好的高一時光。”但等到高二,張雨欣發現這種“吃老本”的狀態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因為人到了一定階段就該做一定的事情,應該往前看,而不是回憶過去的那些美好。“由此,我把更多精力放到了學習上,不得不捨棄一些之前多姿多彩的生活。”
雖然不是逆襲上來的,但張雨欣也有身處逆境的時候。“因為高二上學期比較放縱自己,我幾乎虛度了一整個學期,所以在疫情期間必須查缺補漏。但我發現,這時已經不是亡羊補牢了,而是女媧補天。當時特別絕望,不知道掉了多少頭髮,流了多少眼淚。”
張雨欣說,雖然身處逆境,但不要覺得自己就是最不起眼的小沙粒,而要想一想之前的意氣風發,要相信自己依舊可以東山再起。
濟南外國語學校的六位男同學分別被錄取至清華大學、北京大學。
學霸背後的家庭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無論是語言表達,還是在當下和未來規劃,幾位“保送生”都有著超乎同年齡學生的穩重和成熟。這些學生背後的家庭,又是什麼樣呢?
“我上初中的時候,媽媽成天問我學得怎麼樣、作業寫完了沒、考試怎麼樣、需要找老師嗎。”在劉屹垚看來,家裡最大的特點,就是給予了他最大的自由。“自從我上了高中,家裡態度就發生了180度大轉變。第一個週末把我接回家的時候,就開始問累不累、想吃什麼去哪玩,還安慰我高三競爭很激烈,考不好也沒關係。聽完這些話,我整個人都傻眼了。”
而在是否出國的問題上,父母也給了劉屹垚極大的選擇自由度。“我徵求他們意見,他們會讓我自己決定。只要我決定好的,他們就都支援我。這樣的氛圍培養了我更獨立的性格,也讓我在判斷和評估事情的能力上,得到很大提升。”
“一開始成績不穩定,疫情期間更是有所下滑,以至於到了一種非常不理想的狀態,但父母一直開導我,讓我不要把眼下的成績放在心上,要把目光放長遠。”提及家人對自己的幫助,徐浩森顯得有些激動,一方面是給予足夠的自由,另一方面也會以嚴謹的態度來要求我。“我偶爾也會開開小差、玩樂一番,但父母會掐掉我大部分不合理的念頭,讓我繼續做好該做的事情。”
“家人特別鼓勵我去表達,他們告訴我兩點:一是有情緒不要憋屈,要表達出來;二要學會有感而發,比如讀到一段文字,或者看到一部好的電影,要及時把感受抒發出來,這樣可以預防你忘記或者忽略這種珍貴的想法。”張雨欣認為,正是因為父母的這種教育模式,才鍛鍊了她的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
“因為我是省招生,離家非常遙遠,回趟家一天就搭進去了,所以他們不忍心讓我一個人經歷顛簸。在高二高三的時候,考慮到我學習比較忙,就不再是我回家了,而是他們來看我。”張雨欣介紹,父母不是簡單的和自己見面,而且還會談心,或者給她講一下家鄉的朋友和趣事兒。
而對江俊凝來說,隨著升入高中,她和父母的相處模式發生了轉變,而且這種轉變是潛移默化的。
“初中的時候,我對爸媽有一點依賴,總覺得他們就會安心,學習上也會有動力。而到了高中三年,我和父母之間的牽絆越來越好,更多的是互相牽掛,而爸媽也給了我最大的寬容和自由。”江俊凝回憶,父母尊重她的決定,陪伴她參加每一場考試,一直在背後鼓勵她、支援她、包容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