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線上學習需求的增加,各類學習App也不斷湧現,背單詞、學古詩、打卡學習記錄、線上自習室,等等。但學習類App也存在不少亂象,自習室變聊天室,誘導充值消費……
上週,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502名受訪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營銷廣告多(61.2%)和有誘導充值、消費的外鏈(55.8%)是受訪家長表示現在學習類App普遍存在的問題。88.6%的受訪家長認為需要明確學習類App的准入機制和產品標準。
受訪家長中,孩子為學齡前的佔26.4%,小學的佔54.1%,中學的佔19.5%。
78.2%受訪家長表示孩子使用過學習類App
今年48歲的蘇豔,兒子在讀高三。她覺得身邊孩子使用學習類App的情況非常普遍。“像我家孩子,從小到大接觸的學習類App差不多有五六個吧。尤其這幾年由於線上學習的需要,使用更頻繁一些”。
調查中,78.2%的受訪家長表示,孩子使用過學習類App。
今年38歲的彭紅偉有兩個兒子,分別讀小學六年級和幼兒園,老大從小學高年級開始使用學習類App。彭紅偉發現,學習類App存在一些亂象,“會誘導充值,還有彈窗廣告。我告訴孩子只能使用熟悉的功能,不要亂點連結”。
彭紅偉還表示,在孩子使用學習類App的過程中,自己比較擔心使用時長的問題,會損傷孩子的視力。
張秋華的兒子在讀高二,他表示從有線上學習的需求以來,兒子就在使用學習類App,“最早接觸這類軟體是在初三,一直在用的有兩個”。
張秋華說,孩子也遇到過軟體廣告等問題。“我們一般告訴孩子不要點廣告。也會用一些跟充值有關的反詐宣傳案例教育孩子,提高警惕。孩子如果有充值需求,會來找我或他媽媽”。
調查顯示,營銷廣告多 (61.2%)和有誘導充值消費的外鏈(55.8%)是受訪家長表示現在學習類App存在的普遍問題。其他還有:含有遊戲內容,娛樂性大於學習性 (47.1%),缺少青少年模式(40.2%),內容不夠專業,會誤導孩子(27.5%)等。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李立國認為,近幾年線上教學成為重要授課方式,學習類App也就變成了師生的重要工具,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學習類App應該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水平,還要符合學習的一些基本規範,“可能年齡較低的孩子自控能力比較差,需要我們做好對App的篩選。同時,學習類App是服務於學習的,要強化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廣告多等亂象是不應該出現的”。
李立國認為,在學習類App的使用上,應該有年齡和年級限制,“我認為小學高年級開始接觸是比較合適的。但需要警惕的是,有些應用打著輔助學習的幌子,藉助各種推廣手段去吸引學生消費”。
88.6%受訪家長認為需明確學習類App的准入機制和產品標準
蘇豔覺得,需要進一步明確學習類App的監管責任。對App的使用功能、內容,都應出臺具體標準。“對違反法律、法規和違背標準的開發者、運營者,應拉入黑名單。此外,也可以建立白名單和推薦榜,教育部門進行推薦,讓孩子線上學習的環境更加綠色健康,我們家長也就更加放心”。
調查中, 88.6%的受訪家長認為需要明確學習類App的准入機制和產品標準。
張秋華擔心,低年級的孩子,自覺性比較差,在線上學習的過程中容易走神,或者對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不太希望孩子長時間接觸電腦和手機。青少年難以辨別應用中潛在的問題,在使用過程中也會面臨自律的考驗。如果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和同學們一起合理使用這類平臺,可能會更好”。
對於規範學習類App,64.7%的受訪家長建議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60.7%的受訪家長建議開展聯合執法,加強監管。其他還有:完善青少年模式,加強技術支援(58.7%) ,及時下架問題App (54.6%),細化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產品(46.6%)等
要治理學習類App的亂象,李立國認為軟體的運營和開發商,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有關部門要及時整頓。“對於老師和學校,要在初期篩選過程中嚴格把關,不要作不負責任的推薦。在真正的使用場景中,需要家長一起來承擔責任,告知孩子可能遇到的問題,合理規劃使用時間和接觸頻次。也讓孩子管住自己,防止掉進陷阱”。
對於未來學習類App的發展,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希望可以儘可能地集合功能,“應用程式應該順應綜合發展的趨勢,這樣在管理和規範上,才會更加便捷。儘可能地減少使用者需要下載的應用”。
此外,儲朝暉建議,青少年要樹立健康使用學習類App的觀念,不要過度依賴這類軟體。“學習的路徑是多樣的,透過多種資源、資料都可以學習,不要過多地依賴應用程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山 實習生 金文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