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想一起組個跳繩班嗎?課後一起學跳繩。”開學沒多久,一年級新生的家長群裡出現了這樣的微信。號召一發出,家長們紛紛在群裡積極報名。不一會兒,10人的跳繩班就滿員了。“沒趕上這波的別急,咱們再‘團’一個新的班。”(10月26日《北京日報》)
在很多過來人的印象中,對於天性喜歡蹦蹦跳跳的孩子而言,跳繩可謂是小菜一碟。兩三個小夥伴,一小片空地,就可以歡快地跳起來。一樁輕鬆加愉快的小事,何以竟然也需要透過報班解決?孩子玩著就能學會的跳繩,如今還得報班才能學會嗎?
“就差吃飯睡覺也培訓了”“家長需要報父母課堂”“國人的攀比心理”……透過網友的戲謔調侃,不難感受到跳繩培訓班背後的應試思維。
跳繩儘管只是一種極其普通的運動,但對孩子們身心發育成長卻起著重要作用,除了對孩子的關節肌肉發育、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的發育和協調能力、靈敏能力提升等有幫助,科學的跳繩訓練還可以促進骨骼生長,一定程度上有增高的可能性。益處良多,簡便易行,鍛鍊娛樂融於一體。正因如此,早在2014年,《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就將跳繩納入其中,跳繩成了所有學校的“標配”。
孩子開開心心跳個繩,真的有這麼難?如果不參加專業競技,跳繩並沒有太高的技術含量,只要堅持練習,自然就會熟能生巧。即便是協調能力相對比較差的孩子,擺正心態,適當降低點要求,家長多陪同激勵,一段時間之後,基本上也不會有大問題。尤其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在家長陪伴下進行親子運動是最好的選擇,運動培訓班反而不是首選。
但在現實中,一些習慣於“競爭”的家長,往往一聽到有要求就緊張,在“起跑線”思維之下,哪一項都不能有絲毫落後。一旦發現自家孩子與同齡人相比存在差距,便會立馬焦慮不已。孩子會跳繩的家長沾沾自喜,而孩子沒學過跳繩的家長焦慮萬分,“報班”成了“落後”家長們解決這一難題的途徑之一。
其實,如果孩子在跳繩方面真的遇到問題,家長最應該做的是冷靜分析情況進而尋求合理對策。但很多家長一遇到問題,就想到培訓班,以至於跳繩班近年來呈日益火爆之勢,收費價格從三四百元到幾千元不等。
為了讓孩子儘快學會跳繩,本無可厚非,但這種簡單的事情也要交給“專業的人”來解決,某種程度上是家長在推卸責任。家長沒必要過度迷信培訓班,讓運動成為陪伴孩子終生的一種興趣愛好更為重要,如果異化成為應付學校的考試而去學習,小心抹殺孩子鍛鍊的樂趣。相比於那點簡單的技術,家長的陪伴鼓勵不僅更重要,而且也是一種極好的親子活動,卻偏偏想著“花錢買安心”,令人無語。
窺一斑而知全豹。跳繩只是小事,但逢班必報背後所折射的諸多問題,卻足以引發深思。
文/胡欣紅
漫畫/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