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和崇禎同樣面對明朝存亡危機,為何一個成功另一個失敗

在常見的武俠小說中,主角一旦遇到危險,必定有高人來救,隨即還可能出現一段奇遇,獲得武功秘籍之類。一朝政權在危急關頭是否有高人來營救呢?答案則不盡相同,有的時候現實比小說更加戲劇化,就好比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鈺登基為帝,于謙挺身救援北京城。
有的時候現實則很殘酷,就好比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只能自殺殉國。那麼為什麼同樣是皇帝,情況同樣迫在眉睫,結果卻截然相反呢?
朱祁鈺和崇禎同樣面對明朝存亡危機,為何一個成功另一個失敗

圖1 土木堡之變 過程
國家實力相差懸殊
土木堡之變後,明帝國面臨空前危機,瓦剌騎兵就在京城腹地,隨時都可以發起進攻。1449年,明帝國剛經過仁宣之治,國家正是最強盛的時期,國庫錢糧充足,百姓安居樂業。偏偏出了大太監王振,一番錯誤指揮才釀成了土木堡之變。
隨即出現了京城防禦空虛,瓦剌軍隊趁虛而入。跟崇禎朝對比,當時的國家實力很強,根本不是瓦剌可以輕易攻取的。為什麼瓦剌在土木堡之變後沒有直接進攻京城,而是在周邊打草谷,太師也先最初來的目的不是滅亡明朝,因為他畏懼明帝國的實力,戰爭初期的順利也是也先沒有想到的。
搶了就跑是遊牧民族的特色,瓦剌也一樣,只不過歪打正著碰到了不懂指揮的王振,就好像瞎貓碰到死耗子,取得了土木堡之戰的勝利。當時參加土木之戰的明軍有20萬,大部分士兵被擊潰,死傷慘重。
朱祁鈺和崇禎同樣面對明朝存亡危機,為何一個成功另一個失敗

圖2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
就算如此,兵部尚書于謙還可以在短短兩個月內,組織起相當規模的戰鬥力,可以看出當時的明帝國的實力之強大。崇禎時期則不然,國家機器經過長時間的磨損、消耗,運轉能力已大不如前,各種弊病都顯現出來。
貪吏嚴重,往往下撥軍餉,錢在到士兵手中之前就被官員們瓜分乾淨了。軍屯制度基本作廢,大量土地都被富紳和高階軍官佔據,小兵有的時候連口飽飯都吃不上,更別提打仗了。
在崇禎年間,國庫虧空嚴重,稅收出現大問題,殺掉魏忠賢並沒有解決國庫問題。而軍兵的糧餉則長期虧欠,想來只有袁崇煥的關寧鐵騎還算是有餉開,有飯吃,其他軍兵經常是幾個月不發工資。實力決定了國家較量的勝敗,哪怕你有再高明的謀士,再厲害的將軍,但你沒有充足的錢糧,沒有強力的後勤支援,戰爭是無法取勝的。
崇禎作為亡國之君,有一定的必然性,一個政權的衰亡,有的時候不是人力可以抗衡的。而明代宗時期,國家實力尚可,並在于謙的領導下擊敗了也先的進攻。
朱祁鈺和崇禎同樣面對明朝存亡危機,為何一個成功另一個失敗

圖3 魏忠賢(1568年-1627年)
皇帝的統治能力差異
一國的君主是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他的行為影響著國計民生,上至軍國大事,下至百姓吃喝,都受到皇帝的影響或者控制。帝王的統治水平高低則直接關係到國家興亡,好比成祖朱棣創造了永樂盛世,這跟他個人的能力有很大關係。
再好比晉武帝司馬炎,冊立了問題太子司馬衷,還選了賈南風為太子妃,直接或者間接導致了八王之亂,西晉滅亡。可見皇帝的水平關係巨大。明代宗朱祁鈺是朱祁鎮的弟弟,而從他的表現來看,朱祁鈺比他哥哥的治國水平高不少。
朱祁鈺啟用了大臣于謙,是朱祁鈺在危機時刻選擇了保衛京城,而沒有選擇南遷。再看看朱祁鎮,他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土木之變,之後復辟後還殺掉了功臣于謙,實在和英宗的廟號不太相符。
朱祁鈺和崇禎同樣面對明朝存亡危機,為何一個成功另一個失敗

圖4 崇禎皇帝,朱由檢(1611年—1644年)
我們再看看崇禎皇帝,他性格多疑,對手下將領大多不太信任,跟萬曆的性格相反。萬曆皇帝基本上是用人不疑,比如李如松常年有人彈劾,但萬曆依舊對其深信不疑,最終取得了朝鮮戰爭勝利。
崇禎性格存在缺陷,當時遼東局勢緊張,努爾哈赤和其子孫虎視眈眈,而朝廷則一直在殺遼東的高官,以至於很少有人再敢去遼東任職。崇禎之後還殺掉了袁崇煥,從此遼東防衛就處於無人值守狀態。
崇禎十二年,在崇禎的授意下,盧象升孤軍深入清軍,但沒人出兵救援,一代名將就此隕落。史料記載“盧象升在莊烈帝時,豈非不世之才,乃困抑之以至死,何耶!”在崇禎在位時期,內閣首輔改換頻率非常高,且大多有名無實,這都跟崇禎自身能力有關,可以看出一代君王對國家有多麼重要。
朱祁鈺和崇禎同樣面對明朝存亡危機,為何一個成功另一個失敗

圖5 明末遼東形勢圖
國情不同,面對的敵人不同
崇禎時期,面對大量自然災害,不僅僅有蝗災,還有瘟疫等災難,民不聊生、食不果腹。史料記載“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
本身崇禎時期的各種狀況就沒有停過,內憂外患全都有,起義軍全國大規模興起,以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為首,遼東女真部落完成了統一,開始南下入侵中原。所謂“蒼蠅不叮無縫蛋”,如果君臣同心,上下齊力,斷不可能讓內亂搞成無法收拾的局面。
而內憂必定導致外患,近代的鴉片戰爭、甲午海戰等都是源自清朝統治內部的腐敗。再比如東晉時期的淝水之戰,為何謝安8萬北府兵可以戰勝苻堅80萬軍兵,其主要原因就是當時東晉政治清明、君臣勠力同心,且有名臣坐鎮,豈有不勝之理。
朱祁鈺繼位後的北京保衛戰是抵禦瓦剌的進攻,而大明內部沒有農民起義,也沒有內患和大規模自然災害。雙線作戰和單線作戰承受的壓力可不一樣,並且朱祁鈺還有于謙、石亨等人坐鎮,取勝機率很大。
朱祁鈺和崇禎同樣面對明朝存亡危機,為何一個成功另一個失敗

圖6 朱祁鈺(1428年—1457年),即明代宗
再從兵力上分析,北京保衛戰的明軍大約20萬,而也先的部隊也就5、6萬人。崇禎末期,李自成的兵力有百萬之眾,而皇太極、多爾袞的兵力也在7、8萬左右,且都是精銳騎兵。各種原因交織在一起,崇禎是必敗無疑。
在生死存亡面前,高人不會那麼巧能幫到你,等待別人來救不如自己拯救自己。實力是一切鬥爭的決定性因素,沒有實力的聒噪毫無意義。
文:九魚亭
參考文獻:《明史》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252 字。

轉載請註明: 朱祁鈺和崇禎同樣面對明朝存亡危機,為何一個成功另一個失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