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什麼叫“試題開放性”?理解這3點,考試從容應對!

由 公羊易綠 釋出於 經典

“增強試題開放性”,再度被提及。

在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有如下描述:

要最佳化情境設計,增強試題開放性、靈活性,充分發揮高考命題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引導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

又是幾人歡喜幾人憂。

“試題開放性”這個帶著些許神秘感的字眼,已經不是被首次提及。在教育部的檔案中,它出現的頻率很高,堪稱熱詞。

到底什麼才是“試題開放性”?

結合檔案的前後文,其實不難回答。

01

情境設計

其一:情境設計。

意味著“單刀直入”的題目少了。很多題目會設計一種情境,讓學生首先理解情境、進入情境,然後回憶課本知識,結合題目設定的情境,給出“完美的解釋”。

舉個例子。

昨天晚上,給孩子提問歷史題目,到了義和團這一章。問“義和團提出的口號”,簡簡單單4個字的答案(扶清滅洋),孩子支稜著耳朵,半天沒想起來。

於是我拿太平天國做了對比:太平天國和義和團的理念,正好“對稱”,一個反清親洋,一個扶清滅洋。

這裡完全可以進行情境設計,成為考試題目。

太平天國一開始是拜上帝教,雖然和西方不同,畢竟標誌物有點像,所以一開始他們見了洋人,還是滿心歡喜的。後來被清政府挑撥離間,就是另一碼事兒了。

義和團則盲目排外,沒法細說,很多內容教科書都回避了,否則這個“團”的性質就變了。

把兩者進行對比,加入一個故事,“情境”就有了,比如太平天國和外國傳教士會面的場面。

考題當然不會讓你只看場面,還會提問。講究“開放性”,就是“關乎此場景、跳出此場景”,讓你思考場景之外的東西,比如從太平天國的“親洋”,讓你回答義和團的“滅洋”,進行對比分析。

02

減少死記硬背

其二:減少死記硬背。

還是用前面的例子來說話。

考生可以記不住“扶清滅洋”四個字,只要明白義和團的綱領,就可以了。

從心理學上分類,死記硬背,屬於“晶體智力”範疇;對事情來龍去脈、前因後果的把握,則屬於“流體智力”。

增強開放性,側重於考察考生的“流體智力”。

這就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

八國聯軍侵華,和義和團的理念,存在什麼樣的內在關聯?

靠死記硬背,課本上是找不到答案的。

一個流動的邏輯線條是:

1. 義和團排外滅洋,清政府受外國欺壓,形成了“利益一致性”,義和團被清政府利用;

2. 義和團進北京,衝擊使館,外國利益受威脅;

3. 八國聯軍以保護本國人利益為由侵華。

理解這個邏輯線,前因後果就好掌握了。這就需要老師在講解的時候,適當補充一部分背景。教材語焉不詳,老師不講清楚前因後果,學生自然一頭霧水。

學生首次接觸的專有名詞,也要適當提醒,以免學生誤讀。比如“恭親王奕”,有的學生竟然讀成了“王奕”。

03

減少機械刷題

其三,減少機械刷題。

這恐怕是最難的。刷題是高分考生的不二法寶。

心理學實驗也已證明,短期集中刷題,確實能提分,但長期效果有限。換句話說,這種刷題只能保持“工作記憶”,難以形成長期記憶。

很多人以為,機械刷題只對死記硬背的題目有效,其實是個誤解。

靈活性、開放性很強的題目,刷題刷多了,也有效果。畢竟題目再靈活、再開放,萬變不離其宗,就是那幾條思路,變來變去罷了。

正因為有效果,所以要想克服掉,恐怕很難。

關鍵不在於“刷題”,而在於“機械”。同類題目,你反覆做來做去,就成了“機械刷題”,白費功夫卻提不了分。

核心問題在於如何避免“機械”。

應對之策,是“刻意練習”。

前提是,先“知己”,對自己進行客觀分析,找到弱項、短處,針對弱項,“刻意”練習。

這不容易做到!

刻意練習,就是迎難而上,專啃難啃的骨頭。但人的大腦習慣於偷懶,習慣於省力,習慣於做那些自己喜歡做、做起來容易的題目。

就跟滑冰運動員一樣,有人水平總是提高不了,因為整天做自己已經熟練的動作;頂尖運動員則不同,訓練時重點做自己不熟練的動作,經常摔跤,很不舒服。

要想提升,就不能太舒服,做自己不會的、自己覺得難的題目,從弱項著手,才有效果。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專欄作者,高階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給家長的35堂教育思考課》《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先秦之治》《少年讀史記故事·秦漢霸業》《少年讀史記故事·列國春秋》《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26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