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一戰中,秦軍已經消滅了趙軍主力,為什麼40年後才滅掉趙國

小編每天都會為大家奉上最新的文章,關注小編的新聞,為你的生活增添不一樣的色彩。
如果有什麼不足之處,還希望大家指出來,小編好認真改善
長平之戰,趙軍主力被殲。
但是,此後的趙,不但堅持了30多年,還能屢挫強秦,伐燕攻魏,依然保持著一定的實力。
這是為什麼呢?
長平雖敗,但趙仍然保持一定的實力和生存機遇
長平之戰,趙軍45萬大軍被殲。
長平一戰中,秦軍已經消滅了趙軍主力,為什麼40年後才滅掉趙國
對於45萬的數字、構成(多少軍隊,多少趙民,多少韓民),歷來頗有爭議。
但是,沒有爭議的是:長平之戰後,趙軍仍然保持著一定的規模。
在9年後對燕國的反擊戰中,趙軍出動了13萬(一說25萬)大軍。(《史記》載13萬;《戰國策》載25萬)
差不多同一時期,在雁門之戰中,李牧集結了15萬大軍。(百金之士5萬,善射者10萬)
也就是說,趙國依然能動員15-25萬的野戰部隊。
尤其是:部署於代的李牧兵團,戰馬多,機動力強,往往能以高速機動彌補兵力劣勢。
而且,趙人尚武之風濃烈,“其民習兵”,武裝起來的普通百姓,也是不容小覷的。
另一方面,長平之戰結束後,秦並天下的大勢已經明顯得不能再明顯,為求生存,關東諸侯在一段時間內更傾向合縱!
想立刻滅趙,秦國尚不具備絕對優勢
秦是長平之戰的勝利者。但是,秦要立刻滅趙,也並無絕對把握。
首先,秦在長平之戰中的損耗也很大。如白起所說:“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同時,長平之戰雖勝,但秦的實力並未得到補充。
從此前的攻韓之戰到長平之戰,秦軍一直處於高消耗狀態。
但是,由於“上黨民走趙”,秦透過這輪作戰得到的人口、財富大為減少,無法補充戰爭消耗。
長平一戰中,秦軍已經消滅了趙軍主力,為什麼40年後才滅掉趙國
而從地理上看,秦要繼續東進,攻打邯鄲等地,則需要翻越太行,補給壓力比之前大得多!
因此,趙雖弱,但秦也並非“怎麼打都能贏”。
要想盡快滅趙,秦國唯一的機會是:借長平之戰的震懾效果,趁著趙人、各諸侯沒有反應過來,一舉攻破邯鄲!
否則,一旦趙及其他諸侯從震驚中反應過來,秦將很難迅速滅趙。
秦陷入低谷期
遺憾的是,秦浪費了機會,隨後,又陷入了一段長達二十年的低谷期。
1、錯失良機。
長平之戰後,白起一面鞏固上黨,一面請求增兵增糧,準備乘勝一舉滅趙。
但是,在範睢的影響下,秦王拒絕了白起的請求,接受了韓趙割地求和的請求。
2、遭遇重挫。
秦王暫停攻趙,雖失良機,但如果秦真的休養生息,待國力恢復再戰也不失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是,退兵不久,秦王又決心攻趙。
長平一戰中,秦軍已經消滅了趙軍主力,為什麼40年後才滅掉趙國
結果,“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從震驚中走出來的趙人同仇敵愾,拼死抵抗,魏、楚聯軍攻其於外,秦軍大敗。
邯鄲之戰的失敗,只是秦一連串挫折的開始。
此後,魏又攻取了秦在關東的飛地陶邑。
隨後,在與魏的作戰中,信陵君主持合縱,再次大敗秦軍,乘勝追至函谷關。
3、陷入低谷。
而秦在隨後的二十年間,陷入了孝公變法以來罕見的低谷期。
秦昭王去世後,秦孝文王即位當年就去世,秦莊襄王即位3年半即去世,秦王嬴政即位時只有13歲!
