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鏡頭】
光明日報記者 張國聖 光明日報通訊員 韓笑
清晨,重慶市城口縣咸宜鎮李坪村的文化廣場上聚集著154名村裡的中小學生,一位大學生志願者正在講述“紅船精神”的故事。他是西南大學“青春助力鄉村振興教育幫扶團”團長朝柯力。
7月8日,幫扶團的21名學生來到李坪村,開展為期40天的深度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社會實踐的紅色基調更為突出。
今年暑期,西南大學共組建352支團隊,其中有116支黨史學習教育類實踐團。他們住在農村、聯絡農戶,用別開生面的黨史宣講文藝演出拉近與村民的距離。實踐團隊還開展了國旗下講黨史、愛國詩詞接力行、紅色歌曲傳萬家等活動,將紅色基因融入“接地氣”的田間課堂。
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一方面輻射社會大眾打通對外“迴圈渠”,一方面以師生為中心建好“思想田”。“研行萬里話初心”黨的事業先行者大尋訪2021暑期研究生社會實踐也開展得如火如荼。學生們拜訪了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時代楷模”毛相林,千里共敘家國情、青春無悔助脫貧的綿陽援疆幹部曹東,光榮在黨68年的“老戰士”李喜明,一生堅守“艱苦不怕吃苦,安全即是奉獻”信條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郝強……聆聽榜樣教誨,見證榜樣力量,這是“無師勝有師”的最好課堂。
在學生們走出校門的同時,專家教授也帶著黨史育人理念走出校門,深入基層。3月23日,學校正式啟動“從黨史中汲取奮進力量”高校教授入社群活動,面向廣大社群黨員群眾開設黨史學習教育課,讓愛國主義教育更接地氣。
齊聲唱、共情講、同感悟,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朝暉走進北碚天生街道奔月路社群,深情講述革命先烈如何鑄就黨的光輝歷史。宣講過程中,張朝暉帶領社群居民合唱了一曲《我的祖國》,全場激情洋溢。“張教授用最簡單通俗的語言和翔實的知識使我們重溫了黨的歷史,使我們更加熱愛黨,熱愛祖國,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奔月路社群居民李麗說。
走進人民隊伍,走入百姓心中,這是偉大時代的召喚。西南大學的校外宣講團,先後深入多地,送宣講到田間地頭、基層社群、機關學校、工礦企業40餘場次。
每一步探尋,都是對歷史的守望,是對理想信念的傳承,這樣的黨史學習教育格外深刻與難忘。西南大學校長張衛國表示,學校將堅持“一盤棋”統籌,“一張網”推動,細心謀劃佈局,鼓勵師生走出去、走進去、走深去,讓黨的創新理論在基層生根發芽,讓紅色基因在師生中開花結果,從而將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融入學校的奮鬥征程、民族的偉大復興中。
《光明日報》( 2021年09月17日 0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