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是享譽中外“華北明珠”,很早就有南有西湖,北有白洋淀之說。新區因白洋淀而建,白洋淀之於雄安,猶如西湖之於杭州。
白洋淀這麼重要,那麼誰知道白洋淀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促使白洋淀最後形成的又會是誰呢?
說起白洋淀,無論如何都繞不開北宋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這個人,就是雄州太守何承矩。
白洋淀一帶曾是黃河故道,歷史上黃河多次氾濫衝淤改道,形成了崎嶇不平的地形地貌,為白洋淀形成奠定了基礎。
五代十國時期,後晉石敬瑭認賊作父,把燕雲十六州拱手讓給契丹,使得宋遼邊界線推進到平原地區,徹底喪失了長城屏障。
後來,雄才大略的周世宗柴榮御駕親征,收復了瓦橋關、益津關,設定了雄州、霸州,雄霸一線就成了宋遼邊界。
這裡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遼國騎兵可以長驅直入。有時,一小隊騎兵越境,就可攪動幾個州府,弄得北宋人心惶惶,不可終日。
面對遼兵的騷擾,北宋朝廷苦不堪言、防不勝防,怎麼樣才能有效阻止遼國的騎兵呢?
在國難當頭的重要時刻,何承矩主動請纓,以文官身份擔任雄州太守。
何承矩年輕時曾隨父在邊關作戰,對雄州的地理深有研究。他想,遼國的優勢是騎兵,如果能夠開河引流、築堤蓄水,使眾多澱泊連在一起,不就可以阻擋遼國騎兵了嗎?
何承矩精心謀劃、胸有成竹以後,就邀請幕僚、下屬及雄州知名文人頻繁聚會。他們每天泛舟河澱,開懷暢飲,並以蓼花為題吟詩賦詞,造成一派歌舞昇平的景象。
誰也猜不出何承矩唱的是哪一齣,不僅同行之人都矇在鼓裡,就連遼國奸細得知何承矩花天酒地、夜夜笙歌之後都說文人就是文人,根本成不了什麼大事。
沒有想到,何承矩每到一地,都把地形地貌暗記於心,晚上再悄悄加班繪製成圖。幾天以後,文人們寫成了幾十篇《蓼花遊》,何承矩卻不動聲色地把地形勘察完畢上奏了朝廷。
宋太宗對何承矩的建議非常讚賞,立即降旨准奏。太宗淳化四年,何承矩奉旨發動沿邊各州駐軍一萬八千人開塘築堤,建成的兩條主要堤埝總長約六百里。
一條以雄州為中心,西起安州,東至霸州東於口關。一條以鄚州為中心,西起安州,東至文安西北。兩堤之間還開挖了幾條河道,使個個澱泊相連,蓄水後水面寬達到三十里至四十五里。
宋真宗年間楊懷敏知雄州時繼續開河蓄水,從安州向西直開到保州西北沈遠濼。後又在下游引滹沱河水,直到滄州泥沽海口。
這樣,八百里長的完整防禦體系得以形成,就像長城一樣橫亙在宋遼邊境,成為牢固的邊防屏障。
正是由於白洋淀的形成,才有效地阻擋了遼國騎兵,使得遼國打消了南侵的念頭,換來了宋遼一百多年的和平。
何承矩為官多年,深受百姓愛戴,去世后皇上賜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百姓紛紛前往哀悼,就連許多遼國易州、涿州的百姓都結隊到雄州齋僧。
何承矩建設白洋淀,功在北宋,利在千秋,同時也為雄安新區的設立創造了條件,是當之無愧的“白洋淀之父”!