先是國君的連續更迭,後是“主少國疑”,秦國政治陷入危機。
長平一戰中,秦軍已經消滅了趙軍主力,為什麼40年後才滅掉趙國
這期間,秦國發生了呂不韋與趙姬、嫪毐爭權、長安君叛亂等一連串變故,使秦陷入低谷。
這期間,在呂不韋的主持下,秦對山東發起過一些規模或大或小的攻勢,但尚無力組織大規模的滅國戰爭。
直到嬴政掌權,秦才逐漸走出低谷,開始滅國的程序。
將才+兵種優勢,使趙在關東仍能保持強勢
長平之戰後,趙軍規模大不如前,但是,趙在關東諸侯面前,依然能保持強勢。
廉頗、李牧、龐煖,都是一時良將。
而經過趙武靈王改革後,良好的騎兵傳統依然賦予了趙得天獨厚的優勢。
強大的機動性,賦予了趙軍“以快打慢”的機會,廉頗、李牧等良將又往往能找到對手命脈所在,趙軍自然往往能以少克眾。
邯鄲之戰後,燕國試圖“摘桃子”,發起了大規模(據說有60萬)伐趙戰爭。
趙以樂乘率軍抵抗於代,集中主力在鄗城擊敗燕軍前軍,又迅速機動,連續擊破燕軍各部,以至圍困燕都城,取得了又一次輝煌勝利。
實際上,由於自然條件限制,戰國七雄中,只有秦、趙、燕三國有條件發展較大規模的騎兵武裝。燕國的騎兵力量算是不錯的。
趙對燕都能“以快打慢”,對其他關東諸侯就更不在話下了。
因此,趙北燕,南攻魏,東克齊,依然保持強勢。
將才+地理優勢,使趙能屢挫秦軍
秦王政發起統一六國的戰爭,正是從前236年攻趙開始的。
可是,趙國依然抵抗了9年,並多次挫敗趙軍。
其中原因,在於李牧的將才及獨特的地理優勢。
趙以太行-漳水-長城,組成了一道彈性防禦圈。
由於漳水-長城難以突破,秦軍往往要分兵出狹窄的井陘,兩路夾擊。這就給了擅長機動作戰的李牧各個擊破的機會。
而趙軍,可以以防禦圈遲滯一路,以李牧集中主力殲敵一路。
長平一戰中,秦軍已經消滅了趙軍主力,為什麼40年後才滅掉趙國
在秦前幾次攻趙作戰中,主將是桓齮一類的將領,其素質與李牧尚有差距,給了李牧各個擊破的機會。
因此,李牧在肥之戰、番吾之戰,兩次重挫秦軍。
在第五次秦攻趙時,秦軍領軍者是王翦、楊端和這樣的名將,李牧難以找到各個擊破的取勝之機,但依然能依託防禦圈,與敵周旋。
最後,秦拿出了屢試不爽的“離間計”,害死李牧,才一舉滅趙。
值得注意的是:
在秦第一次攻趙時,由於趙軍主力在攻燕,秦奪取了鄴等九城,已突破太行,兵臨漳河。
在肥之戰前,趙王不用李牧,而以扈輒為將,導致10萬大軍被全殲!
在最後一戰前,趙國連續兩年出地震、乾旱、饑荒。
在連續的天災人禍面前,李牧仍然能維持局勢,足見良將的價值。
總的來說,長平之戰後,趙國依然擁有一定的實力。
強悍的民風、彪悍的騎兵、卓越挫敗了秦、燕等國,維持住了局勢。
而秦長達二十年的低谷,又給了趙國喘息之機。
可是,長平之戰後,趙的有利條件再多,終究不能與強秦相比。只有在良將卓越的指揮、協調下,這些有利條件充分發揮作用,才可能求得生存。
但趙王卻先後兩次換下李牧,自毀長城。
趙人非亡國之人,趙王卻是亡國之君。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292 字。

轉載請註明: 長平一戰中,秦軍已經消滅了趙軍主力,為什麼40年後才滅掉趙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